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蒙治疗专科医院 >> 黑蒙医院 >> 济南的174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盘点三

济南的174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盘点三

 

83.济南西关高跷

据传,明朝中期,济南西关就有人组织出过高跷灯,至今大约有六百年的历史。至清朝中期,济南西关有一个长期在此做生意的姓赵富贾对高跷灯做了大胆的改革。他从鲁西南带回了梁山四好汉(武松、石秀、燕青、林冲)作为四大侠,配合西关传统节目四蟹出演,每次演四蟹带四侠,效果很好,并流传至今。民国时,又有人把传统爱情故事《白蛇传》中的白蛇、青蛇、许仙三角色引入高跷灯。这样,高跷节目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丰满,情节曲折动人的高跷灯成为名副其实的高跷戏了。

济南西关高跷队表演时的基本队形按“船形灯”形状排列,出场人员为:踩跷队员16人、锣鼓队员6人及若干辅助人员。表演内容及出场顺序,首先整队集体亮相,走圈;然后分别演出打棒,青蛇、白蛇戏老艄公,花大姐戏傻小子,戏丑妞,县官、丑婆嬉耍等;最后以16名队员叠罗汉谢场。

近年来,济南西关高跷队在演出中又不断摸索、创新了高跷摔跤、高跷跑驴等为其他队伍所没有的独特的表演形式。年成立的济南市高跷协会,进一步推动了济南西关高跷队的发展。

84.舞龙

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兴隆庄舞龙至今有多年的历史。据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济南府时,火龙庄(兴隆村的原名)的“龙灯”曾去演出助兴。兴隆舞龙的“龙”是用竹篾扎制骨架,外蒙灯纱,节与节之间用布制成的龙衣连结,并彩绘鳞甲、火牙边。

兴隆舞龙表演的是九节龙,节奏快,套路多。从“出洞”开始,一开场就是青龙窜出跑“盘节花”(绕全场),紧接着是“跑四门”、“梅花阵”、“绕8字”、“龙钻节”、“正反掏节”、“青龙过桥”、“龙翻身”、“龙戏珠”等10多场套路,一场接一场,一气呵成,结构紧凑。

舞动起来,粗犷豪迈,气势宏伟,并富有激情。特别是舞龙头者,动作幅度大,劲力强。舞龙节、舞龙尾者与舞龙头者协调一致,彼此间配合默契,身体各部位变化多端。龙灯所舞出的姿态顺其自然,你追我赶,前后摆动,左右盘旋,有大起大落的特点。特别在夜间演出时,烛光从龙体透出龙节上的花纹,再加上舞珠者、舞龙头者、舞龙节者、舞龙尾者各具风姿,刚柔相济,摇头摆尾,活灵活现,酷似人们想象中的真龙。如“青龙过桥”一场,技巧颇显高超。10多位膀大腰圆的壮汉在2米多长的条凳上使青龙上下翻滚,胜似翻江倒海,充分显示了热烈欢快的喜庆气氛。

济阳县崔寨镇前街村舞龙队由红黄两条龙组成,其中,红色巨龙寓意着人民期盼日子红红火火,吉祥如意,黄色巨龙寓意这祝福当地人民事业飞黄腾达,步步高升。每条龙都由9人舞动,分男女两组,男为龙,女为凤,寓意龙凤呈祥,表演的动作有“龙出宫”、“龙尾高跷”、“跳龙身”、“螺旋跳龙”、“单跪舞龙”、“摇旗舞龙”、“蹬腰舞龙”、“摇船舞龙”、“直躺舞龙”、“绕身舞龙”、“翻滚乌龙”、“巨龙攀柱”等14个动作,这些舞龙动作优美、彪悍,有的似巨龙出海,上下翻腾,有的似踏浪碧波,温柔若水,给人以优美传神,身临其境质感。

85.孔村舞狮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袍”,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现存舞狮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

孔村舞狮为北狮,是当地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重大集会庆典,都以舞狮子助兴。当地人认为狮子威猛勇敢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庆典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子助兴。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伴奏下,装扮成狮子的模样,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

孔村舞狮自清代康熙年间,邑人“任侠”铁脖子将军王翀宇从外地带回该娱乐项目,据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舞狮初时为武馆习武之人彰显尚武精神、开馆庆典的一种艺术活动形式,后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元宵佳节和庆典活动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内容,每逢春节,便走街串巷为群众表演,在商户与大户人家门前圆场献技。三百年来,孔村习武之人始终延续着舞狮的传统,每逢春节便自发的为当地群众表演舞狮助兴。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孔村舞狮在保留传统技术特点的基础上也有了创新,由传统的场地表演逐步发展到舞台表演,在表演动作技巧上融入了不少杂技艺术,增加了高难度表演技巧,观赏性增强。孔村舞狮队,曾多次参加县内外民间艺术大赛等各类大型文化庆典活动演出,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86.山头高跷

平阴县山头高跷属于大鼓高跷,是鲁西高跷的一个支派,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表演阵容庞大,场面壮观,内容生动,素以高、难、险著称。

平阴高跷最早表演人物扮相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下九流人物。随着时代的变迁,高跷扮演的人物多是戏曲和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如《西游记》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八仙过海》中的八仙人物;《白蛇传》中的许仙、白娘子、小青、法海;还有济公和尚等人物。服装道具是根据高跷所扮演的人物来制作、穿戴。

表演队形有一字长蛇、走八字、双排对、二龙吐须、跑方阵、剪子股等队形。表演时的动作花样有碰拐、背拐、跌叉、跳桌凳、鹞子翻身、单腿跳、走独木桥、叠罗汉等。高跷表演的动作技巧性强,难度大,但都能表演的优美生动,趣味幽默,奇特而惊险,很受观众的喜爱。

山头高跷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对研究平阴民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传承保护价值。

87.济南吕剧

吕剧,是我国较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它以“化妆扬琴”的表演形式,活动在农村场院、集市和济南市各个小剧园。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它很快成为雅俗共赏,引人入胜、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山东主要地方戏曲。

化妆扬琴进入济南前,多以盘凳子(拉地摊)的形式出没农村的田间地头、场院和集市上,人员多为散兵游勇式,角色行当也只是沿袭了琴书的“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进入济南后,艺人们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演出剧目大大增加,人员、行当、服装、道具、乐队配备等也日臻齐全。吕剧曲调富于变化,语言淳朴生动,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无华,优美流丽,娓娓动听。吕剧的题材多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表演程式更加贴近人们日常所为,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88.济南京剧

早在光绪元年(年左右)济南已有京班初形,较为著名的戏班是“高升班”和“如意班”,演员有须生刘和坤、张奎官等,主要演出《桑园寄子》、《盗宗卷》、《审刺客》、《六部大审》等戏。继而武生韩昌宝、旦角紫灵芝、武旦路三宝、老生双文子,又纷纷上演了《双锁山》、《破洪州》、《铁弓缘》、《蝴蝶盔》、《佛门贞元》等戏。当时演出阵容、影响南北之巨大,有史可鉴。

济南的开埠,给当时的京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民国初年“福森和班”和当时名噪一时的“庆禾班”、“易俗社”相继成立。三十年代中期宋文启等人在济南成立了山东富连城班,该班培养出大量京剧艺术人才,代表人物王富岩、王富虎等著名演员出科后成为济南地区京剧活动的中坚力量。建国前后,济南戏班的规模渐大,其中最有影响力为第一剧场的孟家班,较为活跃有天庆剧院的新生京剧团、大观园内的兴和京剧团和友联京剧团。年3月1日,经调整合成立济南市京剧团。进入新世纪后,济南市京剧团改建为济南市京剧院,以该院为主力军的济南京剧进入生产创作、传播京剧、振兴京剧事业的高峰史。

89.五音戏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戏(或周姑子),清康熙年间起源于文祖镇青野一带。五音戏来源于“章丘秧歌”与“章丘梆子”。明清时期,章丘经济发达,各种民间艺术形式蓬勃发展,在此期间,民间秧歌受章丘梆子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集歌、舞、戏三结合的艺术形式,人们称其为章丘秧歌或秧歌戏。清康熙年间,文祖镇西王黑村的水母庵里有个姓周的尼姑,演唱技术超群,唱腔曲调抒情优美,委婉动听,受到周围群众的喜爱。大家纷纷向她学习,并将学来的唱腔运用到秧歌戏中,人们称用周姑子腔调演唱的秧歌戏为“周姑子戏”。

五音戏的初期有五个人即可演唱,由一人打击乐器,四人演唱,因此也称五人班或五人戏,淄博的方言“人”和“音”类似,故有了现在的名称“五音戏”。现在的五音戏比老五音戏而言,人物和角色都有了很大的丰富,一般的戏大都需要演员10人左右,角色一般分为旦、生、净、丑;乐队也有很好的配制,除了锣鼓班外,还有很多民族弦乐进入乐队。

90.王皮戏

“王皮跑灯”(以下简称“跑灯”)原是流传于平阴县境内,郭柳沟村一带的民间秧歌戏《十八大姐逗王皮》开场时的一段灯舞。

“跑灯”流传在平阴县郭柳沟村,已有余年的历史。因为《十八大姐逗王皮》剧中的主角姓王名兴春,是个皮匠,所以人们叫他王皮。清道光年间,由平阴县城的一位姓张的道士传给该村真武庙的道士樊庆朋和该村青年杨书业。樊庆朋、杨书业传给了本村的杨书文、朱正年等人。后经杨书文、朱正年口述传给刘德奎(扮演王皮者),到年传给了赵书凤、于泽新等人,现已传了六代。

“王皮跑灯”表演形式,集舞、乐、歌、丑于一体。整个舞蹈在表演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在不停跑动,因此人们称之为“跑灯”。“跑灯”灯有各种形状和色彩,计有伞灯八盏、花灯八盏(玫瑰灯、雪花灯、西瓜灯、凤凰灯、荷花灯、桃灯、羊角灯、绣球灯)。舞伞者均为男性,动作洒脱刚健,跑起来脚下生风。舞花灯者均为女性,动作娇柔俊俏。

91.济南皮影戏

济南皮影戏,过去叫“兰州布影”。据说当初河北滦县乐亭皮影为全国之首,俗称“天下的影,数乐亭”。它又称“滦州布影”。由于口误,所以叫成了“兰州布影”。“兰”实为“滦”字之误。后来,发现两地皮影的特点、风格等都大不相同,所以年改称为“山东皮影”。

济南皮影戏是由李克鳌带进来的,已有近百年历史了。早年,济南皮影的影人只有22厘米,操纵灵活,容易掌握,打斗激烈,做各种动作非常逼真,演员双手可操纵二十多个影人而不乱,得心应手。但是,要在大的剧场演出,较远处就看不清楚。所以现在已经增高到50厘米。

济南皮影造型独特,线条雕刻粗犷,并且结合彩绘的风格。镂空的花纹部分似民间剪纸,纹式多种多样,有五角、六角、寿字、福字等纹样。李兴时老艺人提及到“李氏皮影”还有一个典型造型特征,就是在表现影人胖瘦的时候有特殊手法,在影人面颊嘴角处镂空雕刻,以展示人物面部骨骼。

92.平阴木偶戏

平阴木偶戏,属北方“杖头木偶”。清雍正十年(公元年)由洪范池镇大黄崖村郜钦从外地传入本村,并组建木偶戏班,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

平阴木偶戏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与肘相连)进行表演。头以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表演时,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掌命杆,操纵偶人的躯干,又以拇指,食指捻动左侧杆操作偶人的左臂,右手掌右侧杆,操作偶人的右手臂。演出时用蓝布幔围上宽约3米,深约3米的围帐,高逾人顶,其上设舞台(戏场)。舞台上设幕布、天沿、边条,乐队坐于幕后,表演者隐于台下,操纵木偶进行表演,表演者边演边唱边操纵,唱念于台上偶人精神相吻合。平阴木偶戏所演剧种是山东梆子戏,过去演的多是历史传统戏,主要剧目有《铡美案》、《铡赵王》、《济阳关》、《大辕门》等。

93.章丘梆子

章丘梆子又名“山东吼”,渊源于山西蒲州梆子和陕西秦腔,明朝时随山西、河北移民传入章丘,在当地语言、风俗、章丘秧歌、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人们把这种变化了的梆子腔称为章丘梆子。章丘梆子又汲取了章丘秧歌等艺术形式的精华,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明清时期山东大地上剧目繁多、表现手段丰富、形式新颖、流传广泛、颇具影响力的剧种。

章丘梆子戏班,分子弟班、科班两种。子弟班属于业余性质,一般在冬闲时节进行排练,春节期间进行演出,以自娱自乐为主;科班属于职业性质,以卖艺为生,有艺术造诣较深的艺人组成,经常在庙会和堂会上演出。章丘梆子的科班,经常到济南、莱芜、泰安、济宁、淄博等地赶庙会,进行巡回演出,把章丘梆子的种子撒播到了四面八方。据调查,山东境内的梆子戏剧种,如莱芜梆子,山东梆子等均是受到了章丘梆子的影响产生的。

94.柳子戏

柳子戏又叫弦子戏,是中国戏曲古老声腔之一,主要流行于以菏泽、济宁、徐州为中心鲁苏豫皖冀五省交界的三十余个县。平阴县洪范池镇任庄村柳子戏子弟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年),至今己有余年历史。

柳子戏传统剧目二百余出,音乐唱腔曲牌六百余支,调式分为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反工四调和转调,一般以前四调为主。主要伴奏乐器有曲笛、笙、小三弦,俗称三大件。唱词是以长短句为主,通过挂“序”(齐言体)的手法,两者交错演唱,变化无穷,多姿多彩。由于宫调繁多,音乐优美,唱腔典雅古朴、清新绵邈,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咳”和“百调子”之称。加之行当齐全,各行都有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故能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淋漓尽致、一览无余的展现在戏曲舞台上。

任庄村柳子戏以教师口授的方式世代相传,音乐曲牌至今仍然是工尺谱。该子弟班兴盛时能演出40余出传统戏。

95.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山东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据史料考证,山东梆子源于山陕梆子,山陕梆子在明末清初形成后传入山东境内的运河两岸,并分别向济南、曹州、泰安等地区传播,分别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梆子剧种,后统称山东梆子,又简称“高调”或“高梆”。

山东梆子流行面积很广,主要以农村和县城为主。山东梆子从清初至今已传承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梆子腔特征。传统剧目六百余个,传统曲牌六十余种,唢呐曲牌一百二十余支。从剧目、声腔、曲牌、表演至弦乐、打击乐都具有显明的风格特点,突出了山东的地方特色,山东梆子唱腔高亢激昂、豪放大气、字正腔圆、一波三折;乐队伴奏浑厚有力,潇洒飘逸、感染力强,充分体现了山东人民的豪迈勇武之风。山东梆子在山东地方戏曲剧种中独树一帜,丰富的内容和基本特征,使其在中国戏曲历史上成为一个主要的梆子腔剧种。

96.宏济堂中医药文化

宏济堂,是同仁堂乐氏第十二代子孙乐达聪(字铎,号敬宇或境宇),于年在济南魏家庄创建的药店,与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齐名,号称江北三大名堂,乃同出一门的乐氏家族企业,后来又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并誉为中国“三大名药店”。

创始人乐镜宇非常注重药店的建筑风格,从店铺的建筑布局,到药品陈列、生产经营方式,均一改传统模式,为济南药品市场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宏济堂的经营方式同北京同仁堂,但又别出心裁,对外号称“乐家老铺济南宏济堂”,所用原料均是上等道地货,而且每种产品说明书和商标均以北京同仁堂名义,因而生意兴隆。经过几年的经营,宏济堂的生意逐步发展,年开始改用宏济堂自己的说明书和商标。新中国成立后,宏济堂历经几次改制更名,年7月恢复老字号,更名为济南宏济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宏济堂一贯继承传统精湛工艺,坚持配方独特、选料上乘,“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生产原则,得到社会和公众的普遍认可。多年来更是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建立了生产一代、储存一代、开发一代的产品结构体系。宏济堂有个拥有国家药准字批准文号的产品,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年被国内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97.济南张氏正骨法

正骨,作为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在临床上适用于对颈椎病、腰椎病及跌打损伤的治疗。“张氏正骨”历史渊源可上溯到清道光年间,在济南传承四世,已达一百余年。

“张氏正骨”是采用自成体系的“隔皮复位术”结合人工牵引、拉筋,辅以推拿按摩等方法对患者进行调整。尤其以铜锤、棍棒为治疗工具,这是与其他正骨手法所不同的。以椎间盘突出为例:病人躺在治疗床上,由人工牵引拽开,施治者用铜锤、錾子把突出部分敲击复位。这铜锤敲击之法,其技术含量很高,没有十几年的临床经验是绝对不敢盲目敲的,否则就可能把患者敲瘫。复位后,使其经络打通,淤血散开,不舒之处有立竿见影的良效。棍棒的作用多半是针对掉环患者,以肩关节为例:施治者将棍棒夹在患者腋下,在其他两人的辅助下,帮患者复位。仅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使不能抬胳膊举高的患者疼痛全消,可谓非常神奇。此种技术,无需手术,没任何副作用,是一种现代设备无法代替的绝技。

目前,“张氏正骨”的代表性传承人张练先生隐居闹市,运用祖传的正骨绝技,服务于广大骨伤患者,为他们解除痛苦。

98.“绿康神”膏药

治疗骨关节疾病的黑膏药(又称绿康神膏药),创建于清朝晚期,距今已余年历史,是济南长清老中医王恒清所创建,他曾得清朝御医李德昌老太医的真传与指导,并结合多年的临床试验,最终研制出专治:腰椎突出、颈椎突出、肩周炎以及各种骨关节疾病的黑膏药,还有远近闻名的痄腮一贴灵绿膏药,另外,还研制了治疗肿耳炎药水、药面,拔罐镇痛水。因疗效迅速,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和好评。

“绿康神”膏药是根据中医的“天人合一”及灵龟八法的理论,每条经络和它联系的脏腑在每天24小时的时间具有明显的活动性和敏感性,也就是说,经络中运行的经气在1天24小时内,元气每2小时(1个时辰)出现一次高潮,也就是西医中所说的人体生物钟,此时拔罐、贴膏药刺激这一元气活动最强的经脉效果最好。绿康神膏药共有60味中草药熬制而成,每1小时都会有5味交替起阴阳反应,自动选择相应的脏腑经脉,贴上后经气会被立即激活,血液循环即可增快,5分钟迅速打开毛孔,然后逐渐把全身的经络气血打通,15-20分钟即可止痛。

99.扁鹊脉学文化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是技术性要求很高的一项诊断技艺。中医脉诊最早起源于山东,相传为齐国渤海郡卢邑(今山东长清)人扁鹊所创造。《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据现存资料考证,扁鹊脉学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其发源地长清,位于济南市西南。中医脉诊法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内经》,其所载的古代诊法有全身遍诊法、三部诊法及寸口诊法。而相传为扁鹊所著的《难经》则进一步发展了《内经》脉学,明确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系统论述了切脉独取寸口以诊断疾病的原理,是中医脉学发展的重大进步,方便了临床操作,广泛应用于中医学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诊断中,并通过口授心传,躬身亲教的师承及脉书记载的形式,在国内广为流布,一直沿用至今。

扁鹊脉学还提出了脉证合参、凭证审脉的原则,是中医辨证、诊断疾病、立法处方的重要依据,充分体现了中医脉诊的辩证法思想。扁鹊脉学文化形成,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经过历代无数医家的修改与补充,对中医临床诊断疾病,判断病位、病势、病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甚至脉诊几乎成为了中医诊病的标识。扁鹊脉学之脉理深奥,传承上尤为重视师承,促进了中医传承中以师带徒,口传心授,躬身亲教的独特脉学文化传承体系的形成。

.刘氏正骨法

刘氏正骨法,采用传统中医因势利导的保守疗法,在几辈人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注意事项、制药技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用经验,在民间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以手法和药物相济,通过手法接茬、复位、外敷家传自治鸡骨膏,小竹板固定,一副膏药七天一更换,疼痛四天消失,治疗过程不开刀,不手术,一般五副膏药,最长七副基本恢复如初,使患者痛苦小,见效快,经济便捷。

刘氏六代传承人历经一百余年,不断研究、实践,总结经验,对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膝盖骨质增生等骨科疾病根据不同的病灶、症状急缓,以祖传中药制成药袋,在病患处外敷,理疗,渗透,消除水肿、解除粘连,软化骨刺,以正骨手法达到复位,配合针炙、穴位点刺放血,取得显著效果。此外,针对骨愈合迟缓,骨恢复期的粘连,形成了一套独特全新的处理方案。刘氏正骨法具有痛苦小,骨折后遗症小,恢复迅速的特点。比起现代西医木匠式骨科,上钢板,上钢钉,手术后遗症多,更简便易行。

.商河民歌

商河民歌题材广泛,曲调优美,内容丰富,气势浑厚,情感质朴,气质豪放,幽默风趣,节律完整,有的且兼具故事情节和戏曲表演特点,很富有生活情趣和艺术感染力,亦充分展现了商河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乐观主义精神。

因全县经济情况、风俗习惯存在差异,商河民歌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三种不同风格特点的区域,即东北区、西北区和城南区。东北区包括郑路、沙河、韩庙、龙桑寺等乡镇,由于此处土地贫脊,历代封建统治压迫较深,人民生活困苦,反抗情绪强烈,因而流传着和“伞鼓舞”气息相通的大型秧歌曲调,如《打杈》、《太平年》、《大实话》、《摇葫芦》等。西北区包括怀仁、张坊、贾庄、奎台(年划归乐陵县)等乡镇,这些区域的民歌以生活情趣类居多,如《小货郎》、《裁单裤》等。城南区系指县城以南大部分乡镇,这里的民歌以控诉旧社会和歌颂新社会的居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瞎子算卦》、《小寡妇上坟》、《十杯酒》、《花棍曲》等。

.章丘扁鼓

章丘扁鼓,据相公镇巡检村老民间艺人讲,最早是由先民们从山西带过来的,在本地已流传六百多年。

章丘扁鼓在章丘市境内分布很广泛,几乎每个乡镇每个村都有扁鼓队,用来庆祝丰收或者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增添节日气氛。每年一进腊月,大家就练习打鼓,从年初一开始至元宵节后才停下来。扁鼓队在春节扮玩中担任主要角色,它既是各种艺术形式表演时的伴奏乐器,又能独立表演,所以深受群众的青睐。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创造和革新,各种民间艺术均取得了辉煌成果,各村的扁鼓队从鼓点到演奏技巧,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们既有外表的个性,也有内在的共性,一起构成了章丘扁鼓的风格与特征。

扁鼓的演奏形式分为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移动式也叫列队行进式,扁鼓队要根据路面宽窄和鼓队规模排好队形,配合其他民间艺术表演边走边敲。固定式也叫阵地式,首先要打好圆场或事先安排好场地,按鼓队规模和每件乐器应在的位置摆好阵势,演奏中带有表演,乐手们边敲、边舞,场面十分活跃。

.砸山东

“砸山东”起源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的龙泉官庄,是以镟子、锣鼓、大钹、小钹五件民族打击乐器组成的锣鼓乐队演奏的民间艺术形式。

据查证,“砸山东”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叶,距今约有年历史。其源于民间,兴于民间,乐器全是民族打击乐器,节奏特征属民族音乐的范畴。其以丰富多变的锣鼓节奏为主要演奏形式,在表演上气势宏大,粗犷豪放,热烈有力,庞大的阵容振奋人心。“砸山东”共有五种打击乐器组成,乐队中镟子为指挥,有1人演奏镟子,鼓为多人演奏,气势宏大,锣2人演奏,大钹、小钹10人左右演奏。

.南天观道教音乐

所谓道乐,就是道家音乐,已有余年历史。由于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乐具有传统的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它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旋律古雅,内容丰富,有祈愿吉祥的喜庆之乐,还有炼养清修的恬静旋律。

云翠山南天观道教音乐初时有道教全真派始祖王重阳及其弟子丘处机所创,后由弟子王志演、赵道完、李安竟、李心全、明时许悟菴发扬光大,直至清时李在诚为主持时达到鼎盛时期,曾用笙、管、筝、笛、云牌、三弦等多种乐器继承发扬了云翠山道教音乐体系,现传至十六代道家弟子任万春(任会文)、十七代弟子郭古海(郭振东),现有弟子任古成(任尚柱)、任尚茂。

云翠山南天观道教音乐体系创始以来,主要以吹、敲、击等著称,曾在济宁长春宫、济南长春观、泰山、崂山、腊山等地道观传播。

十六代道家弟子任万春现已85岁高龄,曾亲临指导十七代弟子郭古海(郭振东)、任古顺(任光顺)、任古成(任尚柱)、任尚茂整理完善曲谱多达数十首,如《小拜门》、《老拜门》、《临庆歌》、《清河令》、《滚歌令》,《流金叙》,《斗鹌鹑》《梅迪觞》等。

.胡庄天主教华化音乐

胡庄天主教民族音乐,是随着天主教在胡庄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宗教艺术形式。4年,天主教传入胡庄后,影响力日益扩大,并定期举行祈祷仪式活动。历经几百年的演化,胡庄的天主教音乐与地方本土音乐不断相互交流融合,与传统西方天主教音乐相比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不仅演奏天主教音乐的西洋乐器由被中国民族的吹管乐器所替代,同时在旋律、音调、节奏方面也带有了显著的东方特色。

宗教音乐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在18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主要以教会音乐为主。目前,胡庄天主教音乐演奏的曲目均为教会音乐,现存曲牌有12种。演奏团成员8人,三人演奏笙,主控制节奏,两人演奏笛,两人演奏管子、一人演奏镲等乐器,其中笙和管子均为特制。胡庄天主教民族音乐旋律优美,独具一格,不仅可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可研究价值,而且对探索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济南古琴

古琴是汉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据载,早在18世纪末,济南古琴艺术的发展渊源可追溯至18世纪末的历城。

近代济南地区的古琴艺术传承,至今也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年诸城派古琴名家王心葵(王露),日本留学回国后来到济南东流水,开始面向社会传授古琴,并年在大明湖畔成立“德音琴社”(又名“音乐传习会”),传授了詹澄秋、李华萱等12名学生,使济南古琴艺术出现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局面。詹澄秋(詹智濬)作为王心葵的得意门生,建国后任省政协委员、省音协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于年成立“济南古琴研究会”,并授徒26人,为古琴艺术在济南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改革开放后,济南古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詹澄秋的弟子朱子易,几十年如一日在济南以传统的方式传授学生余人,培养了大批古琴专业艺人,并于4年成立山东“泉韵琴社”,有力推动了古琴艺术在济南的发扬光大。

济南古琴在齐鲁大地人文气质的深刻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古朴典雅、刚柔相济、取音苍劲,运指灵活”的风格特点。在当代条件下,又融入了一些现代气息,使之更加适合于普及和舞台表演。

.黄河打夯号子

黄河打夯号子,是流传于黄河两岸的民间音乐。打夯号子俗称“峨号”,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曲调。长清区西兴隆村位于黄河岸边,自明朝迁村于此,当地老百姓就参与治黄防灾。由于修建水利建设全为劳动者肩挑手抗,工作及其艰辛,因此为工作鼓劲的号子便随着修堤、打夯等工作应运而生。西兴隆村黄河打夯号子就这样传唱了六、七百年,其节奏明显,曲调高亢有力、雄浑激扬,歌词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有时候现场编词,富有时代性和娱乐性。打夯号子使艰苦的劳动场面变得气氛热烈,劳动者干劲十足,为防洪治黄做出过极大的贡献。该号子一代代传承下来,是老百姓在治黄实践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项黄河文化,唱出了了黄河岸边劳动人民朴实有力、激昂向上的民族精神。

解放后,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济南附近黄河沿岸治黄工地上,西兴隆村的民工组成男、女两班打夯队,高唱打夯调,号子格外响亮,夯子甩的高、地基砸的实,得到了群众的喝彩和赞扬,西兴隆村的打夯号子唱红了东风水库、卧虎山水库等,为黄河沿岸百姓津津乐道。

夯歌的内容很广泛,把历史人物、传说人物和并不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拉扯在一起,形成一种怪诞滑稽的笑料,甚至把某个夯手的特征、轶闻、笑料也编进夯歌随口而出,掺杂一些土语、俚语,幽默诙谐,既能提高人们的劳动兴趣,同时也能依照歌的节奏协调动作,使这一重体力劳动的气氛活泼热烈。

.芦管吹奏

管子,一种双簧吹管乐器,历史非常悠久。管子起源于古代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在中国古代它曾称为“筚篥”或“芦管”。

现代管子用于鼓乐等民间器乐合奏、民族乐队、戏曲乐队和宗教音乐中。管子的音量较大,音色高亢明亮、粗犷质朴,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管子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管哨、侵子和圆柱形管身三部分组成。管子的用途很广,可用来独奏、合奏和伴奏。尤其在中国北方的一些乐种里,管子是非常重要的吹管乐器。管子的演奏技巧非常丰富,除了一般经常运用的颤音、滑音、溜音、吐音和花舌音外,还有特殊的打音、跨音、涮音和齿音等。除手指的技巧外,哨子含在嘴里的深浅也决定着管子发音的高低,吹奏时,利用口形的变化,还能模拟出人声和各种动物的叫声。运用循环换气法可不间歇地奏出长时值音型。

长清区境内芦管吹奏者多在道观中参加打醮吹奏等活动,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城乡人民忙于各种经营活动,人们没有时间去学习和欣赏传统音乐,芦管吹奏后继无人,传统乐曲《万年欢》、《雁落沙滩》、《茉莉花》、《放风筝》、《柳青娘》、《放驴》等有面临失传的窘境,随着近年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芦管吹奏开始引起了社会的







































全国白癜风治疗专家简介
北京最好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qa.com/wazz/880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