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不好,脾胃虚,缺营养素,就用……补”,如今充斥在我们耳边的大多是这样的广告宣传语。带着宝贝去健康体检,医生会说:“孩子发育不达标,缺铁、缺锌、缺钙……”,缺的太多太多,我们费心费力,绞尽脑汁地拼命往孩子嘴里塞各种各样的有营养的补品。孩子每天从起床开始,一张小嘴、一个小肚半刻钟都未得到休息,一直在那里不停地运作着……而我们使出十八般武艺围绕着该如何把这些东西填进孩子的身体里去……可尽管如此,身体还是依旧虚弱不堪,各种各样的毛病越发频繁地继续着……该吃药吃了,该补的食补了,该打的针打了,就这么如此反复着、轮回着,孩子与我们都筋疲力尽!……有谁会在此景之下,停下来,想一想,“我这样做真的就是对的吗?这样就是真的为孩子好吗?我真的了解孩子身体感受之语吗?”
是害!还是爱?值得我们去反思的问题……疳积之症,从古至今依然未变的话题,千百年来父母望子成龙成凤之爱家家如此,在如今这物质发达的年头里,满足更加的简单、更加地频繁……可我们却忽略了这一个从古至今未变,历代医者颇为注重的事实!ps:古中医将小儿科单独列为一门,古称小方脉,是根据小儿身体特性、喜发病症而针对性特定的治疗、食养方法,与成人医疗方式有一定的区别(在此提醒各位亲们,成人的治疗手法并非适合小儿身体的,错用、过用反而会对其身体造成伤害,切记切记!)。但如今的西医小儿科并非如此,而是将成人之疾病缩小、减半治疗运用在孩童身上,因此现在的小儿也被挂上很多成人的病名,实为西医之误矣!
疳积之症有:风疳(肝)、惊疳(心)、食疳(脾)、气疳(肺)、急疳(肾)、筋疳、骨疳、无辜疳、走马疳、口齿疳、鼻疳、眼疳、脑疳、脊疳、奶疳、疳肥、疳瘦、疳虫等。
病疳积向内而发为内疳,多肿胀、腹满、利(大便)色无常、或泻泡沫青白水状,日渐瘦弱,此为冷所患;疳在外,则鼻下赤烂,目燥、鼻头上有疮而不结痂,渐绕耳生疮,或疮癣疥频发不断,多因郁热所患。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描述:“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有因大病吐泻后,以药复吐下伤之,致脾胃虚弱亡津液。又有病伤寒,五六日间有下证,以冷药下之太过,致脾胃津液少,而生脏腑虚热,热气内耗,肌肉外消,他邪相干,证变诸端,因亦成疳。又有饮食不节,寒热不当,脾胃受损,运化失调,饮食积滞,久积化疳。…………”
《圣惠》:“夫小儿疳疾者,其状多端,虽轻重有殊,形证各异,而细穷根本,主疗皆同。由乳哺乖宜,寒温失节,脏腑受病,血气不容,致成疳也。其五脏及诸疳等,今以一方同疗之,故谓一切疳也。”
“饮食不节,寒温失调,脾胃受损,运化无力,久伤成积,久积成疳,久疳生虫,百病不断,五脏无养,身空而乏,其根源在于脾胃无生化之源泉!”疳疾病在脾胃,责在养护不当。究竟是孩子体质弱,还是我们的过错呢?在这里重点讲解:奶疳、食疳、疳虫之因。
书中记载:“奶疳:因乳母恣食生冷、油腻、甘酸、五辛、味重、湿热之物、饮热酒、五谷不食、胃气不足、饱食哺乳、夜餐炙燥、心胸气滞、情绪不安……传气于奶中,奶或冷、或热、或腻、或淡、其质生变,交食于儿,伤儿脏腑于无形之中,逐致小儿体内寒热不调,肌体赢瘦、哺乳渐少,面色青黄,脸颊浮红、毛发干焦,口中生疮,疥疮不断,时呕时泻,昏沉多睡,肚腹胀满,久病不调逐化疳疾重症,其因是食乳成病,故谓之奶疳。”
现在很多母亲都开始重视母乳喂养,但母乳就真的营养了吗,这个问题还需要打一个问号?近年来与一些妈妈们聊天,观察到一个状态,如今很多母乳喂养的孩子,大便形态都不是非常的好,如同稀薄水状,身体也时时呈现不同的病态反应。从我自己的养育经历来看,这样的孩子多是因母乳质量不佳而导致身体病态出现。记得老二小时候喂奶时,有次因哥哥调皮而发脾气,随后挤出来的奶水颜色已经有些变化,不再是以往的奶白色,呈现的是淡青色,让我意识到情绪波动会影响到奶水品质,这样的奶水已然不再是营养品,而成为了“毒”的根源。
书中记载:“食疳:由脾胃不调,乳食过度,寒热不均,伤于脏腑之所致也。是以小儿百日之内,肠胃尚微,哺乳犹少或频繁进食无定量,三岁之内,气血渐盛,乳食过多过杂乱。饮食不节制,生冷油腻之品过多,积滞不消,存留于肠胃之间,致成食疳也。其状面色萎黄色暗,唇口青黄,肌体赢瘦,腹大脚细,毛发干焦不生,鼻口常干,上焦壅热,入夜身热、肚上青筋,口舌生疮,目赤揉眼,痘疹频发,水谷不化,呕吐气逆,下痢色杂,大便失调,腹中多痛,寒热不定、喘满咳嗽、吃食不知饱满,夜啼汗出、喜食异物、杂食、拔眉毛、咬甲频繁(排除小儿长牙因素),面覆地卧,贪凉喜冷,情绪不定、渐渐困赢者是其发病的征兆。”
据观察有些母亲也并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小肚子是否真的吃饱或吃撑,有些时候孩子会频繁地要求吃奶,但都因劳累而睡着,并非吃饱…有些孩子肚子已经明显地很圆鼓硬满了,甚至开始玩食物、吐食物,却还在不停地喂孩子吃东西…这些很细微的问题很多新手妈妈们并未发觉问题的根源,还在一味地从孩子身上找问题,去治疗,去折腾,殊不知病根其实在自己身上。
再者百日之后,小儿气血稳固,对营养的需求开始增多,母乳已经开始无法完全满足成长需求。此刻需要通过逐步缓慢地增加五谷杂粮的辅助,来调养脾胃增强气血。过晚添加辅食,小儿容易因身体营养摄取达不到需求,从而形成脾胃虚弱,造成对新辅食添加的消化适应能力减弱;而添加辅食速度过快过杂,同样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造成消化不良积滞状态。如今之小儿大多数处于这种饮食不均衡,过晚过量饮食等状态之中。
周岁内小儿的辅食应以先五谷杂粮为基础,后应季蔬菜为辅助,单一品种逐步增加适应。肉类水果属于生冷油腻之物,都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因此在周岁内不建议过早添加肉蛋及水果。3周以内的幼儿以饮食应以简单为基础,肉菜分开进食,这样做能降低消化负担,增加营养的吸收。例如一菜一饭、一肉一饭、一蛋一饭。7周以内的孩子两菜一饭、一肉一菜一饭、一蛋一菜一饭为基准。肉蛋类尽量安排在早上及中午食用,夜间以清淡食物为主,因为人体的气血运行是随同太阳规律而变化的,白天人的阳气在外活动,消化能力较强,夜间人的阳气收敛静藏,消化能力也会偏弱。五谷熟菜的消化时间大约在.5-小时,生冷水果的消化时间大约在3-4小时,而蛋白质食品(肉蛋奶)的消化时间约在5-6小时。在此提醒:不论你食用蛋白质食品的量有多少,在体内分解消化的时间是同样多的,切记不要误认为只吃了一点点小块肉而已,不会增加消化时间哦!古中医里讲述小儿养护:“饮食七分饱,穿衣七分暖,留有三分饥与寒”,给脾胃休息的时间和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再次,寒热应季调和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小儿穿衣首先保护的是胸、肚、后背、脚底。因小儿初生,气血未固,皮肤腠理紧致,调节能力较弱,对气温的变化十分的敏感。衣物包裹过多、毛孔张开突遇冷风,极易造成风寒感冒状态。对于空调、暖气、沐浴的过度频繁使用,也是会降低皮肤的抵抗力产生,同时也违背了四季的自然变化:春生(温)、夏长(热)、秋收(凉)、冬藏(寒),该升发的时候,阳气无法顺利升发,该收藏的时候,阳气无法安静地收养。如此年复一年地循环,使人体的元阳损耗,抵抗力逐步退化。
书中记载:“疳虫:虫有九种致病。一曰伏虫,长四分,群虫之主也;二曰长虫,即蛔虫,动则口吐清水而心痛,穿心即死。三曰赤虫,其形如生肉,或者类似果冻感、息肉状,居于肠间,动则肠鸣。四曰白虫,长一寸,日久子孙转多,其母转大。食生冷物,吃生鱼后食乳酪、牛肉、饮白酒酒积所成,多因甘肥油腻、生冷过度所成,居脾而病令人好呕,相连一尺长则杀人,需一次服药出尽乃佳,小儿成人皆易病此。五曰肺虫,状如蚕,令人咳嗽;六曰胃虫,状如虾蟆,令人呕吐,胃逆喜呕。七曰弱虫,状如瓜瓣,又名膈虫,令人多唾。八曰肉虫,状如烂杏。九曰绕虫,其形细微,居于大肠间,多则为痔疮,剧则为癞疮,因人疮痍,即生诸痈、癣、瘘、疥、龋、疮等病。”——蛔虫、寸白虫、绕虫、赤虫多为高发病。
疳虫有外来而成,也有内生而成。外因生食、生水、手口不洁而感染。内生因脏腑虚弱,甘香油腻、生冷过度,脾胃气冷,天行热病,腹中积热,饮食积滞,是以物在脾内停留过久而不化,感人血气而化作虫形。甘味入脾,牛肉亦属于补脾之物,甘味过足则脾生满热,或乳食不节,壅滞而生积热,虫得甘热气息而动,伤于脏腑。上行腐蚀齿牙龈,生疮出血,牙龈赤烂、黑烂者即是;下行腐蚀肠胃,大便无常,饮食不消,日渐赢瘦。
腹中积虫者,其面、舌、眼、指甲中皆会呈现虫斑,腹部时痛时止,或当心下痛,或痛发定时,“书中记载:盖虫者应月而动则腹痛起,谓之月朔虫头举也”,易呕易泻,面黄肌瘦,肚大肢细,饮食无节,喜油炸芳香,零食异物……疳虫之小儿能食而不长,欲补则先驱虫,方能补进。
疳积之症其表现:渴、热、咳嗽、积食、泄泻、痢疾、腹痛、湿病、疮疹、肿胀,疳劳。这些症状及容易与外感发热病症相混淆,若不查治根本外症则频繁发作,久而久之伤其根本,悔则晚矣!
疳热:小儿身体壮热,形瘦,多渴,喜凉,色多黄暗,昼夜汗出不止,吃食不长肌肉,遇风则闭易发高热状态。
疳渴:因脏腑内热积于心肺之间,体热烦躁,睡眠不安,易惊易搐,饮食减退,喜饮冷水、瓜果、冰凉之品。
疳劳:小儿胎中受热毒,流于骨髓之间,满百日后仍有惊疾,服冷药过剂,而腹中冷痢,骨中蒸热,夜间多烦躁,露肢而睡。
疳嗽:虚热积于肺部,脾气虚寒,胃气不降而导致的逆咳。
疳泻、痢:腹中积滞过多,脾虚而不得运化,胃不得盛满,冷热不调,大肠虚弱无力直泻而下,其便多色杂乱。其味道多酸臭、腐败感。
疳积腹痛:大便泄痢频繁,冷气在内,腑脏气与之相搏,正邪交击故而痛生。或因虫动其中,时痛时止,寒热不均定时而发。
疳湿、疮疹:疳积者,脾胃俱虚,寒居其中,脾则生湿,上行者口鼻齿龈生疮、溃烂;下行者肛门伤烂。脏热、好甘美油腻香炸之物,令虫动而发病。或外感风、湿、热之气,触动体内气息而发。
疳肿:疳积久病,脾胃气虚,而导致身体虚肿,上气喘促,时时作声,四肢乏力,身体易忽冷忽热之疳气。或因受风气而发风温虚热之症。
《婴童宝鉴》:“小儿发立焦黄,毛发稀疏、肌体瘦劣,腹肚疼痛,爱吃泥土,啃咬指甲、泄痢无常,盗汗不止,腹大即喘,易惊多嗽,脚细难行,洞下脱肛,时时壮热,面覆地卧,心喜啼呼,腹中生虫,粪中有米,便如泔淀,呕吐无时,有似瘦劳,更加寒颤,如此之状即是疳也。”
疳积之症该如何预防?
《黄帝内经》讲述:“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占三分,后天占七分。”“小儿治病,只治五分,其另五分,全赖食养”“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小儿之五脏六腑如同新生嫩芽,其阳弱阴不足,脾胃乃生化之源泉,饮食冷暖需有节制,避开油腻、生冷、肥厚、滋补(如燕窝、冬虫夏草、海参、灵芝、玛卡、鱼胶、西洋参),饮食以慢、软、淡、烂、单一为主导,进食有规律、定量,选择当时当地当季的蔬果。3周内多小儿大多处于发牙期,咀嚼功能还不够强健,咀嚼不充分的食物势必会增加脾胃的消磨时间与力度,易出现脾胃损伤、饮食积滞、消化吸收不够充分。再者增强五谷杂粮的摄入比例,应占到每餐饮食多80%,脾属土,主运化水谷,主肌肉,五谷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集天地之气最为饱满的物质,能增强脾胃厚度,加强脾胃的消磨能力。脾胃如磨如锅,肾阳如火如动力,磨盘不结实则食物消磨不透彻,阳气衰弱则无推动之力食物消化不尽。“胃实则肠空,肠满则胃虚(空)”,肠胃不可以处于同时空乏、爆满之状态,给予脾胃休息恢复的空间与时间十分重要!孔子曰:“欲速则不达”,脾胃之养功夫全依赖于一朝一夕的照顾之间。
正确、合理地使用治疗方法,寒热使用不当,或者忌讳使用寒热之品,包括过度使用抗生素、点滴,刮痧,拔罐,按摩,艾灸等手法,都会造成身体的寒热不均、拔阳泻阳、损耗阴液的现象出现。辨证施治,以人为本!
养育小儿之中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心”的养护。孔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父母的我们不应当把自己未达成的欲望强加于孩子身上,给他们以无形的压力。“爱,需要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时间去成长;爱的满足,不是物质而是精神食粮”,可如今的我们,身为父母却一再地用物质、金钱、食物去满足孩子心灵上的精神饥饿,但当孩子对食物有要求时,我们又采取苛刻限制地方式去对待,造成孩子“欲求而不能得”的心理扭曲状态。不妨大家可以仔细观察,患有疳积症的孩子,大多心理是处于不满足的,对于食物是一种“无法停止、抑制地渴望”状态之中,用食物来满足内心的空虚之感,真的有效吗?!恐怕带给身体只是更多的压力与负担!
中医小知识一日饮食中需阴阳合用、补消同用,不可一味地补或者一味地消,都会使身体处于不平衡的偏差中。
日常使用消食之品
淡豆豉:下气调中,解伤寒头痛寒热,止盗汗除烦躁。(周岁内小儿伤食感冒多用之,与带须葱白搭配使用。)
大麦茶:炒麦芽制作而成,能化谷食、乳伤,平胃止烦渴,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焦麦芽,麦芽焦黑者,能磨坚积,适合中度积食症。(周岁内小儿消食以此为主。)
炒谷芽(粟芽):除烦热,消宿食,开胃。(周岁内小儿可用)
炒稻芽:下气和中,消食化积。(周岁内小儿可用)
炒山楂:消肉积,行结气,活血化血块。未食用肉类小儿不食,易消脾胃之本肉。
莱菔子(白萝卜子):下气定喘治风痰,消食物除胀,利二便,止痛气。多用于消面积。
神曲:化水谷宿食,暖脾胃消积滞,除痰止痢。
鸡内金:除热止烦,消酒积,一切口疮,小儿食疟,反胃吐食,肠风泻血,止泻精尿血症。鸡内金消重度积食,若日常过度过频繁使用,反而会引起脾胃运化的虚弱。
橄榄:开胃下气,生津止烦渴,解鱼毒,治咽喉痛。
荸荠:除胸中实热之气,开胃消食,消黄疸,善疗五种隔气,消宿食风度,止便血痢疾之症。
生姜:开胃气,止呕吐、去痰下气,除风寒头痛鼻塞,杀腹内长虫,解菌毒,生用发散,熟用和中。
干生姜:治咳嗽温中,霍乱不止,腹痛胀满,虚冷腹泻。
蒜:消谷下气,理胃温中,主霍乱,腹中不安。
消疳积、驱虫经典中药(不建议使用西药,有毒副作用会损伤幼儿肠道)同仁堂小儿化食丸:消食化滞,泻火通便。
同仁堂肥儿丸:疳积虫痛,重度积食。
香港荣昌堂肥儿鹧鸪菜:驱虫止痛,消滞疳积。
金船牌疳积散:驱虫、消积、清热。
食疗小方疳积茶:太子参5克,灯芯花5扎,独脚金3克,孩儿草5克,炒麦芽0克,蜜枣枚。清水两碗煎一碗,分两次温服。每日一剂。
功效:清热消积,清肝理脾,疳积症初期。症见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精神不振,手足心热,烦躁易怒,日夜汗出不止,夜睡不宁,磨牙,指纹积滞。(无热症、虚寒者???用)
益阴健胃茶:太子参5克,茯苓5克,炒谷芽0克,麦冬5克,山药5克,蜜枣枚,孩儿草5克,灯芯花5扎。清水3碗煎至一碗,分次温服。每日一剂。
功效:健脾养阴,开胃消食。适用于热病后胃气津液不足,烦躁、夜睡不安,盗汗、唇红、舌质红,脉急数。(忌讳肉鱼奶等燥热之品,虚寒病者???用)
钱乙方藿香散:麦冬3克,半夏曲3克,炙甘草3克,藿香叶6克。碗水煎一碗,食前温服。
功效:治脾胃虚热,面赤,呕吐、咳嗽、流涎水不止。
钱乙方白术散:党参6克,茯苓5克,炒白术5克,藿香5克,木香6克,甘草3克,口渴者加葛根5克,热重者去木香。磨粉,每次9克,煎水一碗。
功效:治脾胃久虚,呕吐腹泻,频繁不止,但欲饮水,乳食不进,因失治儿成惊痫症,不论阴阳虚实,并宜服之。
钱乙方异功散:党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等分,磨粉,每服二钱6克,带皮生姜3片,大枣两枚,两碗水煎七分碗,食前服。
功效:温中和气,治吐泻,不思乳食,虚冷病,胃寒泄痢,腹痛肠鸣,吐酸水,及霍乱症。
锅巴粥:锅焦方法:锅烧热,擦薄油一层防止粘锅,取饭一团,入锅压成薄饼状,烤至两面焦黄干透,取出晾凉,密封隔潮保存即可。需要时随手取出一片,同粥熬煮即可。
功效:消食健胃,止泄痢。
大麦茯苓粥:大麦仁50克,茯苓5克,薏苡仁50克。大麦仁、薏苡仁、茯苓冷水浸泡约-3小时,大火煮开转小火煲至粥熟,可入少许盐或者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益胃,下气助食。
花生菠菜粥:大米50克,花生0粒,菠菜00克,花生仁浸泡约小时,菠菜切末,汆水备用;大米、花生一同入锅内,大火煮开,转小火煲至花生熟烂,放入菠菜末,入少许盐调味即可。
功效:润燥滑肠,补血生津。
苹果小米粥:苹果一个,小米50克,冰糖适量,桂花少许。苹果去皮切丁,备用;小米入锅内,加适量水,大火煲开,转小火煲至半熟,加入苹果丁,煲至粥熟即可。入冰糖,桂花调味即可。
功效:生津液、开脾胃,解热燥。
五色粥:玉米粒、香菇丁、胡萝卜丁、豌豆少许,大米适量。蔬菜汆水煮软备用;大米熬粥至半熟,入蔬菜丁一同熬煮至粥熟,入少许盐调味即可。
功效:促进消化,和胃增食。
橘饼小米粥:小米适量,橘饼一块。小米熬粥至半熟,加入橘饼丁,一同熬至粥熟即可。
功效;开胃、醒脾、下气、消食、化痰。
荸荠粥:大米50克,荸荠3-5枚。荸荠去皮、切丁,大米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煲约0分钟,入荸荠丁,煮沸转小火煲至熟烂即可。
功效:下食通气,清心解燥。
土豆粥:大米50克,土豆一小个。土豆去皮,切丁,备用。大米入锅中加入适量水,大火煮开约0分钟,入土豆丁,煮沸转小火煲至粥熟,入盐或少许糖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气,缓胃痛。
皮蛋排骨粥:排骨50克,大米50克,花生0粒,皮蛋半个,葱粒少许。排骨洗净,盐腌制数小时,放入沸水中汆水,捞出备用。锅内入水,将排骨、大米、花生一同熬煮,大火煮开转小火煲至粥刚熟,入皮蛋丁,滚煮片刻,入葱盐适量即可。
功效:生津液,通肠道,解胃燥。适合阴血亏虚体质。
鸡肝粥:大米50克,小米0克,鸡肝一副,葱末、姜末、芝麻油少许。大米、小米入锅中加水适量,大火煮开,转小火煲至粥刚熟,入鸡肝丁(鸡肝切丁,汆水备用),滚煮片刻,入葱、姜、盐、芝麻油调味即可。
功效:养肝补阳,适用于体质虚寒引起的消化积滞。
鸭羹粥:鸭脯肉50克,大米50克,山药30克,葱段、姜片、料酒、盐、芝麻油适量。鸭脯肉洗净,放入沸水中汆烫片刻,漂去血水,捞出切成细丝,放入碗内,加入少许清水,葱段、姜片、料酒,隔水蒸约小时。山药去皮、切丁,煮熟,备用。大米入锅中,入水适量大火煲开约0分钟,入鸭肉原汤,小火煲至粥刚熟,加入鸭肉、山药、盐、芝麻油调味即可。
功效:养胃补阴,益气健脾。适用于脾胃久虚,血虚内热体质。
聆听身体的需求,回归内在的平衡,用心来养,以心为调,适合才是最佳之养!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