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蒙治疗专科医院 >> 黑蒙医院 >> 每个人都缺的一堂艺术课一生要知道的10

每个人都缺的一堂艺术课一生要知道的10

 

编者按: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应该欣赏、了解一些世界名画,从名画中,我们可以提高审美情趣,进而提升艺术修养;还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优化知识结构。从即日起,我们将分七次连载,希望能帮大家补上这堂艺术课。我们希望以《一生要知道的幅世界名画》这个系列讲座,能使得大家对西方艺术史有粗浅的理解。

碍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都笼罩在法西斯的阴影之下,法西斯分子叫嚣著战争的来临。当时西班牙佛朗哥政权也已经蠢蠢欲动,准备推翻左派的人民政府,即将掀起一场严重的内战。年,法西斯空军对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进行了轮番轰炸,造成了震惊世界的惨案。著名画家毕加索曾根据这个事件创作了著名的《格尔尼卡》。

  早在西班牙内战爆发的前一年,达利就已经预感到了这一事件,于是创作了这幅闻名遐迩的《内战的预感》。达利因为躲避战争,暂时逃到意大利避难。但他的心里对于战争,还是存在著相当的恐惧。这幅画是达利在西班牙内战爆发前6个月完成的作品。

  为了表现自己的恐惧和愤怒,达利在这幅画中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整个画面是荒诞又恐怖的,画中的主体是人体经拆散后重新组合起来的形象,形似人的内脏的物体堆满了整个地面。整幅画的中央被丑陋的手和腿框成一个四边形,似乎暗示著四分五裂的西班牙。画面上方的那个脑袋,像是炫耀自己胜利的样子,露出狰狞的奸笑。两只扭曲可怕的手,一只在地上,象征被压迫的人民;另一只向上握住乳房的手,象征掀起战争的祸首。画家透过一只被拉扯的乳房与相对的一只脚踝,以性暴力的形式表现恐惧。

  画家运用细腻的写实手法,画出了被肢解的人体,具有逼真的效果。用人体构成框架的结构充满画面,用蓝天白云作背景,表明这些罪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画家以此象征战争的恐怖与血腥,就像一场血肉横飞、尸骨四迸、令人毛骨悚然的噩梦。整个画面的所有物象都是如此的荒诞、恐怖,但这些物象,却真实体现了画家对非正义战争的控诉。   达利的画作充满了寂寞的气氛,甚至细看某一部分会让人产生恐惧心理,但仔细回味并撕开那表层中的层层面纱会发觉,他的画充满了生命的意蕴。

  正如艺术评论家摩赛所说:“我认为达利是时代变乱的先知,集权统治往往能使绘画的内容和技巧等具有生命力的组织要素窒息而死,而他却能击碎这个桎梏。他似乎在以他独特的方式,冲破当时被统治控制不前的文化。在他笔下,即使是一棵树、一块怀表也会表现出人一样的性情。故而在看似冷漠而又疯狂的表象下,藏匿著他对感性世界、对生命独具个性的诠释,而对生命意蕴的形式追求也正是,在剎那间见终点,在微尘中见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   纵观达利辉煌而富于成就的创作生涯,作为一名艺术家,他总是孜孜以求探索艺术世界无穷的表现力,而从不局限在单一的风格和创作中。青年时期达利狂热于“非合理性的构造”,战后他通过宗教和原子物理学的触发,在构思上力求接近“超合理性”的世界。因而他的画作歷经了印象派、超现实主义,直到最后的经典时期的蜕变过程。他在绘画技法上虚实多方位的应用是具有创造性的。   这位以探索潜意识著称的大师,一生也充满了梦幻般传奇色彩。他的生活本身就是超现实主义的,他的言形举止与传统艺术家大相径庭,他善于自我炒作和宣传、追求时髦,然而他对艺术的追求是不置可否的。他曾经几乎在所有的艺术载体上工作,他留给世人的不单单是大量的油画、水彩画作品,还包括许多雕塑作品、珠宝设计等等。丰富的艺术语言引领著一种迷狂感性而且时尚的艺术文化,成为世界画坛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97、死与火保罗·克利年布面油画46×44cm瑞士伯尔尼克里基金会

瑞士画家保罗·克利于年患上恶性皮肤硬化癥,经多方治疗无效,年6月29日离开了人世。克利可以说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画家,晚年的他心情郁闷而凄凉,深受皮肤病的折磨。即便如此,在人生的最后几个月里,他仍创作出惊人的众多作品,《死与火》就是克利的最后作品之一,是他对死亡的深刻领悟,也是他为自己谱写的安魂曲。

  这幅画创作于年,是画家与死亡命运相抗争的代表作,在《死与火》中,一个闪著寒光的奇形怪状的头颅骨占据了画面中心,画家使用意思为死亡的德语”tod”三个字母,构成脸上的眼睛、鼻子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笑容。苍白的脸色,一个五官极其抽象的人正向死亡走去。他的心脏已从胸膛里掏走,他的脸没有特点,身体也没有骨肉,死亡是唯一的真实,所有器官正在坟墓里等著他。   可是这幅画的背景却一反常态的明快,熊熊燃烧的红色火焰,寓意著太阳还没有落下。为痛苦和死亡所包围著的球体或太阳在主角人物简单成一条直线的手臂上保持著平衡,寓意著他正停留在地平线即死亡的一只手上。上方的天空被火光照亮。

  画的右侧是在克利晚年作品中数次出现的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以小船将死者渡过施蒂克斯河运往黄泉之路的艄公凯伦。画家将其描绘为简单线条构成的人像,凭他手里握著船桨,便可以判明其身份。

  三条黑色的线,如同”达摩克里斯的剑”一样,垂挂在画面中间人物的头上。

  死亡的头部只是一个半圆,但平衡于它手中的太阳却是一个完满的圆,太阳是最耐久的,升得最高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这幅画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克利把自己的死理解为一种向最深层次的迁徙。   在克利这一类的晚年作品中,以往作品所迸发的快活要素消失了踪影,无论象征性上的原因还是肉体上的原因,所有的因素都还原到其本质,画家以很少的线条表示出形状,颜料涂得很薄。因此,麻布的质地透过了画面,其效果荒凉可怕地显露出来。

  多年的恶性皮肤硬化癥,使克利的手不再像以前那样灵巧,正因为如此,他才把自己那特有的”笨拙的幽默”发挥到了极致,并通过回忆使自己的画变得简化而抽象。理解克利的艺术也并不是高深莫测和神秘的事情,更没有必要去确定他到底属于超现实主义画家还是表现主义画家,他兼具这两种画派的特性,是以形体和色彩为中心的画风独特的艺术大师。

98、手画手埃舍尔年布面油画 41×42cm美国科尼丽亚·凡·罗斯福私人收藏

荷兰版画大师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是现代艺术里一位很独特的画家,他对身边的自然事物有著不同的观察视角。在他的画中很少表露出个人的态度和情感,而是将绘画变成与人的视觉做的一场游戏。他的绘画精密准确、规则秩序,充满了数学味道,并且充斥著悖论和不可能的情况,以至于使人很难为他的作品定位。正因为如此,埃舍尔被后人称为独一无二的数学画家。他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在年创作的《手画手》,这是一幅充满了矛盾和思辨意味,充斥著荒诞和真实的典型画作。

  这幅《手画手》乍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是画了两只正在画画的手。手的样子像古典素描一样,画得精确而细致。可是,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观画者就会迷惑了。一张白纸被钉在了灰色的底面上,一只右手伏在上面,正在认真用线条勾勒衬衫的袖口,马上就要完成,可这时仔细看就会发现,真实、立体的左手逐渐从平面的袖口里伸出来,同样正在描绘右手的袖口。它们在那张白纸上,按照从平面到立体,再到平面,再到立体的空间关系循环转化,形成真实与画面相互交替的错觉。   在这幅作品中,不管怎么看,也分不清究竟是左手在画右手,还是右手画的左手?画家就这样把迷惑抛给了我们,这幅画是埃舍尔精心地经过仔细地构图和设计绘制出来的。并且这两只手都被画得精确而写实,充满了立体感,连皱纹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就在这样一幅画上,荒诞和真实、可能与不可能交织在一起,使画面充满了思辨的意味。仿佛这两只手都在復制对方,可是谁也不知道,谁是本源,谁是被復制者?

  埃舍尔对这些造成错觉而又令人迷惑的空间情有独钟。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通过分割对称循环连续等方法,把许多三维物体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出来。让人在为之惊诧之余,又深深感受到其中的奥秘和不可思议。

  埃舍尔对三维空间画深深著迷,他曾说过:“在数学领域,平面规则分割已经从理论上获得了充分的研究,数学家打开了一扇通向无限可能的大门,但是他们自身并没有进入其中看看,他们特殊的禀赋使他们对如何打开这扇门的方式感兴趣,而对隐藏在其后的花园不感兴趣。”正是这个“花园”无尽的诱惑,让埃舍尔钟爱一生。   埃舍尔是个奇特的图形天才,他创造了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世界。看他的画就像一桩奇妙的智力游戏,或者进入了一个错综復杂的迷宫。可是在这魔幻一样的世界里,却有著让人不可思议的精密、准确、规则、秩序。正如评论家说的那样,埃舍尔的作品完全是精确的理性产物,画中的每一种形象都是经过精密计算得到的结果,他的创作过程俨然像一位数学家在作研究,然而就画面的美丽程度而言,又毫无疑问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这就是埃舍尔的魅力,也是他为什么得到那么多数学家拥护的原因。

99、薰衣草之雾:第一号波洛克美国年布上油画*cm华盛顿国家美术画廊

通常在欣赏西方绘画时,人们对画家在作画时的创作本身要素   波洛克深受“潜意识”绘画方式的影响,作画时非常随心所欲,一挥而就。在作画时,他常常把画布钉在墻上或放在地上,把整个画布当成了表演的舞臺,自己手执画笔深入其中,腾挪跳跃,尽情挥洒。由于作画时要在画布面前走来走去,所以被人称为“行动绘画”。波洛克曾说:“我的画不是出自画架,在作画之前,我几乎从不把画布绷紧。我宁愿把未绷紧的画布钉在坚硬的墻上或地板上,我需要坚硬的表面的那种反抗力。在地板上画,我感到更轻松。我觉得与画更接近,更像是画的一部分。因为这样一来我就能绕著画走,先从画面四边入手,然后逐渐接近中心,完全是在画中。”

  《薰衣草之雾:第一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它是波洛克作品中色彩最浓重且最丰富的作品之一。这幅画长3米,宽2米多,是一幅巨画。在欣赏它时,视线很自然地就被卷入这种宏阔的场面中。画面上缠绕纠结在一起的色彩布满了所有的角落,用指甲、平头针、纽扣或者硬币等各种东西刻画出来的线条星罗棋布,看上去仿佛是一片繁密茂盛、零碎杂乱的野草地。但是却又充满了一种整体的和谐、均衡的协调。   在这幅作品中,从表现的技术层面看,画中没有什么立体透视的运用和结构布局的精心设计,只是通过在平面上色彩的纯粹运用来表现绘画效果,波洛克对此说道:“颜料有自己的生命,而我试图把它释放出来。”因而,当面对这样一幅画,我们不仅惊嘆画家的创作方式,也为画面所表现出来的效果而惊讶。

  波洛克在这幅画中,创造了一种如网一样暧mei的空间,大部分的笔触漂浮在画面的后方,漂浮在被有意填满的、不存在透视关系的空间之中。然而,仍然有一些笔道跃出前来,使近景与后景相互渗透,在人的视觉当中跳来跳去,同时又在一片混乱中建立了一种说不出的秩序。有趣的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可能还嫌画笔滴洒颜料不过瘾,干脆情不自禁地将手蘸上颜色,按在画面的右上角。   波洛克这种独特手法造成的画面,一开始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普遍愤怒,不过,这些对波洛克本人来说似乎没有任何影响,他对公众的看法多半不予理睬,继续画他的画。他认为,抽象绘画应该是一种享受,就像音乐一样。抽象绘画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探索,波洛克把创作的本身纳入了人们的欣赏范围,并把“潜意识”的创作行为也视为艺术本身,从而为抽象表现主义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深远地影响了美国现代艺术的发展。

、玛丽莲·梦露双联画安迪·沃霍尔年布面油画

《玛丽莲·梦露双联画》是波普艺术的代表性作品。波普艺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艺术运动之一,也是20世纪唯一获得普遍接受的艺术流派。

  波普艺术的名字来源于英文缩写“POP”,即流行艺术、大众艺术。城市的广告、杂志、电视、卡通漫画等宣传造就了波普艺术的问世,波普艺术家遵从“艺术应反映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应表现在艺术之中”这一反传统的艺术观念,多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为题材。

  《玛丽莲·梦露双联画》的作者沃霍尔在这场艺术运动中一马当先,成绩斐然,被视为波普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和最有革命性的艺术家,被人们称为20世纪后半叶对世界艺术贡献最大的艺术家之一。

  《玛丽莲·梦露双联画》是沃霍尔最著名的代表作,它诞生于年。当年,美国著名性感明星玛丽莲·梦露神秘自杀,一向很喜欢她的沃霍尔也和许多人一样极为震惊和伤心,于是就创作了这幅独具个性的画作。画面上沃霍尔把十几张玛丽莲·梦露的形象进行了重復的排列。右边是重復排列的黑白形象,左边是重復排列的彩色形象。

  在制作过程中,画家故意把印刷过程作两部分展现:右半边是印刷的第一道黑线效果;左半边是用丙烯色套印的彩色效果,并仿效廉价印刷品的低质量效果,使镂版定线不精确,造成套色错位、色彩浓淡不均匀、模糊不清等效果,使画面看上去质地低劣,以加强其低俗的性质。   这种对比形式的反复排列,似乎是要让形形色色的人们去记住这位谜一样的性感女明星,也是一种反復的、不厌其烦的、千篇一律的纪念或追忆的形式表达。而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的照片的泛滥,也和可口可乐的广告泛滥一样,标志著美国社会大众的趣味。画家借用这种手法来说明,此类大众趣味正象像这幅画一样,大批量地制造出来,直至你感到厌倦为止。正如沃霍尔本人说的那样:“我要让自己变成一台机器。”他的工作室也以“工厂”闻名。以后他以相同的方式,创作了大量的“社会画像”。另外,沃霍尔还说过:“绘画就是事实,这就够了。”对于波普作品,他进一步强调过:“这些绘画都充满著自身的存在因素。”

  沃霍尔把作品主题推广到一切已经存在的事物上,在每一个永恒的瞬间不加拒绝地容纳了一切在质上并不相同的事物。他看似漫不经心地选用日常生活中普通元素作为创作主题,其实正是挖掘出它们具有的共同特点——重復。这种重復构成展现了一种反常或变异的体验,达到一种隐去单一母体的表现效果。所以,在欣赏沃霍尔作品时,观众有意无意会触及到重復和差异、整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体验著作品所蕴涵的色彩、质感、韵律上的形式美感以及视觉上的拓展和延伸。

  沃霍尔除了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这是安迪·沃霍尔留给媒体时代最乐观的寓言。

本连载至此结束,谢谢大家!如您有更好的建议或想了解的内容,请告诉我们。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qa.com/wazz/87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