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红娜王博肖慧娟张慧宇练延帮周燕高剑波
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年11月第50卷第11期-页
目的探讨乳腺硬化性腺病(SA)的乳腺X线摄影、超声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A或伴有SA改变,且术前有X线、超声或乳腺MRI资料的44例患者的影像资料。44例中单纯SA18例,伴SA改变26例;36例行乳腺X线摄影,38例行乳腺超声,34例行乳腺MRI检查。观察乳腺X线摄影、超声和MRI表现,并进行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以BI-RADS分类≥4b诊断为恶性,计算误诊率。结果(I)X线表现:36例SA患者的X线像上,表现为腺体结构扭曲、钙化、肿块或结节、非对称性致密、肿块合并钙化者分别为30.6%(11/36)、22.2%(8/36)、19.5%(7/36)、11.1%(4/36)及8.3%(3/36);3例未见明确异常。(2)超声表现:38例行超声检查的SA患者中,33例可见结节,5例未发现异常。SA患者超声多表现为形状规则(54.5%,18/33)、回声不均匀(69.7%,23/33)、无或少量点线状血流信号(90.9%,30/33)的低回声结节灶。(3)MRI增强表现: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28例(82.40-/0,28/34)为胂块样强化,其中18例呈星芒状肿块样改变。时间信号曲线I型18例、Ⅱ型14例、Ⅲ型2例。根据BI-RADS分类,乳腺X线摄影、超声及MRI诊断SA的误诊率分别为19.4%(7/36)、18.4%(7/38)和35.30-/0(12/34)。结论乳腺SA在X线摄影显示结构扭曲或钙化,超声多表现为回声不均匀的无或少血流信号的低回声结节,MRI多表现为星芒状小肿块样强化。乳腺硬化性腺病(sclerosingadenosis.SA)是乳腺腺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是由性激素不平衡引起的既非炎症又非肿瘤性的病变。病理上SA主要以间质成分增生为主,常形成质硬结节,可因导管上皮和间质成分相互作用和影响,致纤维组织呈放射状增生、腺体扭曲变形、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清,使其在临床及影像表现上酷似浸润性乳腺癌。目前,关于SA影像表现的报道不多,且多数为X线或超声方面的报道3-41。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A患者的X线、超声及MRI表现,旨在探讨SA的影像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年1月至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A或伴有SA改变,且术前有X线、超声或乳腺MRI资料的44例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44例均为女性,年龄29-73岁,中位年龄46岁;6例有乳腺癌家族史,5例有对侧乳腺癌手术史;绝经期前35例,绝经期后9例。患者病程数天至9年不等。34例以发现乳房肿块就诊;1例乳头溢液;9例在健康体检时发现,6例乳腺X线摄影发现乳腺钙化、3例示结构扭曲伴腺体纠集。病理结果显示,44例中,单纯SA18例;伴SA改变26例,其中14例伴乳腺增生、5例伴钙化、3例伴纤维腺瘤、2例伴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伴大汗腺化生。44例SA均为单侧乳房病变,左侧25例、右侧19例;病灶位于外上象限23例、内上象限10例、内下象限6例、外下象限4例、中央区1例。病灶最大径0.5-3.5cm,中位最大径1.6cm。
2
影像检查方法
36例行乳腺X线摄影,38例行乳腺超声,34例行乳腺MRI检查。
1.乳腺X线摄影:采用美国HologicSelenia数字乳腺机,行双乳内外侧斜位和头尾位摄片。
2.超声检查:采用美国GEVolusonExpert.Logiq7及荷兰PhilipsiU22、HD7超声诊断仪,探头中心频率7-12MHz。
3.MRI检查:采用德国SiemensVeri03.0T或美国CEDiscoverv.0TMR扫描仪。患者俯卧于专用的乳腺相控阵表面线圈上,双侧乳房自然悬垂于线圈洞穴内,检查前用12G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增强扫描采用饱和脂肪法(德国SiemensVeri03.0T,TR4.67ms,TEl.66ms,扫描层)或动态增强乳腺容积成像序列(美国CEDiscoverv.0TMR,TR3.90ms,TEl.70ms,层厚1.30mm,扫描层),扫描6次,每次扫描时间约1min。第1次扫描均为不注射对比剂的蒙片扫描,第1次扫描结束后,用高压注射器以2.0ml/s的流率注射对比剂Gd-DTPA0.2mmol/kg,继而以相同流率注射10ml生理盐水冲管,然后再扫描5次。将原始图像传至Syngo.MMWP或ADW4.5图像后处理T作站上,ROI选在病变强化最明显的区域,避开囊变坏死区,绘制出时间信号曲线。
3
图像分析
X线摄影和MRI图像由2名从事乳腺影像诊断5年以上的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达成一致意见。在X线摄影图像上对腺体分类(分为脂肪类、散在纤维腺体类、不均匀致密类和极度致密类),并记录病灶特征。在MRI图像上观察T1WI、T1WI信号特征,观察病灶强化特征和时间信号曲线类型。将时间信号曲线分为3种类型,即持续强化型(I型)、台型(Ⅱ型)和廓清型(Ⅲ型)。超声图像由2名分别具有3年及15年乳腺病变诊断经验的超声科医师共同阅片,达成一致意见。评价内容包括:有无结节、病灶形态、病变回声及均匀性、边界及血流信号分级。血流信号分级参照Adler等的方法:I级:无血流信号;Ⅱ级:1-3条点状、短杆状血流;Ⅲ级:3条以上血管或弥漫性网状血流。
征象描述参照美国放射学会推荐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vstem,BI-RADS),记录BI-RADS分类。BI-RADS分类1~3认为是良性病变;4a为可疑低度恶性病变;4b~5为恶性病变;0为不完全诊断,需进一步行其他检查明确诊断。BI-RADS分类≥4b被认为是恶性,依此计算误诊率。
结果1
X线表现
36例行乳腺X线摄影的SA患者的腺体类型和病灶特征见表1。11例腺体结构扭曲的患者中,5例在扭曲的腺体结构中央区可见小片状透亮影(图1)。8例表现为单纯钙化,呈局限或弥漫性小簇状分布的点状、小颗粒状或不规则状较粗大钙化(图2),未见线状、分支状或虫蚀状等明确恶性钙化影;3例表现为肿块合并钙化,亦未见明确恶性钙化影。7例表现为肿块或结节的患者肿块均为高密度,5例边界不清(图3),2例边界清楚。
2
超声表现
38例行超声检查的SA患者中,33例可见结节,其超声特征见表2;5例未发现明确异常。SA患者超声多表现为形状规则(54.5%)、回声不均匀(69.7%)、无或少量点线状血流信号(90.9%)的低回声结节灶(图4)。15例(45.5%)病灶后方见声影衰减。
3
MRI表现
34例SA患者的乳腺MRI特征见表3。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28例表现为肿块样强化的病灶中,24例为不规则形,4例为规则形(网形2例、椭圆形及分叶状各1例);18例病灶边缘毛糙、不清,邻近腺体结构紊乱,呈星芒状肿块样改变(图5,6),6例为不规则边缘,4例边界清晰。19例病灶强化不均匀,其内可见小片状未强化低信号影(图7),7例肿块样病灶均匀强化(图8),2例病灶中见线状低信号分隔影。6例呈非肿块样强化的病灶中,4例为多发局灶性强化,段样及导管样强化者各1例。34例皮肤、乳头及腋下淋巴结均未见明确异常。
4
不同影像检查方法的BI-RADS分类
SA患者行不同影像检查的BI-RADS分类结果见表4。乳腺X线摄影中7例BI-RADS分类为4b,其中5例表现为腺体结构扭曲;超声检查中7例为4b,其中6例表现为不规则状、边界不清的低回声肿块;MRI检查中12例BI-RADS分类≥4b,其中9例表现为明显强化的小星芒状肿块。乳腺X线摄影、超声及MRI诊断SA的误诊率分别为19.4%(7/36)、18.4%(7/38)和35.3%(12/34).
讨论乳腺SA是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的乳腺腺病,病理表现复杂多样,多伴有其他病变,且各病变形态之间的变异相当复杂。乳腺SA有癌变风险,发生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1.5-2.1倍,学者认为其为癌前病变16-71。临床上SA患者多以发现质硬肿块就诊,部分因健康体检发现异常钙化而就诊,临床上误诊率较高。
1
乳腺X线摄影表现
在X线摄影像上,乳腺SA多表现为结节或肿块、腺体非对称性致密、结构扭曲及钙化等。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这些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尤其是病灶表现为中央区致密影,即“白星”的结构扭曲及簇状多形性小钙化时,与乳腺癌难以区分。结构扭曲病灶中出现低密度透亮影,也即“黑星”多提示良性病变,“黑星”多为被病变包绕进去的脂肪组织。本研究中,5例在扭曲的腺体结构中出现“黑星”,未见线状、分支状或虫蚀状等明确恶性钙化影。另外,乳腺SA患者年龄往往较乳腺癌轻,腺体大多较致密,影响对病变的诊断。本研究中3例X线摄影未发现异常。尽管,乳腺X摄影在诊断SA时可能会出现漏诊或误诊,但其在检出结构扭曲及异常钙化等SA常见征象是其他乳腺影像检查无法取代的。此外,鉴于SA患者临床常常无异常发现,乳腺X检查可作为SA病变的基本筛查手段。
2
乳腺超声表现
乳腺超声检查较X线摄影更能显示病变的形态及其内部特征。本研究结果显示,SA患者超声多表现为形状规则(54.5%)、回声不均匀(69.7%)、无或少量点线状血流信号(90.9%)的低回声结节灶。但若病变形态不规则,内部出现强回声或富血流信号时较难与乳腺癌鉴别一.15例患者病灶后
方见声影衰减,可能与SA病灶富含纤维组织成分有关。超声检查在显示结构扭曲及钙化方面不如X线摄影,但超声检查除了能更清楚显示小病灶的形态特征外,还可进一步评价其血流动力学特征。
3
乳腺MRI表现
关于乳腺SAMRI表现的报道不多见,尤其表现为结节状SA时更难与乳腺癌鉴别。本研究结果显示,乳腺SA在T.WI上多表现为低信号,在T1WI上多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82.4%(28/34)的病灶呈肿块样强化,加之部分SA病灶边界不清,容易与有类似表现的乳腺癌混淆。28例表现为肿块样强化的病灶中,24例为不规则形,18例病灶边缘毛糙、不清,邻近腺体结构紊乱,呈星芒状肿块样改变,这些特征和乳腺癌相似。动态增强MRI可反性。34例中,32例时间信号曲线呈持续强化型(I型)或平台型(Ⅱ型),再之SA不伴皮肤水肿、乳头内陷及腋下淋巴结肿大等表现,MRI多提示良性病变的诊断。在形态特征尚不能区分乳腺病变的良、恶性时,时间信号曲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中,星芒状肿块样强化灶表现多见,需与有类似表现的纤维瘢痕、乳腺脂肪坏死、结核及小管癌等病变鉴别。MRI检查可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评价指标,除了可评价形态特征外,还可进一步功能成像,评价分子或血液动力学特征,有望成为诊断SA的重要手段。
BI-RADS分类≥4b在乳腺X线摄影、超声及MRI检查中患者数分别为7、7、12例,误诊率分别为19.4%(7/36)、18.4%(7/38)和35.3%(12/34).MRI的误诊率较高,其原因可能与对乳腺SA的MRI征象认识不足有关。今后,仍需继续积累病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乳腺SA病灶较小,且多与其他病变同时存在,临床及病理表现复杂多样,影像表现多无特异性。但当X线上显示为结构扭曲或钙化,超声声像图上表现为回声不均匀的无或少血流信号的低回声结节灶,增强MRI上发现星芒状小肿块样强化病灶时,需考虑SA的诊断,但最终诊断仍需结合临床及病理结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