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敖包
祭祀敖包也是蒙古族的一个传统节日,走进天地相间的无际草原,映入眼帘的不仅有星星点点的蒙古包,成群的羊、马还有位于草原高处的敖包山。
“敖包”是蒙古语,翻译成汉语是“堆子”的意思,是由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头堆子或土堆,通常设在山顶或丘陵之上,是圆锥形的实心塔。敖包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原始先民时期,原始人群每当获取巨兽等猎物,欢呼雀跃之余常常在山巅垒石为包,以示纪念,并以此作为指示方向的标志,因为敖包山通常是坐北朝南的。当时的原始人群已经有了地域的观念,久而久之,就把原本是用来辨别方向、指示道路的敖包山赋予了标明领土界限的作用。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族牧民产生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这就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包括日、月、山、川甚至于一棵树、一块石头。在他们的原始信仰中,高大的雄伟的山体,就被认为是通往天堂极乐世界的通道,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从而顶礼膜拜,因此各地牧民便纷纷以祭祀敖包的形式,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和对神灵的祈祷。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铁木真发动了统一蒙古草原的战争,不断与蒙古诸部征战,在茫茫的草原上,铁木真每征服一个部落,总在征服地的高处垒起土堆或用石头垒砌石堆,插上旗帜作为标志,意味着这是他征服的领土。因为征服的领土不断扩大,所以敖包也就越堆越多。有关学者认为,那些敖包除了标志自己征服的领土之外,还因为成吉思汗怀念自己曾经避难的布尔汗山,当年泰赤乌人追杀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逃进布尔汗山当中,躲过了大兵的搜索,萨满巫师认为这是布尔汗山救了他的性命。
蒙元时期,随着蒙古帝国土地的不断扩大,很多宗教纷纷传入草原,外来宗教的传入,把传统的祭祀敖包的形式又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特别是喇嘛教的传入,更把敖包山的祭祀列入重要的宗教仪式,敖包也就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
内蒙古各地的草原上都有敖包山,有的单独设立一个,有的则是敖包群。最常见的是单独一个敖包的,三个敖包的建筑,三个敖包分别代表这----天、地、人;也有七个敖包的建筑,中间的一个最大,两侧各建三个小敖包,这七个敖包分别代表这“七曜之神”----日、月、金、木、水、火、土;敖包的最高形式是十三个敖包群,以中间的大敖包为主体,两侧各建有六个小敖包,或以中间的大敖包为主体,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建三个小敖包,中间的最大的敖包代表“浩日穆斯腾格里”是天之长者,其余十二个则代表着他的护法,中间的敖包上挂着彩旗,周围小敖包则插满柳条,柳条上挂满了牧民们的心愿。
蒙古族祭祀敖包的风俗也是极为隆重的,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水草丰美的时候,牧民们从草原的四面八方赶到敖包山前,献上洁白的哈达和珍贵的祭祀用品,愿上苍给草原赐予吉祥。在大祭敖包的庆典上,主祀的活佛会点火焚香诵经念咒,周围的喇嘛同时用大型的法号奏击低沉粗犷的音乐,祭祀的人还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将带来的奶泼洒向敖包山。
在过去,牧民们靠天吃饭,天将充沛的雨水润滑草原,使得牛羊肥壮,人畜两旺,对他们来说,每年的祭敖包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这决定这他们的经济收入,因此牧民们说敖包山上祈愿十分的灵验,也有的将自己住所之处的石头添到敖包山上,祈求神灵降福家人,保佑人畜两旺,所以也可以说敖包山是由人们的祝福、美好的心愿对起来的,充满了神圣和庄严。
有朋友会问了“敖包相会”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旧社会谈恋爱是需要通过当地的王爷和喇嘛来同意的。有一对青年男女非常相爱,他们已经通过了喇嘛的许可,但是王爷却不同意,因为王爷图谋不轨想霸占那名女子,喇嘛不知道各中的缘由就问王爷为什么?王爷说:“因为他们结婚后会给草原带来‘红灾’和‘白灾’,所以必须把女子关起来,使他们不得相见”。于是女子被关了起来,但是两个人十分的相爱,彼此思念。后来喇嘛知道了王爷的阴谋,可是他又奈何不了王爷,就为他们想了一个办法,相约在月亮最圆的那天在敖包山上相见。因为当时没有日历,十五那天月亮最圆,再加上过去敖包山是不允许女子上去的,所以就让他们相约在了敖包山,这样王爷就不会发现。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写成了《敖包相会》那首歌。
(二)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一般在每年阴历六月和七月份举行,那达慕汉语的意思为“娱乐、游戏”,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上盛大的节日,也是蒙古族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初秋正是草原湖碧草绿、牛肥马壮的时候,所以那达慕大会也是庆祝丰收的喜庆吉祥的节日。
盛会的那一天,草原上的男女老少都会起大早,梳洗打扮一番,穿上艳丽的民族服饰,赶着装饰的很漂亮的勒勒车,从四面八方奔到那达慕大会会场。会场上则是彩旗飞扬,人山人海,那达慕大会一般开3到7天,会上有文艺表演,还有著名的“男儿三艺”的比赛,也就是赛马、摔跤、射箭。大会期间同时也有贸易活动,牧民们带着自己家的羊皮、羊毛、肉、奶食品等物品,到那达慕大会上交易,同时买回自己称心如意的生活用品。
赛马,在那达慕的比赛中,赛程少则几公里,多则几十公里。比赛分为赛走马和赛跑马两种,赛走马是评比参赛马走的快、稳、美,通俗的讲,就类似于人类体育比赛中的竞走;赛跑马是最常见的比赛,主要看骏马的速度和骑手驾驭骏马的能力,草原上进行直线赛跑,赛程为20---30公里不等,一次决定冠亚军,参赛选手大都为年轻人,比赛时他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头发上竖着彩色的飘带,显得十分的潇洒英武。
摔跤,作为比赛项目,是会上最为激烈、最为隆重的,首先选手的穿着就与众不同,上身穿多层帆布和香牛皮制成的坎肩,上边钉满了银钉,前胸敞开,背后中间有圆形银镜或吉祥镜,腰间系有红、蓝、黄三种颜色的绸制围裙,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多次获胜的选手可在脖子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项圈,布条项圈蒙古语称为“景嘎”,“景嘎”越多就表示获胜的次数越多。比赛前选手们跳跃着好似雄鹰展翅般进入场地,双方都高唱三遍挑战歌。摔跤不分年龄、体重,比赛单项淘汰,两人一组,一跤决胜负。在多次比赛中获胜的选手就会被牧民们成为英雄,也会成为草原上的姑娘们向往的恋人。
射箭,是那达慕大会最早的活动之一。在历史上由于弓箭是蒙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武器,人们也就非常尊重那些优秀射手,而射手也乐于当众表演或比赛自己的技艺,因而,射箭变成了那达慕大会重要的比赛项目。比赛分静射和骑射两种。一般规定每人射九箭,分三轮射完,以中靶的次数多少来评定胜负。
那达慕的夜晚又是另一幅图景:夜雾,好似轻轻柔纱飘荡在草原上;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声,随着夜幕的来临,把观看了一天各种体育表演的人们吸引到了一起;牧民们静静地围坐在帐篷前,一边品味这香甜的奶茶,一边观看各种文娱节目。
(三)舞蹈
能歌亦能善舞。草原民族舞蹈同样美仑美奂。以雄鹰展翅的博客舞步、飞鬃腾跃的马舞步、仰首耸肩和手姿多样化等为特征的草原舞蹈,男性刚烈激昂、女性婀娜多姿,大度开合,表现出浑然天成的情势律动。这些极具个性的民族形体语言,正是舞蹈本身所要追求,所要体现的节奏、韵律、风格、情致意境。草原上,乘兴而舞或舞台作品之多不胜枚举,安代、达力根巴雅尔、骏驼赞、太平鼓、浩德格沁、盅碗、鹰舞、挤奶员舞等,群芳争艳。
①安代舞
安代舞是民间艺术与宗教仪式相交融的产物,它是萨满利用歌舞的形式,通过开导、劝慰、感化等循序渐进的程式,为个别女子因相思或不孕而患精神病所进行的治疗手段。后来安代舞发展为求雨、祭祀等民俗活动,并逐渐衍变为民间艺术形式,成为人们聚会娱乐的舞蹈。跳安代舞,参加者人数不限,安代舞的表演形式,在场院里几十、上百人不等,围成大圆圈,圈里由两名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呼应踩脚、甩动衣襟伴舞伴歌,形成热烈、欢腾的场面。
②盅碗舞
盅碗舞以盅碗为道具而得名。盅碗舞多在室内聚宴场合至酒酣兴浓之时,由单人表演。舞者双手各捏一对酒盅,中间有空隙可碰击作响,头顶一碗或数碗,在围坐者的歌声和乐器的伴奏下,轻磕酒盅即兴而舞。限于顶碗和表演场地,以原地坐、跪、立舞为主。舞时,舞者头与颈部相对保持稳定,以腰部为轴心前俯、旁倾、后仰或环绕,肩、背、腕、手的动作细腻丰富,以柔韧的摆、提、压、挑为主,动作舒展,造型端庄,高潮时,亦可以加入板腰、旋转、圆场等技巧,摇曳而舞,更显婉约别致,引人入胜。
(四)音乐
①蒙古长调
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这是我国首次与外国就同一非物质遗产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通过的项目。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音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
长调是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业生产劳动中所创造的,在野外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歌唱的一种抒情性民歌载体。其特点是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音多词少,气息悠长。
长调的产生和发展乃是蒙古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早在游牧封建时期,蒙古人采用“古列延”的方式,以氏族为单位集体游牧时,集体踏歌等音乐形式便得以产生和发展,“准长调民歌”由此而萌芽。其后,随着畜牧业经济逐步走向繁荣,蒙古人转而采取“阿寅勒”游牧方式,以氏族为单位游牧劳动,这一改变无疑成了民歌走向长调化的根本原因所在。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经忽必烈汗之后,蒙古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便是由落后走向进步,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此宏大历史运行中,草原人焕发出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歌词内容体现出人道主义和创作方法上的浪漫主义特色,象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形成了蒙古草原的长调民歌艺术的主流。特别是在“北元”时期,蒙古音乐的勃兴,主要体现在草原长调民歌艺术的发展和成熟方面,此时期由宫廷歌曲影响到民间,辽阔自由的音乐风格得以确立,达到了新的高峰,这种长调民歌一经形成,很快对蒙古民歌的其他歌种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此,蒙古音乐进入了一个长调风格化的历史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长调民歌的风格,几乎是蒙古音乐民族风格的同义语,成为草原游牧音乐文化的基本标志。
②好来宝
好来宝是蒙古民间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千百年来在草原农村广泛流传。不但民间艺人“胡尔齐”以演唱好来宝和蒙古说书为业,就是一般牧民也因它通俗活泼而普遍喜爱它。好来宝多是即兴创作。它的唱词近于民歌,都是押“头韵”。但尾韵却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那就是最具典型的一词重叠。这种同一词的反复出现,多是名词性的醒目标题,如英雄的名字、特定的地方等。
好来宝的风格轻松幽默,节奏明快,奇巧变幻,饶有趣味,语言形象生动,韵律也比较自由。因此,它既有别于一般的歌谣,又不同于严格、凝练、含蓄的诗歌,好来宝多以四胡伴奏演唱,它是辩材与诗韵的结合,富于知识性、娱乐性,说起来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唱起来时,你来我往,推波助澜。它往往和音乐相互交融,根据不同的唱词可以配以相应的曲调,有的轻松舒缓,如泉水叮咚,有的迅急猛烈,似紧锣密鼓。民间艺人游走四方,凡到一处坐定,总要先演唱一段好来宝助兴,然后开始长篇的说书、讲义。在喜庆的节日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上,带有竞赛性的好来宝对唱,很能吸引观众,渲染出热烈、红火的气氛。大致说来,好来宝可分为三种形式:首先是叙事性的单口好来宝,主要由一人单独演唱,针对某人某事,或祝赞或讽喻,或诅咒,其中无论是渲染烘托,还是夸张想象,刻画都很细腻生动。其次,是问答式的对口好来宝,该形式往往双人演唱,一问一答,主要是为了比赛智慧、锻炼口才,问题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诸如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历史典故,民间传统等,几乎无所不包。另有一类论战,始终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直到一方理屈词穷,哑口无言,才算罢休。
好来宝走过了它曲折的生命旅途,如今,它不仅仍为草原牧人带来温馨和喜悦,而且,它也走入都市文化娱乐圈中。它的形式也在为适应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而趋于多样。
③马头琴
被誉为“一个人的交响乐演奏”的马头琴,是蒙古民族器乐的代表作。马头琴宽广抒情的音乐表现在乐器群体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应该说,它既是草原的、中国的,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内蒙古民族民间乐器中还有四胡、蒙古筝、火不思、木库连、朋奴卡、甘丹、胡笳、三弦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马头琴以琴杆上端雕刻的马头得名。最早的马头琴叫做“奚琴”,因为起源于东胡的“奚”(即库莫奚)。北宋诗人欧阳修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奚琴”本出奚人乐,奚人弹之双泪落。这“奚琴”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马头琴。后来,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时,马头琴就已经在蒙古人民中广为流传开了。
马头琴有梯型、方形、八方形等几种形状。它的共鸣箱的框板用硬质木板做成,箱的两面蒙着马皮或牛皮。
关于马头琴的由来,在草原上流传着很多的故事。
相传草原上有一个叫苏和的贫穷的少年。他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每天早上他帮助奶奶做早饭,然后赶着20多头羊,去草原深处去放牧。过着清苦但恬静的生活。
有一天,太阳已经落山了,苏和还没有回家,奶奶和住在附近的羊倌都很担心,正在这时,苏和抱着一匹刚出生的小白马驹回来了。苏和笑呵呵的和大家解释了原由。原来在放羊归来的途中,他看见了一个刚刚出生的小马,在小马的周围既没有母马也没有马的主人,苏和想:要是到了晚上的话,小马不被狼吃掉也会被冻死的。于是他就把小马带回家来了。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了,在苏和的精心呵护下,小白马很快长成了大马。
忽然有一天晚上,熟睡中的苏和被马和羊的尖叫声惊醒,他从床上跳起来,飞奔到羊圈旁,看见一只很大的狼,正准备偷袭羊群,只见这时,白马毫不畏惧的站在狼的面前,誓死保护着羊群。赶走了狼之后,苏和非常感动地飞奔到白马的身边,抚摸着白马说:“白马你很棒了,太谢谢你了,从今以后我一定把当兄弟一样对待,不让你受任何的欺辱。”
日子过得很快,第二年的春天,管理这一片草原的大人要在镇上召开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听到这个消息的伙伴和羊倌们,都劝苏和一定要骑上白马去参加比赛。于是苏和跨上心爱的白马跃过辽阔的草原,来到了镇上,报名参加了比赛。比赛的号令一响,选手们挥动着马鞭像飞一样冲了出去,跑在最前面的是苏和和他引以为骄傲的白马。
得到第一名的苏和太高兴了,就在这时管理这一片草原的大人发话了,说:“那匹白马不错,把白马和他的骑手一起给我带过来”,接着对苏和说:“给你三枚银币,把白马留下,你回去吧!”
“大人,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买马的,我的马不卖。”
听了苏和的话,那个大人非常的生气,命令下人抢了他的白马,把他吊起来,狠狠地打了一顿。苏和浑身是伤,失去了知觉。后来遍体鳞伤的苏和在老奶奶的精心照顾下,身体渐渐的好起来了。可是失去白马的悲伤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忘怀。他总是想:白马怎么样了?现在在干什么?
得到这样一匹好马的大人心情好极了,他决定骑上白马让人看看他威武的样子,于是叫了许多客人观看。
刚刚骑上白马,白马就腾空而起,把大人掉到了地上。大人觉得很没面子,非常生气,于是命令下人射死白马。许多下人一起放箭,白马的身上中了许多箭。
就在那天晚上,苏和正要睡觉的时候,忽然听见外面有“嘎达、嘎达”的马蹄声,苏和想:是我的白马回来了吧,一定是它!可是出去一看,是浑身带箭的白马。
没有办法,苏和只好咬牙把白马身上的箭都拔了出来,鲜血从口中喷洒出来,白马衰弱至极,奄奄一息。第二天白马就闭上了双眼,这一天苏和沉浸在失去白马的悲伤中。
晚上在梦中他见到了白马,白马温和地说:“请你不要那么悲伤,与其每天沉浸在悲伤中,还莫如用我的皮、筋、毛做成一件乐器,这样以后的每一天我都能陪伴着你。”
梦醒后,苏和按照白马的嘱托做出了马头琴这种乐器。从此以后,苏和无论去哪里都带着马头琴,一边弹奏用白马做的马头琴,一边回味着骑白马驰骋草原的快乐。马头琴的声音凄美委婉,总能勾起人无尽的回忆。马头琴的故事很快在草原中流传,当夕阳西下,牧民聚在一起,倾听马头琴的美妙的声音,忘记了一天的疲劳。
传统的马头琴,多为马头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故用料和规格尺寸很不一致。现代马头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呈梯形较多。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等杂木制成,琴箱正背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特色的图案,也有背面蒙以薄木板。琴头、琴杆多用一整块色木、红木等制作。琴头呈现方柱形,顶端向前弯曲,造型为雕刻精致的马头。
马头琴的演奏方法,自诞生以来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个地方一个方法,都依演奏者个人的习惯,束缚了马头琴对各类乐曲的演奏。为改变这一状况,年“中国马头琴学会”成立,由齐·宝力高老师担任会长。学会创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学习班,统一各地区的马头琴演奏技法。著名的马头琴协奏曲《万马奔腾》就是在这一时期由齐·宝力高先生创作的,更加赋予了马头琴的时代感。
马头琴悠扬的琴声划过夜空,沉重、悠远而漫长······躺在蒙古包绵软的羊皮褥子上,透过天窗望着夜空中的繁星点点,回想着儿时的记忆。
(五)文字
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时期曾用畏兀(维吾尔)字母拼写蒙古语言。公元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俘虏乃蛮塔阳罕的掌印官畏兀儿塔塔统阿,成吉思汗命塔塔统阿“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儿字书国言”(《元史》“塔塔统阿传”)。这就是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蒙古文。呼和浩特市内塔上的元代题记中,尚保留有几条畏兀儿字体的蒙古文题记。宋人彭大雅写的《黑鞑事略》对这种古蒙文曾描述说:“其事,书之以木杖,如惊蛇屈蚓,如天书符纂,如曲谱,五凡公尺,回回官字兄弟也。”蒙古族最早的一部历史著作《元朝秘史》,就是用这种畏兀儿字体的蒙古文写成的。这部书的古蒙文原本已看不到了,现在留存下来的本子,是明朝初年的“四夷馆”用汉字拼写古蒙语,傍住汉语字义,每节后有全节的总义,这是蒙古族的重要历史和文学典籍。
到了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公元年),又令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后称八思巴字,于至元六年(公元年)颁行,用以书写文字、碑刻、牌符、钱文、印章等,作为元朝的官方文字。在蒙古新字颁行的同时,仍兼行汉字、畏兀儿、蒙文和其他民族的文字。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出土的元代“元贞元年大都路选”的“三十五斤秤”铁权,就同时铸有汉文、畏兀儿蒙文和八思巴字。八思巴字虽经元朝政府三令五申地强调必须使用和推广,但由于它本身的缺陷,在元代就颇有行不通的趋势。而且在推行八思巴字的同时,用畏兀儿字拼写的古蒙文仍在继续使用,直到14世纪初(年),著名的语言学家却吉翰斯尔,将畏兀儿----蒙古字母加以改革,使之适合于蒙古语的特征,这就是今天中国蒙古族使用的蒙古文字。共同的语言文字,对蒙古族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蒙古语的主要的特征有:在语言方面有严格的元音和谐律,即按照元音舌位前后或圆唇、不圆唇进行和谐,如在一个词里,要么都是后元音(阳性元音),要么都是央元音(阴性元音),但是前元音(中性元音)与后元音或央元音均可出现在同一个词里。在形态方面以词根或词干为基础,后接附加成分、派生新词和进行词行变化;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后置词和行动词,都有数或格的语法范畴;动词有时、体态、式等语法范畴。在机构学方面,句子中的语序都有一定的规律,通常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各种状语在句子中都有一定的语序。
蒙古文竖写,从上到下,行款从左到右。最初的字母形成和拼写规则都比较简单。但是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无论是字母形式、字母数量或是正音、正字法,都有了重大改进。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包括5个元音,24个辅音。这些字母除个别的不出现在词首之外,其余的在词首、词中和词末均有三种不同的变化。
从蒙古文字的创造和它逐步完善的过程可以看出,蒙古族人民为寻求和创立适合本民族语言的文字,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文献记载中所看到的只是少数几个在制造文字,实际当时创字的绝不是几个人,而是整个蒙古族人民。蒙古族文字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白尧旭你的赞赏就是我前进的动力感恩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