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蒙治疗专科医院 >> 黑蒙治疗 >> 超个人心理学及相关书目推荐部分书籍读后

超个人心理学及相关书目推荐部分书籍读后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在心理健康研究中,主流心理学主要以病理学为依据,认为心理健康只不过是身体上“没有病”而已。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心理健康包含着更高的要求,是人的内在潜能和价值的最高实现,达到身心健康长寿、超凡脱俗的境界。对于超个人心理现象和神秘的内心体验的研究,主流心理学要么认为它毫无意义、要么斥之为病态的或宗教的。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病理的自我分裂和超越自我的非认同是有重大差异的;并且认为所谓神秘体验中也存在着科学真理。科学心理学不去研究,那就只能让位给宗教。针对主流心理学的这些不足,马斯洛、萨蒂奇、格罗夫等人多次协商,决心建立“第四种心理学”,即超个人心理学。年春《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创刊,年超个人心理学会正式建立。其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三人外,还有塔尔特(C.Tart)、沃什(R.N.Walsh)、威尔伯(K.Wilber)、克瑞普纳(S.Krippner)、阿玛斯(A.H.lmaas)等人.超个人心理学关心的是那些与“终极的人类能力或潜能”有关的心理学方面。萨蒂奇曾指出:“这种新出现的超个人心理学(第四势力)特别    《还我健康》A*H*阿玛斯钻石途径系列之《内在的探索》《解脱之道》《自我的真相》克里希那穆提《谋生之道》《心灵自由之路》《爱与寂寞》《一生的学习》《重新认识你自己》《人生中不可不想之事》《心的对话》《点亮自性之光》《悲伤的终点是爱》《智虑的澄化》《生与死的冥想》杰克*康菲尔德《狂喜之后》艾兹拉《平常禅》罗伊*马丁纳《改变,从心开始》             (以上全为胡因梦翻译或推荐)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卡伦*霍尔奈《我们时代的神经质人格》《我们的内心冲突》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约翰*塞尔《心、脑与科学》达德利*夏佩尔《理由与求知》让—吕克*南希《变异的思想》找来《六祖坛经》重读,以及阿含部、般若部的佛经几辑,均未能消化。一以上这些,对我而言最迷人的就是威尔伯的著作。初读时就与人曰:我只承认两个天才,一个是写《丹东之死》的毕希纳,另一个便是威尔伯。只惜毕希纳这等人物二十四岁即死于高热,不再得见其他著作。如今怕是只承认威尔伯一人。通达广博的威尔伯以整合观点为核心,凭借深入到底的洞悉力和几乎恐怖的归纳整合能力,提出了诠释法界构成演化的二十条法则、四大象限、从长青哲学的大存有连上发展而来的意识光谱等基本概念,展示了能同时容纳科学、宗教、艺术、社会、哲学、个人内心成长、灵性擢升等各方面的统观知识体系。由此揭露了许多领域有意或无意忽视其他方面,这样排他的封闭、狭隘和傲慢,最终造成自身体系的崩毁坍塌。他所谓“定位归纳”法的关键观念在于:各种不同的知识领域在纯抽象的层次上,其实是相互融通的。将各种领域的相对真理提炼归纳,串连成紧密相系的网状纲要,可由此照见较为狭窄的途径中的不完整。玛丽琳的《宝瓶同谋》和威尔伯的《万法简史》都是让译者苦不堪言的“硬书”,横跨各大领域,以纯粹的理性研究态度切入意识领域,视野开阔,对资讯的处理和思考的深入精密着纵横捭阖,对普遍存在的盲信、崇拜、教条、传统的狭隘以及被扭曲得面目全非的理论和观念有着强大的除旧布新作用。毫不夸张地说,那是难以概其纲领叙其精妙的。绝不是我这样几笔带过能够展示筋骨的,顶多只是描其皮相。《万法简史》里威尔伯试图定位诠释整个“法界”的气魄令人咋舌,所谓“法界”是包含了物质、生命、心智、灵魂和灵性等所有存在领域的定性本质与过程。他提出二十条法则,如法界由全子组成,所谓全子,既为整体又为更大整体的部分。全子沿着一定的秩序演化,谓为“全阶序”……等等。由个人、集体、内在、外在组成的这看似思考范畴极其简单的四大象限,填充后且不敢说是最严密周到的考量体系,但确定的是,展开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知识地图,比以往支离破碎上的傲慢要开阔宽容得多。在这几个基本概念的支撑下,他探讨了远古、魔幻、神话、理性和存在期的核心观念的发展脉络,尤其理清了长久以来存在于各领域的“前成规期”和“后成规期”(前和超)的混淆,以及各种现代与后现代典范里或明显或微妙的二元对立议题。额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定性式术语挑剔得近乎苛刻的选择,很大程度地昭示了,如今使用的语言系统是如何僵化了我们的思维,将我们带入了狭隘的境地。但读来击节赞叹,如获至宝,非但不觉艰涩枯燥,反而觉得像熠熠生辉的明珠,本散落四处,现终被一双用心的手拾起串联,美得光芒四射。有时甚至觉得自己以前在不少领域浮光掠影地涉猎,仿佛只等待着有朝一日与这般书籍的邂逅。于是零乱散落的知识碎片像遇到一只魔棒,轻轻一挥调遣,各自归位,整个的知识结构震颤抖动,渣滓簌簌落下,杂乱残缺而僵固的认知结构整合成具有更好弹性的新结构演化,并将持续演化。契合之处实在太多,难以细述,只一点于我尤其重要。“究竟有没有这样的本源存在,能消解和否定各种由此延伸发散并固置的价值意义,而不是被各种观念所抽象掉?是否它的核心在于有流动着的、生发性的否定力量?如有,如何跳出先验范畴和已有概念的阴影,去追溯这种个人真实性?”这个问题现在仍旧没有解决,只是我终于清楚明白我那时始终觉得不对劲的重点——我寻求和相信的,是那冠以千名的,本体、道、梵、谛、空性、上帝、绝对真理等的个人真实体验,我要弃绝的是对这种体验扭曲了的诠释。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则是,我寻求的是真正的光明,而不是光明的投影。而威尔伯带来的是我态度的转变——只要放下盲信,一直保持辨别,这投影也就是入口所在。各种诠释都可为我所用。“我所寻找的,正是那寻视的。”

(二)《恩宠与勇气》被称为威尔伯难得的感性之作,以他和妻子崔雅的灵修之路贯穿始末,由崔雅的日记、威尔伯的补充注解以及学术议题组成,一则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在“伟大的智慧传统、静修的本质、心理疗法与灵修的关系,以及健康与治疗的本质”(威尔伯语)的主题表达中,荡气回肠地演绎。美丽聪慧的崔雅,有着十多年的灵修基础,已认为自己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适合的男人,却在三十六岁那年遇到了“梦寐以求的男人”——小她两岁,身高一米九五、光头、长相犹如外星人的超个人心理学者肯。俩人一触钟情,第一次见面就感觉奇妙,仿佛生生世世都在寻找对方。两周后决定结婚。却在新婚几天后发现崔雅患了癌症……这戏剧化的开头简直像一个童话故事的初始。也是我“梦寐以求”的——一个契合的灵魂伴侣,一份能全方位深入并促进彼此发展转化的关系。真正吸引我的,除了书中对以上那些主题纯理论的介绍探讨,便是在崔雅在面对种种挑战——癌症、身心反应、情绪起伏、夫妻间的龃龉——时,对自我的坦诚得接近赤裸的自省和剖析。在崔雅和肯的身上都发现了不少自己也有的特质,综合起来是过于阳性、倾向于做而非存在的价值观;对理性、智虑的执著;强烈的掌控欲;“喜欢在最简单的事物上编织理论”;对“由理论、逻辑、概念与符号组合而成的理念的阿波罗世界”的热爱……有了这样的印证,随着俩人赤诚地一步步自我揭露、剖析和转化,尤其是阅读俩人身心灵都落入泥潭的艰难时期的叙述,我很多深埋的意识也随之曝光,辅以阿玛斯强有力的威胁和干扰,开始自我转化与自疗。读到最后,崔雅接纳和承担了生命中的种种磨难,通过爱与慈悲的修行,保持了静定、喜悦、自在并充满着生命力的精神状态,并透过磨难转化自我,最终解脱。而肯也从放弃自己的事业、五年随侍左右这样无私的奉献中,了悟了无我和解脱的真谛。读到接近末尾时忍不住流泪,完全读毕,心中却是一片纯然的温暖平静。三阿玛斯“钻石途径”的理论基石,在我看来几乎足以概括所有非后人本心理学的“坑洞”理论。此理论的核心在于:刚出生的孩子和本体是合一的(当然,这种不能分辨的合一与后来证悟了的合一,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童年某些创伤经验、与环境互动中的艰难造成了失去和本体某些面向的联结,会造成某些坑洞。而一旦隔绝了本体中的能量、热情及价值感,我们势必会感到虚弱、匮乏和不满足。无法安住在匮乏感上,会造成两种倾向——逃避倾向,补洞倾向。补洞倾向往往是被我们的自我和整个社会所认可的,它促使我们向外追寻各种的肯定、赞美和支撑,来自父母的、朋友的、爱人的、工作的、地位的等等。一旦那个用来补洞的对象发生改变,会立刻带来不安全感,这时就会企图固定对象在原位,以维持洞被填满的暂时满足。(这简直可以用来分析所有的关系,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物之间)整个社会就这样建立在补洞的基础上。男性往往表现为追求事业的成就,极端的则拼命追逐金钱、权力,女性多表现为对一份稳定的关系的追求,极端些的病态依赖伴侣。我们都希望被爱被    《还我健康》此书和威尔伯的《恩宠与勇气》配合,以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实例为雄厚基石,极有助于破除现代机械的医学神话。完全拆除一般的蒙昧认知,重塑读者对身体健康的认知,格外强调自身的辨识与调节能力。又是一本除旧布新的书。是我大大喜欢的类型。不愿三言两语粗糙地说,索性不再说。推荐给了几个学医的朋友及生病的孩子。杰克*康菲尔德《狂喜之后》《狂喜之后》丝毫没有在上的姿态,康菲尔德有光明轻细的温和与体贴,讲述许多灵性导师“开悟之后”回归日常生活时的困境,平易真实得动人。不像坚持“真相是真正的慈悲”的阿玛斯面目“可憎”。阿玛斯咄咄逼人摧枯拉朽一剑封喉,康菲尔德则在抚慰信心的同时点破幻觉,娓娓道来许多让人眼眶湿润的故事,立刻拉近了读者和灵性导师的距离。这样的慈柔,我自然也是喜欢的,只是面对没有觉察力的读者,在肤浅和寡智的大环境下,极其容易让“解脱之火的轰然巨声稀释成按摩浴盘里慰藉人心的水花声”。寒假时在家怕冷,有事没事靠在床上读《狂喜之后》,听莫扎特的音乐,手指的缝隙里一张张纸掀过去,仿佛看见一线明光静泻,安宁喜悦。艾兹拉《平常禅》罗伊*马丁纳《改变,从心开始》在阿玛斯以略显粗暴的方式一脚踹开我的大门后,这对于茫茫然而踌躇难安的我实在是最最实用的两本书。尤其是艾兹拉回顾自己的修炼历程,细叙其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情绪浮动,其诚恳而精确的态度和自省,迅速而几乎完全地贴近了我的身心体证,提供了最明晰的实修地图。罗伊的情绪平衡技巧治疗作用可观,其“当下就做”和细水长流的精密态度于我也非常有助益。写到此处,悲哀地发现,我已彻底放下觉察和情绪平衡治疗有整整三天,甚而在这过去的三天里,连一丝一毫觉察的意念也未升起。耽溺真是可怕。不够明晰,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撕开这一层层缚在身心上的无明之网,每破一层,私我也跟着血肉模糊。阿玛斯说得是,阅历浅显的年轻人很难相信生活是个冒牌货,而那些看似美好的事物都不值期待。我即如此。即使我明知偏执只是意义感的投射,即使我切实地感受到在耽溺的快感和喜悦之后留下来的只是匮乏,即使我知道目标达成只有暂时的满足,即使我明知追寻者的幸福只停留在初期,那个自以为明光近在眼前唾手可得的时候,一旦走下去迟早发觉,越是想要追寻想要证明,心就越被占据操控,偶尔停下来时心中越发虚弱。但我还在追寻,还是被占据?和绝大部分人做得一样,用更动的目标把人生截成一段一段线性的机械攀爬。关键不是被什么占据,而是占据本身。关键不是追寻什么,而是追寻本身。我总是忘了这一点。又开始觉得心识早已一片灰蒙,不得清明。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我是直奔美诺篇去的,结果没有。以前对其对话集中某些似不容我固有知识体系的“杂光”,虽是故意没有理会但难以忽视,这晌颇有豁然之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确实是真正致力于自我认识的证悟真人。“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被误导来扭曲去,最终回归正位。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大名鼎鼎的君主论此书不用我赘述介绍。第一回读它没读完,这回读的时候我明白了两件事:一、威尔伯的整合体系到底有多惊人。二、我对政治和经济开始厌倦了……卡伦*霍尔奈《我们时代的神经质人格》《我们的内心冲突》曾是我最看重喜爱的四个非后人本心理学家之一的卡伦霍尔奈,以对女性心理和爱的剖析震撼我到癫狂的卡伦,此番读来竟然味同嚼蜡。尤其厌倦了各种用术语敷上了的看似精细条理的分类分析。我有点惊讶,这种最该切实的学科用无数概念、符号和象征砌了这么多楼阁,以前竟然将我迷得七荤八素。在神奇的威尔伯和阿玛斯出现后,我对心理学也陡地丧失兴致,只觉看过去处处都能纳入坑洞理论去理解,而结合我的个人体证,探讨分析早已不是难事。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除了又知道了一大堆超出一般认知的事例和理念,并又要再次借此雕琢知识结构让其容身外,格外值得一提的就是书中所说的——我们什么都准备,却从来没有为死亡做过任何准备。常思死亡在侧,人确实能偶尔不陷入无明里。某些终极问题会自然而然浮现出来:肉体必毁,记忆必毁,那么有无永续?何以永续?永续为何?如何永续?这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有没有永恒不灭的实在?这永恒的实在是什么?永续、活着的意义是啥?(习得必要的灵魂功课?最终证悟?)我们为啥子在这里?如何触摸和达成与实在的合一?如能接受转世轮回之说,眼下所向披靡也是最要命的短视将愈合大半。









































白癜风医院上海哪家好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qa.com/wadzz/87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