是日詩
風入蒹葭秋色動,雨余楊柳暮煙凝。
野花似泣紅妝淚,寒露滿枝枝不勝。
秋日望西陽·劉滄
寒露,秋天从凉爽向寒冷过渡。本年度第十七个节气。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
水风轻、蘋花渐老,
月露冷、梧叶飘黄。
在诗意的白露之后,寒露,蒙上了一层寒凉的威慑。每当此时,耳边总会响起父母的叮咛:“天凉了,记得加衣裳。”
亲人的爱,总会紧随时节的脚步,如期而至,
天气再冷,耳边总不乏一声关切,暖意洋洋。
这个寒露,不太冷。俗语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寒露节后,集天地之精气的露珠,冷寒而将欲凝结,放出微微的寒光,“寒露”之名由此得来。
寒露,标志天地从温凉转向寒冷。“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草尖上凝结的露珠,散发出寒气,串串滚落,沾湿行人单薄的衣衫。
天寒露重之时,最显人心的温柔。秋风再紧,父母的关怀也不会迟到:天凉了,记得加衣裳!无论是远方的游子,还是归家的人,都有一袭披肩抵薄凉,一声关切暖心房。
寒露,万物藏热心。正午,天地沉淀出浓郁的底色,放眼望,红叶似火,南飞的鸿雁,蓬松的羽翼下悬着一颗火热的归心,在晴空中写下思念的轨迹。
人间深处,金菊满堂,丹桂飘香,柿子枝头笑,蟹黄味道长。馋嘴的孩子肚子圆圆,老人们笑着说,寒露过后,秋才有神形,才有味道。
不经一番寒凉,怎见人心温暖。迎着深秋,我们要稳稳地走,用心地活。心中,始终不忘温和的呼吸、柔软的关怀。
初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寒露三候|说的是鸿雁漫长的南迁之旅仍在继续,海边蛤蜊盛产,野外金菊始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是指从立秋到立冬前,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
寒露乐事
上香山,赏红叶|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也是这个季节。观赏枫叶,最为著名的当属北京的香山红叶,香山观赏红叶绝佳处是森玉笏峰小亭,从亭里极目远眺,远山近坡,鲜红、粉红、猩红、桃红,层次分明,似红霞缭绕,情趣盎然。
老北京,斗蟋蟀|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蟋蟀儿的高潮期。据记载,斗蟋蟀儿始于唐朝天宝年间。蟋蟀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蟋蟀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在南方,秋钓边|在南方,进入“寒露”后,天气已逐渐凉爽,水温也下降到鱼类喜爱的温度。此时,饱受盛夏苦日的鱼儿又活跃起来,四处游弋觅食。这时向阳的浅水区域温度较高,浮游生物比较丰富,鱼儿们喜聚这样的地方觅食,此时钓鱼易上钩、易钓获,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秋钓边”。
友相聚,醉江蟹|寒露前后,虾蟹繁多。不少地方有寒露节气蒸螃蟹的习惯。俗话说:“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此时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在寒露节后,在亲友相聚时,不妨进食几只肥蟹来满足自己的舌尖味蕾,此时乐也融融。
节令时间-10-:55:07农历:九月廿二
详细说明太阳黄经为°。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五运六气
岁运:金运太过(太商)
司天:少阴君火
在泉:阳明燥金
主气(五之气):阳明燥金
客气(五之气):少阳相火
———————————
所辖时间:
-09-22[秋分]~-11-22[小雪]
———————————
易发疾病: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年支为子水,岁运太过得司天之气的抑制,是平气之年。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咳喘。血溢血泄,目赤,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
———————————
客主加临:不相得,顺
岁宜咸以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适气同异而多少之,同天气者以寒清化,同地气者以温热化,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
———————————
岁气主方:正阳汤。
白薇、元参、川芎、桑白皮、当归、白芍、旋复花、炙甘草各一钱,生姜五片。
五之气,少阳加临阳明,主秋分后六十日有奇,民乃康,其病温。依正方。
———————————
岁运主方:牛膝木瓜汤。
牛膝、木瓜各一,白芍、杜仲、枸杞、松节,菟丝子、天麻各七分半,甘草五分,生姜二片,大枣二枚。
当日
黄历
庚子鼠年
八月廿二
年10月08日
庚子年丙戌月甲申日08
宜
出行嫁娶
忌
安床安门彭祖百忌[甲不开仓申不安床]
诸神方位◇喜神:西北
◇福神:西南
◇财神:东北
寒露宜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
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
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
在饮食上还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
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
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寒露的衣食住行
衣: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秋季凉热交替,气温逐渐下降,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
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以防“寒从足生”。所以建议大家赶紧趁长假把凉鞋洗洗收起来了。
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对安度冬季有益。秋天早晚凉意甚浓要多穿些衣服。另外,秋季腹泻多发季节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爱美女性秋凉后还应尽量少穿或不穿露肩、露背装,以免颈椎、腰椎受寒。如果一定要穿,不妨在外加件小外套,或者质地柔软的丝巾,既能够保护颈椎,又不失仪态。
秋天干燥、风大,尽量别贴身穿羊毛或化纤类衣服,以免刺激皮肤引起瘙痒。秋天也最容易起静电,因此应该穿纯棉面料,不要因为耐脏和洗涤方便而穿化纤面料的衣物。另外,洗衣服时最好加入一些衣物柔顺剂。
秋天衣着应以宽松为主,衣料以柔软下垂为宜,还可以有效预防过敏。
食:防秋燥防感冒,“辛酸”果蔬不要少。
秋季神经兴奋,食欲骤增,要防止过量饮食。要少吃辣味和生冷食物多吃酸性和热饮和热软食物。不吃霉变和不洁食物,避免感染肠道传染病。中秋之后天气干燥易出口渴咽干唇燥皮肤干涩等“秋燥病”,应多吃水果,常喝开水、绿豆汤、豆浆、牛奶等满足肌体的需要提高抗燥病力。
多食用汤类、粥类和羹类流质饮食还能帮助我们的身体缓解秋燥。在干燥的秋天,不要担心摄入的水分过多,因为胃肠道在此时也是非常地干燥,较多的水分在进入胃肠后很快就能被人体吸收,在体内经过体液循环运转后,通过排便、排汗等排出体外。
仲秋至深秋,燥邪当令,气候干燥,人体容易缺失水分,出现皮肤干裂、皱纹增多、毛发干燥易脱落、咽喉燥痛等症状或不适。因此,秋季应多喝水,补充足够的水分,饮食以“酸、甘、润”为主,少食辛温发散之品。
中医学认为,五味中的酸、甘可化阴生津。秋季气候干燥,因此适宜多食酸、甘、润之品,如雪梨、蜂蜜、甘蔗、牛奶、银耳、百合、莲子、核桃、花生、黑芝麻等食品,以养阴、生津、润燥,缓解人体干燥症状。
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
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秋季空气干燥,把进补的物品制成汤水服用比较适宜。一般人宜用食补,即选择新鲜的白菜、萝卜、莲藕等加入鱼、肉等做成汤,如花生鸡爪汤、莲藕牛肉汤、菠菜猪肝汤、萝卜排骨汤等。
温馨提示:夏令大量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住:有效抵御秋困最好早睡早起。
进入秋季后,人们身体出汗明显减少,人的机体也进入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功能开始恢复平衡,消化系统功能也日渐正常,然而此时人们的身体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疲惫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
克服“秋乏”应该从调节人体节律入手,在日常起居作息上作针对性的合理调整,其中,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秋燥之时,保持皮肤湿润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晚睡洁面后,别急于擦干水迹,轻拍面部使余水渗入皮肤,再进行保湿护理。皮肤特别干燥的人,不妨用一用保湿的面膜。
如果想美美睡一觉,最好用热水泡泡脚,暖暖和和进入梦乡。热水泡脚可预防阳虚调节经络,既解乏又利于睡眠。热水泡脚既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又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使人精力充沛。还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冷,促进代谢,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但要注意防止烫伤皮肤,温度应以40—50摄氏度,时间以半小时内为宜。同时,饭后不宜马上泡脚,易影响消化,入睡前效果最佳。
行:户外锻炼,以平缓项目为主。
秋天虽没有春天那样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但秋高气爽遍地金黄另有一番动人景象。秋游是一种好的活动形式,既可调节精神又可强身健体。
秋天外出旅游应注意保持皮肤的干净,多吃蔬菜瓜果,增加体内维生素和各种矿物质,使皮肤不至于干燥皱裂;外出旅游最好戴顶帽子遮住太阳照射,并适当擦些防晒霜。
秋天气候渐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有意让机体冻一冻,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这也是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尤其应重视耐寒锻炼,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秋末气候转凉,这个时期是中风和心肌梗死发病的高峰期,极容易导致猝死。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的人,对气候的变化也很敏感,很容易导致复发、病情恶化。
因此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提高警惕加强预防,家中应备有急救与治疗药品,以防万一。
寒露养生
寒露时节,随着气候渐趋寒冷,万物开始呈现收纳、闭藏的趋势。而秋天干燥的气候会使人容易皮肤干裂以及毛发脱落,到了寒露,症状会更加明显。
《黄帝内经》里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为人体需要顺应自然变化进行养生,注意保养滋阴补五脏。这种深秋的燥烈,喝这种养阴润五脏、深秋润白汤最为合适。
养阴润五脏、深秋润白汤
《本草纲目》有记录:木瓜清心润肺、健胃益脾,经常熬夜的人应多吃木瓜,弥补体内的酵素;银耳润五脏,又极平和,多吃可防皮肤干燥。
木瓜雪耳煲猪骨气味清润,具清燥润肺、健胃生津之功,为秋日家庭佐餐之老少皆宜的汤水。
木瓜银耳猪骨汤
木瓜1个(做催乳汤时用青木瓜,做润肺健胃的汤则用成熟的木瓜)、银耳1小朵、莲子、百合各15克,沙参20克、蜜枣1个、猪骨克
①猪骨需洗干净,用刀背敲碎,飞水;木瓜洗净,去皮、核,切为角块状;雪耳洗净干净,稍浸泡30分钟并撕为小朵;
②把除木瓜外的所有材料放进煲里,加入清水2毫升(约10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慢煲1个小时;
③1小时后,木瓜洗净,去皮、核,切为角块状,把靠近籽的那一层内膜也去掉,这样煲出来的汤没有木瓜的异味;
④把木瓜放入煲内软后即可关火。
备注:
这个汤甜甜的不适合放盐调味。
可以备一碟生抽蘸猪骨吃。
木瓜栗子寒露煮
木瓜半个、栗子10颗、牛奶适量。
①生栗子祛除内外皮(生栗子用刀在顶部切十字口,扔进沸水中煮3-5分钟,捞出即可方便祛皮),切成小粒;木瓜祛皮祛籽切块,最好去掉跟籽连着的那层内皮,以免有木瓜的怪味道;
②如果做两人份,就用两饭碗水煮栗子,煮约15分钟栗子软烂,加入木瓜一起再煮5-8分钟(水不要放太多,以煮完木瓜所剩无几为最好);
③煮到锅中缺水少水,倒入适量牛奶,煮至沸腾,即可关火。
晚秋,栗子最适合补肾。先天肾气不足的小孩子,脚弱无力,或者讲话晚,可以吃栗子补肾气。老人腰脚无力,也可以吃栗子强筋骨。
木瓜性平味甘,不寒不燥,消食健脾,清润不生湿,和栗子搭配消积,不容易滞气。牛奶,古人认为有“养血脉,润五脏”的功效,把它作为一味药煮到甜品里,只留它的“润”,而不让它过分阴寒。
煮好的甜品,栗子的香糯、木瓜的甜软,牛奶的滑润,层层递进,不滋腻,不生湿,无后顾之忧。
有一个人可以牵挂,是缘分,有一个人牵挂自己,是幸福。
莫叹天寒露重心凄冷,常记嘘寒问暖念亲恩。
一滴寒露送秋凉,一声关切暖心房,
在这个外冷内热的季节,愿世上所有被牵挂的人们,
天涯海角,各自珍重。秋风起,秋意凉。
落叶纷纷下,满地尘飞扬。
此情此景,似乎是在提醒着人们,天已凉,应注意添衣防寒,尤其是胃部和腹部的保暖。
寒露后,秋将逝,冬将至,你感受到了吗?
本文由花輪收集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喲。圖片選自網絡!
溫馨提示:
文中所提到的中藥方及劑量請友友們斟酌,切不可隨意自行抓藥服用,身體出現問題敬請及時尋找中醫師看癥抓藥。
中醫的治療強調辨證論治,任何關於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對面的診斷及治療。
本公眾號關於醫生言論僅代表個人觀點,提供中醫及愛好者作為學習參考思路,請謹慎參閱。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