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咏志,辽宁彰武人。著有诗集《在生活附近》,获第四届辽宁文学奖。
高咏志诗歌精选15首
有时候只有闭上眼睛才能看得更远
子夜的花园
我要为父亲造一座花园
地点在子夜
把时间拒之门外
土质
选择春天
女人一般的土地
丝绸状的感觉
让衰老的血质加快流速
布谷鸟,留一声
他的啼唤
那是父亲最喜欢的绿色
花,倒可有可无
但要情书般的雪
父亲粗憨的手掌
笑眯眯摩挲明年的粮仓
只有
一生一世都走在父亲前面
那头瘦硬的耕牛
有资格做中心的雕像
在它的骸骨前
父亲下了一生一世唯一的
一场透雨
节气
是父亲一辈子用惯的拐杖
我把它栽成二十四棵
杨树
我要把梦的两端
安上月亮门
中间修一条长廊
父亲!我要扶着您
走进子夜的花园
然后,迷失在它的芬芳里
春天的第一场雨
这是今年春天的第一场雨
它像是来自我沉闷了整整一冬的
胸臆。开始难免有些苦涩
慢慢的我就感到了一丝丝的甜
这盏薄薄的春酒,浇散了
一腔郁结已久的块垒。我变得
空灵。难言的轻松与畅快
甚至让我一下子有了飞翔的快感
雨是水做的,所以它有一种
女性的美,而这窗外的春雨
恰是静静的少女。等到了夏日里
那倾盆而至的,就有点泼妇了
它此时的足音微弱得近乎虚无。但我
分明感到剧烈的震撼,我的心
被一种莫名的力量牵引。我知道就是
它细细柔柔的步子,动摇了整个冬天的根基
时光是怎样的光
壁钟的玻璃子宫,每天
都在高处弄出要临盆的动静
却始终没有生出时间的孩子
等待是一枝花,凋落后又无望地
盛开。在通往果实的途中
她一次次成为活色生香的谎言
梦是我体内的一节电池
我用它代替机械的发条
为血流赋予未来的节奏
和我们不同,水靠冬眠保持岁月的
清洁。并对温暖
有一种天然的警觉
生活就是时间打的那面锅
我们没法猜透它的表情
我不喜欢它黑铁的修辞
比起这些,我还是倾心木头里面的火焰——
另一种花朵,我的红颜知己
她把我当作她的雄蕊
时光到底是怎样的光?它像
上帝掌控的手电筒
在我们面前敞开一洞单向隧道
但一棵树要比我们拥有更多的自由
只要模到那个春天的按钮
一园桃花就会一下子点亮所有的灯笼
梦见父亲
记不得是第多少回了
我梦见父亲
他坐在那儿
默默地吸着旱烟
每一次
我都被他剧烈的咳嗽
震醒
这个在我梦里生活的人
就这么坐着
不说话
他的蓝布衫
明显有些旧
胡子也老长时间没修了
我已不能尽孝
快二十年了
父亲
弓着背,蹲坐在
我黑夜的腹内
我多想把他生下来
将他一点一点
养大
夜歌
深夜
一个人坐在房间里
独享满满一屋子的黑
我感觉我像一块糖
在慢慢融化
我明明知道
这一屋子的黑里面
其实什么都没有
可我还是感到
说不出的充盈
我敬畏黑夜
它是梦的腹地
它告诉我
有时候只有闭上眼睛
才能看得更远
从母亲的子宫
到大地的子宫
是黑暗孕育和收留了我们
而所谓人生
不过是我们路过的一段光明
端水的女人
在医院走廊里
我看见一个女人
双手端着
满满一碗水
满得都快溢出来了
她小心地
向前挪着脚步
看她紧绷的表情
我都跟着紧张
我在想
她为什么要
端满满一碗水呢
而且那样子
一点也不好看
通过你我爱上了这个世界
那年夏天,我像切白内障一样
把两个夜晚中间的白昼切掉
这样在你一对丰满的小月亮之间
我就拥有了双倍的时光
那年夏天,我拔着镜子里的眉毛
我想看一看才下心头
又上眉头的相思
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那年夏天,黄昏从笛子狭长的胡同踱出
斜坐在老水牛光溜溜的背上
一首古典的小雨正在分行
它在野花那儿找到押韵的鞋子
那年夏天,山路在你身后越走越长
越长越山歌一般婉转
你拐弯儿的时候
我那朵桃花结出心的形状
那年夏天,时间有两副面孔
一副挂在墙上,一副藏在我体内
它们每次相撞都会
在我的额头发出寂静的轰鸣
那年夏天,在我的瞳人里有一眼井
你就是我汲水的人
在心灵的岛屿,在泪水的岸边
你就是我夺眶而出的梦寐
那年夏天,通过你我爱上了
这个充满缺憾的世界
那个夏天,我们多像并蒂的苹果
悬在青春的枝头,想象坠落的甜蜜
变形记
我喜欢卡夫卡
主要是因为这三个字
排列起来
很对称
就是换成外文也不会破坏
这种感觉
至于他的小说
虽然那么有名
我还是看不下去
读着读着
总会
感到一种窒息
每当这时候
我合上书
便瞧见他的名字
卡—夫—卡
一个男人
夹在两个卡中间
我想时间久了
他肯定要害肺病
甚至会有点变形
但他居然变成
一只甲壳虫
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偶然的桃花
我走进桃园
那些桃花
一下子全开了
它们像是等了我好久
就像心爱的女人
在我推开门的刹那
忽然亮出这么多
惊喜
写到这里
我有点犹疑
或者这些
不过是我的幻觉
事实上
那些桃花常常在
我们想不到的时候
已经一朵朵开好
而且
它们也不会像女人
它们是桃花
所以才开得那么好
陌生的风景
凌晨2点,我突然醒来
墙上的石英钟里
闯进了一匹马
有节奏的蹄声
细碎而激越
电源上的指示灯
异常地闪
几乎照亮了整个房间
睡前它还微弱得
可以忽略不计
外面忽地起了一阵风
沙沙地打着旋儿
把一个破旧的塑料袋
贴在窗玻璃上
抖动着
数公里外一列火车
疲倦而兴奋地鸣叫
带着巨大的震动停靠在
耳朵的隧道里
我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蜜黄
我喜欢蜜黄这个词
想把它放在一首诗里
我总是想把喜欢的词
放在诗里
我喜欢蜜黄这个词
喜欢它带来的色泽和味道
说不出什么道理
也谈不上对蜜和黄的爱好
我的喜欢甚至有点抽象
如果把蜜放进一个透明的
瓶子,它的黄近乎深褐
并不可爱
我喜欢蜜黄这个词
就是喜欢蜜和黄——它们俩
在一起的感觉
如果放在一首诗里就更好
我喜欢的豹子
我喜欢豹子
单是它漂亮的斑纹
就足以令我着迷
那些很庸俗的图案
焕发着神秘的光彩
让我想起史蒂文斯说的
金钱是一种诗歌
其实
我对一头豹子的了解
也仅仅止于皮毛
顶多再加上
它奔跑起来
那起伏的流线
但我想这些已经足够
我喜欢的豹子
它不需要深奥的内心
就是有也不会
深于它的外表
我不想让这些
捉摸不定的东西
影响一头豹子的速度
牡蛎
昨天夜里我梦见
一只牡蛎
放在白瓷盘里
我拿起它
却怎么也打不开
一下急醒了
现在我想
把这个梦
写进一首诗里
但关于牡蛎
还是一只打不开的牡蛎
我又能说些什么
在雨夜深处
他不敢入眠,怕
睡着了,结出穗子
打着灯笼闯进自己的梦里
他撞见一朵花解开了怀春的纽扣
他像犹疑的钟摆,在白天与白天的
黑色夹道,拿不定主意
风一直在劝那棵旁观的树离开
树也想走,但它陷得太深了
最后
一张浅薄的脸需要一副
深奥的面具。问题是面具带久了
便以为这就是自己的脸
我们常常是一颗盐,在人海中
很难保持固体的独立。只有
那些注销了灵魂的人如鱼得水
在生活的表面呆久了
我们慢慢以为这些尘垢,这些痂皮
就是生活的精髓
但,不是吗
当霜在苹果的表皮消失
抵达了甜美,却带来了深度的死亡
多数时候,我们像被蒙着眼睛的
驴子。到了最后也未必有资格
翻看生活的底牌
从一颗精子活到一个傻子
我最终爱上了渴望
而不是渴望的东西
诗歌在别处
高咏志
诗,要有一个核。无核,即无魂。
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说到有核无核的区别:桃实之肉暴于外,食之而种其核,犹饶生气焉;栗实之肉秘于内,食之而弃其壳,绝无生理矣。当下的一些诗,多有壳无核,还美其名曰什么后现代,后什么什么,实际上根本不留什么后矣。诗要有核,但它是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核。不是先有个核,类于主题或中心思想的东西,然后往上贴肉,这像一种工艺,与生命无关,与艺术亦不相干。果非孕育而生,便是个金刚钻,又与诗何干?
诗,核与肉,一起生长,没有谁先谁后的问题。像一个桃子,一点点长成。核于内,肉于外,形如心。
诗,左“言”,右“寺”。诗是一种对语言的信仰。古米廖夫说约翰福音书表明:语言就是上帝。
一位高僧说:宗教的价值不在于热闹,而在于永远有人跟随。
诗应该是有一定的神秘性,这表现为一种浓度,把这浓度降到一定程度,诗歌就被稀释的差不多了。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借一个贵妇的嘴说:“没有诗意的神秘主义是迷信,没有神秘主义的诗歌,就变成散文了。”
诗就是玩儿。像孩子那样玩儿:天真且认真。诗人的执照就是赤子心。赤子,光腚婴孩也。当然要天分,韩东说当你纯净,你就是天才。
一首诗的产生,更多是来自词语的刺激。一个命定的词,像一盏灯点亮灵感的暗室。
诗人要过很多关,比如语言关,包括叙述、节奏等要素。木心说,诗人“不入象征主义非夫也;出不了象征主义亦不是脚色”。木心说的是诗人要过“象征关”。我以为过关,关键是入与出,先入关,再出关,悟入,悟出,而且“出”是命门。不能一个猛子扎进去,就不出来,那就找不着命了。什么样的“关”也不值得如此,就算美人关也得要命啊。
实验品,往往是牺牲品。
卡夫卡说时新东西都是短暂的,今天是美好的,明天就显得可笑,这就是文学的道路。约翰逊在《漫步者》里验证了这一点:现在已被完全遗忘的作品,曾经被它们那个时代的人奉为圭臬和科学的立法者,这种情形是再常见不过了。
传统是海,时尚是潮。妄图脱离海的潮跳得高、叫得欢、消失的快。
好的诗人,有一个优秀的气场。诗人的重任是把力用在修炼这个气场上。气场破坏了,就有崩盘的危险。诗歌是艺术门类中崩盘率最高的。没等成,就崩盘了;或成了,浮躁了,崩盘了。李亚伟说,当他看到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炒出个诗歌大牌时,就想起一句东北话:这个傻逼啥时崩盘呢。
诗,在敬畏与放松中间坐下。
向真,向善,即美。
一个外科医生说他的手不能干粗活,那样就失去了敏感。一个意思,诗人也不能做心灵粗活。
诗跟音乐一样,在感觉上需要数学的精确。
艺术是度,是分寸,但更需要一股神神道道的劲儿,太清醒就没了。人至清则无诗。好像是寸劲儿,也能慢慢拿准,却没有止境。艺术的神圣在于神秘,从而没有止境。
可以牛,可以特,但不可以装。一作态,诗就跑了。
始于意义的建设,完成于意义的消失。杨黎的废话就是废“意”。
徐敬亚说诗人一要活儿好,二要活到那个份儿上。活儿好,是术;活到那个份儿上,是道。技术,要练,卖油翁曰:无他,唯手熟耳;技进乎道,则非修不能达也。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说: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
过于风格化,就小家子气。
小诗,一要灵气,二要大气。没灵气飞不起来,不大气就是小玩意。但不可有匠气,本来空间有限,一雕琢就报废了。小诗,应该是铀,因比重大而产生辐射的力量。
因写实而得实中之虚,最富诗意。
余光中说最好的诗,要自己动手。中国的第一部新诗集叫《尝试集》,莫非“尝试性”,真成了新诗的宿命?
雪花不会开在躁热的手心。
灵感是一种气候。像出蘑菇,打雷下雨之后,一出一圈,蘑菇圈嘛,不是零零星星的,不是想出就出的。搞人工养殖,也行,但不是那个味道了。
诗中也应该有闲笔。诗中的闲笔,相当于游泳中的换气。车前子说,好的闲笔是美人临去秋波那一转。
真正的律条,是创造者本人内心的律条。索尔·贝娄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原始的提词者或评论者……我们必须为他清理出场地。
木心说文学的一半前途,在意识与潜意识的交界处。潜意识,是无意识,往往是无意间涉进的,常常是一有意就不灵了。潜意识的东西,每每可意会不可言传。竖有一首《广州赛马场》,似乎打通了意识和潜意识的界限:“对面/是上回我上车的地方/我们就下了//记得/那回有广州赛马场/而现在突然不见了//我不敢保证/前面这条灯火辉煌的路/还是不是石牌东//第二天早上/我特意去看了看/广州赛马场/还在那儿。”说到写潜意识,赵明舒的《看一场赛马》,也跟赛马有关,但和竖的不是一码事:“一匹马跑着/另外的几匹马/也在跑//我想让其中的一匹/跑得/更快些//其实这些马/都不是我的马/可我还是/想让其中的一匹/跑得更快些。”
有人问毕加索:“你的画我怎么看不懂呀?”毕加索反问:“你听过鸟鸣吗?”“听过。”“好听吗?”“好听。”“你懂吗?”“……”
诗的最高价值在于它的无用。但也未必是老庄讲的“无用之用”的大用,说得那么高,容易摔着。诗就是诗,高了、低了就不是了。
散文要言之有物,诗歌可以言之无物。
勃莱说,写诗如猫戏鼠,是玩儿,一不要让它跑掉;二不能把它咬死。我觉得这太没人味了,应该像大猫叼小猫,痛痒相关。
当一首(批)诗写完,灵感悄悄退去,就会有一种窒息的感觉,拿不准,还能不能写下一首。这样的窒息和窒息前无可替代的快感,竟使诗具有了致命的诱惑。令诗人一次次死去活来。
老僧只说家常话。家常菜,每每更考验厨子。就炒土豆丝,高人一筹,才见手艺。
于坚说诗得有一点点书卷气。这“一点点”往往决定口语诗的合法性。
帕斯说不要计较多少人在读诗,重要的是看什么人在读诗。瓦雷里说他的诗宁让一个人读遍,也不让个人读一遍。
诗人不是吃草拉草的兔子,诗人是属牛的。诗是一种对生活的反刍,诗是慢。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家们互相打招呼的方式是“慢慢来!”就像生命,是看谁最后到达终点,不是比谁跑得快。
一瓷器鉴赏家告诫弟子:要多看高级的东西,不能把眼睛看穷了。
你跳进什么,你就没有了什么;你跳出什么,你就拥有了什么。
如果虎豹与犬羊易皮,虎豹还成其为虎豹吗?我想说的是:形式也是内容,且是第一内容。
诗人与僧侣一样,要修炼,要像和尚念经敲木鱼,不能旁骛。当然诗人不是和尚,不戒荤素的,尤其不戒情爱的。诗歌关乎本能、情感、智慧。诗人不是小聪明,不是道德家。苏曼殊说,西人以智见性,东人以情悟道。
青蛙的叙述,有着鲜明的跳跃性,这来自它歌者的珍贵遗传。蛇比较铺陈,但它会突然竖起来,像陡峭的爱情!
希尼说诗人要有“两下子”:其一——去创造你个人的风格;其二——去摧毁你个人的风格,第二项任务是为更困难的,也需要更多的时间。
刺激性的东西,岂能持久?
肯定有人一辈子没遇到爱情,肯定有人一辈子不明白爱情这回事。诗歌和爱情,都是一部分人的事情。这并不影响生殖和使用文字。这与乐盲和色盲一个道理,谁身上都可能存在盲点。这大概是上帝造人时的疏忽和故意。有盲点也不是多大的缺陷,某方面特优长的,另外的方面有可能也极弱智,生理平衡嘛。
一个教育家说,教育是受教育者把学校传授的知识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诗是什么?瓦雷里说,当表达意义之后,仍有价值的语言,是诗。
读诗,亦需灵感,这时候神在帮你读。舒婷说:“读诗要良辰吉日。”
像海绵一样谦卑,像金子一样骄傲。
一位跳过芭蕾的女诗人说,她听到的最为惊世骇俗的妙论,是朱文在饭桌上的发言:写小说好比生孩子,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写散文则好比是手淫,带点聊以自慰的性质;而写诗是“操!”——短暂、瞬间、极致。朱文始于写诗,而后分娩小说,合乎他的逻辑。
一位女诗人写到:“乡愁是一缕炊烟/只能散/不能谢”。这是从棉棉的《糖》里化来的句子,棉棉说“我们是烟花,烟花只会散,不会谢。”这个演化也相当于“烟花”从良,成炊烟了。
朋友赵君乒乓球打得好,他说要点是爆发力和节奏感。这跟写诗挺像,大解就强调爆发力,把三公斤放在针尖上;诺瓦利斯说,节奏感即天才。
看一个人有没有诗才,还得看短诗。就像看一个运动员是不是一块好料,最好看短跑,米,甚至50米。越短越糊弄不了。长诗就是智力了,主要是制作工艺。就像电,最厉害的是闪电,唰的一下,那家伙多少伏。电灯,瓦的,也温吞。闪电看天才,电灯看人才。其实一些长诗,玩的也是短诗的组合拳。从纯粹的角度讲,专司叙事的长诗不是诗,跟酱油不是油、啤酒不是酒、热狗不是狗一样。
巨荫之下多矮树。
山珍海味腻了,就想来点儿野菜,野菜一阵子,胃口穷了,再换回来。诗亦如此,贵族烦了,就平民一把。太纯了,就“以文为诗”一下,强调强调散文美。正门走多了,不妨找找旁门左道。每一次偏离都是背叛,也是扩展外延;每一次纠偏都是回归,也是丰富内涵。有人总结了,诗风10年一转。其实,好的诗人是走自己的路,让他们转去吧。
夜里刚刚下过一场雪。早上起来/脚印多像一串串诗行!/杂乱,但最终朝着一个方向/一年将尽;还有十一月份的阳光。(《十月的一场雪》)这是张曙光的一首诗。“杂乱,但最终朝着一个方向”,多像人生。也暗合他的诗观:诗歌是散步,它的意义不在于最终能到达哪里,而是一路上观赏着所能见到的一切。
欧阳江河说:“阿什伯利虽然抛开了理性,但是并没有抛开意义。”或者,阿氏从一首诗的整体指向上抛开了理性,从每个句子的经营上没有抛开意义。他按着“每个句子要有两个兴奋点”造句,并以富于个性的语气,将句群浑然一体。句子奇,语气顺。他告诉我们:诗是句子和调子的乘积。
诗赏读
在读与写中与您相见
长按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