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蒙治疗专科医院 >> 黑蒙治疗 >> 15岁少年突发中风,左手险残疾,谁说脑血

15岁少年突发中风,左手险残疾,谁说脑血

 

脑血管病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性疾病的总称,包括我们常说的脑梗、中风等都属于脑血管病。

很多人认为,只有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才会得脑血管病。

实际上并非如此,只要留意新闻,我们不难发现,经常都会有中青年因为各种原因突发脑血管病,甚至导致不幸猝亡。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脑血管病,家庭医生在线采访了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玉生教授。

张玉生

医院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擅长脑血管病、头痛、神经免疫性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连续一个月熬夜打游戏

15岁初中生突发中风

据媒体报道,广西15岁的初三学生小斌(化名)此前因为左侧无法动弹、口角歪斜被紧急送院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小斌竟然中风了!

原来,此前一个月,小斌对父母谎称上网课,其实都躲在房间疯狂打游戏,几乎通宵达旦,每天最多只睡两个小时,饮食也极不规律,往往只是喝些饮料、吃些零食果腹。

接诊医生称,小斌之所以年纪轻轻就中风,主要是因为作息、饮食严重不规律,营养摄入不足、休息不够,导致他血压降低,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中风的出现。

所幸的是,由于送院及时,小斌并未有生命危险。

而病发后原本几乎难以动弹的左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其活动功能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相信对今后生活能力不会带来太明显的负面影响。

中风、脑梗、脑出血

到底有什么区别?

新闻中,我们不难看到类似“中风”、“脑梗”、“脑出血”等名词,它们都属于脑血管病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脑血管病的分类方式有多种,最常见按病理可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它们症状略有相似,但病因却不尽相同。

大家常说的“中风”,其实学名是脑卒中,属于畸形脑血管病,其中又包括了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脑梗和脑出血都是脑卒中的不同类型。

也就是说,脑梗是中风的一种类型,中风(卒中)又归属于脑血管疾病。

不管是脑梗还是脑出血,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都越早越好,这就需要我们及早发现它的症状。

张玉生教授介绍说,脑血管病的症状不尽相同,可以说是因人而异,但也有一定共性,

“最常见的表现包括头痛、视物模糊、黑矇、视物重影、单侧手脚活动障碍或麻木、口齿不清、吞咽困难、行走不稳、神志不清、昏迷等。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更多见为头痛、恶心呕吐、神志不清、肢体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高死亡率、高致残率

脑血管病能治好吗?

年有调查数据称,我国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4/10万,占总死亡的20.2%,是我国居民寿命年损失、缩短生命长度的病因之首。

除了高死亡率外,脑血管病还具有高致残率的特点,约70-80%的患者可能留下一定的后遗症,引起残疾。

这不禁让人担心,脑血管病这么可怕,它能治好吗?我们怎样才能逃出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双重夹击?

总的来说,张玉生教授认为,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都要做到越快越好。以脑梗死为代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而言,发病后的黄金4.5小时十分重要,也就是说,“时间就是大脑”。

“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等,如果能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干预,防止颅内血肿扩大或清除颅内血肿等,对患者恢复尤其重要。而脑梗死发病后如果患者能在4.5医院就诊,采用静脉溶栓等方法将堵塞的血管打通,患者神经功能将显著甚至完全恢复。还有脑动脉血栓堵塞大血管的患者,如果能在发病24小时内(时间越早越好)经过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患者神经功能也是有希望完全恢复的。”

如何预防脑血管病?

两级预防要做好

对所有疾病来说,都是预防胜于治疗。针对脑血管病,我们可以通过两级预防进行防控。

一级预防

常见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抽烟、酗酒、缺乏运动等。

一级预防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让拥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不要发病。

这时候老年人需要进行健康筛查,并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肥胖等卒中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预防。

针对房颤等高风险人群,一般评估后需要口服抗凝药物来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二级预防

主要预防脑血管病患者复发。

患者需要更加积极地对高危因素进行控制,比如合并脑动脉狭窄患者可行颅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手术预防。

曾发生过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积极应用抗血小板、抗凝、他汀类等药物。

针对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有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患者,应尽可能及早进行手术干预。

此外,积极锻炼控制体重以及均衡、清淡的饮食,都预防脑血管病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编辑:何诗雅

今日话题

对照心脑血管疾病的某些前兆,自测下看你自身有出现过哪些症状?

A经常胸闷、气短或压气感觉

B经常出现头晕、目眩或运动不灵活等表现

C突然出现乏力等表现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声明:本文为家庭医生在线(r-online)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客服(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qa.com/wadzz/1356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