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传染病蒙医中医治未病指导方案
蒙医理论认为寒热交搏、粘虫感染、疫毒侵袭是秋冬季传染病的主要病因,主要是接触患病人员,气候反常,饮食不洁(节),受寒,劳累,环境污染等致病四缘紊乱所诱发。粘虫,寒气,疫毒侵袭呼吸系统致三根相对平衡失调,血希拉偏盛与巴达干、赫依相搏,使呼吸系统受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者继而引发全身全身脏腑的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粘疫,流感(疫热症)、疫感,肺粘热疫等诸症。
中医理论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预防外邪应以提高正气为主。且根据我区地理气候特点,秋冬季多以外感风邪、寒邪为主要致病邪气,因此对正气的维护提升也显得比较重要。再有根据我区地处北方及牧区,饮食习惯多以面食、肉类为主,影响脾的运化,多会导致体型肥胖、聚湿生痰,因此对脾胃的运化、扶助脾阳也比较重要。本方案从普通大众和密切接触者这两个层面,以调整体质偏颇、提高正气、扶阳驱邪为主导,以汤膳、茶饮、季节养生、情绪调摄、运动调摄为主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为大家提供治未病的调养指导,供参考。
一般人群中医预防调养、提高正气方案
1.平和体质人群。平素身体状况较好,无基础疾病,无明显不适表现,无明显寒热偏颇者。养生茶:黑芝麻6克,炒香研碎与茶叶3克混合,加水适量煎煮饮,或用沸水冲泡后饮。功效:滋养肝肾,养血润肠养生汤:百合莲子汤克莲子浸水一夜后,冲洗干净,干莲子75克浸泡4小时,冲洗干净。将百合、莲子置入清水锅中,武火煮沸后,加入冰糖75克,改文火煮40分钟即可食用。功效:安神养心,健脾和胃切忌:平和体质的人在秋冬季不应贪食瓜果,如西瓜、梨等,以防胃肠功能紊乱而损伤脾胃。也少食用辣椒、韭菜、烧烤等燥热食物,否则夏热未清,又生秋燥,易患温病热症。2.偏虚体质人群。平素不耐寒凉,怕冷怕风,四肢偏凉,胃口欠佳,大便不成形者。药膳方:羊肉粥羊肉50克,粳米克,葱,姜各10克,加入适量水,先用武火煮沸,文火煮至粥熟,饮用时可加入少许生葱花。茶饮:保元茶人参1克,黄芪3克,甘草3克,红茶3克,用水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至味淡即可。功效:补气保元足浴保健:冬季五味养气足浴汤黄芪20克,补骨脂、白术各15克,五味子、炙甘草、参须各10克。功效:健脾益气,宁心安神,温肾助阳3.偏实体质人群。平素易觉口干或口苦,大便干结或粘腻不爽,颜面油腻,容易咽痛及口腔溃疡者。茶饮:桔梗茶干桔梗5克,绿茶5克,沸水冲泡饮用,无糖尿病者可添加蜂蜜增加口感。药膳方:黄芪山药薏苡仁粥黄芪、山药、麦冬、薏苡仁、白术、竹茹各20克,粳米50克,山药切片与黄芪、麦冬、白术一起泡透后,再加入所有材料,加水用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熬成粥。功效:益气养阴、健脾化痰、清心安神密切接触者相关传染性疾病患者中医调理方案
1.平和偏虚者。平素易疲劳,气短懒言,精神不振,易出汗,以桂枝汤加减。桂枝10g,生姜10g,红枣10g,炙甘草10g,赤芍10g,杏仁10g,黄芪20g,白术20g,防风10g。2.体质偏湿热。易口干苦,手心热,心烦者,以栀子豉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栀子10g,竹茹10g,大青叶5g,橘皮10g,淡豆豉10g,蜂蜜10g(药汁与蜂蜜另煮开3分钟)3.体质偏痰湿。平素口粘,大便不爽,齿痕舌,厚腻苔,以参苓白术散加减。炒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桔梗15g,莲子10g,人参3g,砂仁10g,山药15g,薏苡仁20g,炙黄芪30g,桂枝15g。4.体质偏阴虚津亏者。我区气候干燥,阴虚津亏者易被外燥侵袭,症见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者,以桑杏汤加减。桑叶3g,象贝3g,香豉3g,栀皮3g,梨皮3g,杏仁5g,沙参6g。煎服法:将方药置于煎药锅中,加清水毫升,大火煎至水开后在调小火煲煎半小时至ml(大约1碗),每天1剂,分2次温服。蒙医传统防病方法
1.蒙药佩戴预防法。药物:九黑散,九能散。2.蒙医药熏疗法。药物:选用黑云香十一味散或黑云香、四味侧柏叶散。用法:选上述药物,熏疗身体,住所,物件等。3.服药预防。药物:选用查干汤,额尔敦—7,查干—掃日劳—4汤,呼和嘎日迪—9,巴特日—7、五鹏丸等方剂。用法:遵医嘱服用。日常生活调理
1.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保持环境卫生,避免人群聚集,尤其是密闭环境下聚集。2.遵循中医季节养生之道,积极遵守起居,运动,情志,饮食等方面要求。3.根据我区气候特点,秋冬季要注重头面部的保暖,尤以室内温度较高,室外温度低的东部地区,避免外寒内热致病咳嗽发热等外感疾病。4.注意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少盐,少脂、少糖、低脂,戒烟限酒。5.情绪调摄,根据治未病的养生要求,春夏秋冬对情绪的调摄要求6.运动调摄,建议根据个人体质进行相应运动,总体要求运动量为-00步作为基础活动量,30-40分钟内完成,可以慢跑、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每周4-6次。室内运动注意保持通风。晨起运动健身建议在太阳初升后,尤其是冬季,一定要“必待日光”。7.穴位按摩,在秋冬季节,北方地区气候逐渐寒冷,“寒主收引,寒性趋下”,故在调养身体方面应该注重保护中下焦,而且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很多患者都会伴有胃肠道症状,推荐一些穴位进行自我保健按摩,可以健运脾胃、养肝补肾。神阙穴:即脐中,为补益要穴,可以双手掌心搓热,以顺时针方向按摩脐部,以局部微微发热发红为度,可以健运脾胃。肾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脊柱正中旁开1.5寸。以双侧掌根搓热,在双侧肾俞穴附近反复揉搓,大约5-8分钟,可以温肾暖腰,扶助正气。足三里:位于膝关节下,髌骨下缘三寸(约手掌四指并拢的宽度),胫骨外一拇指横指的位置交叉处,可以点按,也可以揉搓,大约5-8分钟,可以健脾和胃,柔筋壮骨。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以大椎穴位中心搓颈部,自觉发热即可,可起到防寒,抵御外邪作用。情志调摄
在疫情期间为了避免传染,大家的生活和工作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都收到一定的影响,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而且中医认为情绪可以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在防控疫情的情况下对自己情志的调摄显得尤为重要。1.遵循治未病秋冬季养生要求,秋三月要“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无外其志”,冬三月要“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2.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主动寻求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或挑战的办法,充实日常生活。建议适当减少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依赖。3.可通过日记、亲戚朋友有效沟通宣泄不良情绪,亦或通过专业人士寻求一定的心理辅导。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编辑:吴卓群校审:尚铁兵郝晓琴张茜终审:任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