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蒙治疗专科医院 >> 黑蒙治疗 >> 草原人草原事

草原人草原事

 

我国新疆伊犁地区地处亚欧大陆中段,作为新疆草原文化的典型区域,伊犁的草原,无论是声名在外的那拉提草原,还是后起之秀的唐布拉草原,抑或是传统的牧场巩乃斯草原,伊犁的草原均展现出超然绝美的气质与外表。

提到伊犁草原,就不得不说“三大文物奇观”之一的草原石人了。

草原石人大都选用整块岩石雕凿而成,男性石人多为武士造型,宽圆的脸庞,双眼细长,高颧骨,有八字胡,面部表情凝重而深沉。服饰多为翻领大袷袢,腰部系有宽腰带,悬挂弯刀或长剑,脚登长靴,表现了古代草原居民尚武的精神。女性石人的雕刻则突出其女性特征的塑造。有的石人是在一个圆形的岩石上雕刻出五官,显得憨态可掬,有的石人昂首挺胸,威武庄严,俨然一位草原上的英雄豪杰。这些草原石人的相貌、服饰、器物等具体形象,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文化艺术。

最有特色的石人属伊犁昭苏大草原上的小洪纳海石人,现存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该石人高厘米,头戴冠帽,背后披有数条发辫,左手握酒杯于胸前,最珍贵的是石人的腰下到腿部都刻有文字,经考古学者辨认是古代粟特文字,学者们认为这是一个西突厥王子的雕像。伊犁已发现的石人有30多尊,昭苏境内最多,占了14尊。现在昭苏的石人都集中到距昭苏县城5公里的小洪纳海,在这位西突厥王子周围,形成了一个草原石人群。据史籍记载,草原石人最早从突厥人开始,以后其他游牧民族也有延续此习的石人,所以人们习惯上也称草原石人为突厥石人。突厥人的葬礼习俗要先将逝者停放帐前,然后宰牲畜,择吉日入葬。墓前要竖一个死者的石像,如果死者生前是位勇士,他在作战中打死过多少敌人,墓前就要堆放多少块石头,以铭记其功绩。在《旧唐书》中有突厥可汗死后“刻石为像”的记载。每一个石人都承载着一个逝者的意念和寄托,雕像能永远保存逝者生前的一种状态,使逝者的灵魂得以永存。可以说,草原石人是草原先民将神灵、崇拜、纪念融为一体的载体。

草原石人

广州博物馆现在展出的《大美伊犁——新疆伊犁历史暨民俗文化展》,展厅内复原了该地区经典石人的场景。走进展厅的观众,将可以一探代表典型草原文化的草原石人的原貌。

除了神秘而有趣的墓葬文化,能歌善舞的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还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乐舞文化。在伊犁的世居民族中,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为伊犁的主要4个游牧民族。其中,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长期的游牧生活使马成为了哈萨克人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他们爱马胜于自己的生命。每一个哈萨克人都是很好的骑手,所以,马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咏颂和舞蹈的主题。

伊犁牧民马具

“黑走马”,哈萨克语为“卡拉角勒哈”,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广泛流传于新疆境内的哈萨克族居住区,自古以来就有在节庆期间,亲友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的习俗。这种独特的舞蹈来源于哈萨克族最为喜爱的“黑走马”。

“黑走马”其中的“走马”是相对于“奔马”而言的。“奔马”跑起来四蹄飞扬如风驰电掣,讲究的是速度;而“走马”虽走如跑,跑起来马的四蹄不得同时离开地面,讲究的是稳健、快捷、潇洒。因此,“走马”相比“奔马”,是需要主人精心调教的,尤其形象剽悍雄壮,通体黑亮的“黑走马”更是马中的极品。它的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而“黑走马”这种舞蹈则可以由一人单独跳,也可以双人对跳或多人集体表演。舞法灵活多变,配以节奏明快的旋律,让人感觉宛如骏马在草原上驰骋。说到这,您是不是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乐器能奏出如此动感十足的旋律呢?

哈萨克族双杆冬不拉

就是您看到的这件冬不拉啦!此外,《大美伊犁——新疆伊犁历史暨民俗文化展》展厅内还展出了其他形状新奇的民族乐器,如手鼓、竖琴等,走进展厅的观众将能淋漓尽致地感受到来自“歌舞之乡”的民族同胞们对于乐舞文化那种“深入骨髓”的喜爱。

哈萨克族乐器——萨孜斯热娜伊(埙)、喀克拉塔(节拍器)、阿萨塔勒克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情。伊犁雄伟壮丽的山水、广袤的土地和辽阔的草原孕育了伊犁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进程造就了伊犁自古以来多民族杂处栖息、相互融合的局面。今天关于伊犁草原上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希望会令大家对这片美丽的土地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如果大家想知道更多关于伊犁的文化习俗,请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qa.com/wadzz/134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