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江北新区霸王山麓,南钢中板厂西侧的山坳里,静卧着一座清代的古墓葬,石人石马一应俱全。但对墓主,那位明末清初赫赫有名的战将——鲍虎,却鲜有人知道其来龙去脉。为此,笔者苦心孤诣,旁征博引,还原数位与鲍虎及后人息息相关的人物,来印证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一医者黄大师的故事,要从他爷爷黄益云讲起。原籍广西的黄益云,若不是因为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起义,年就打到南京,并定都南京,改称天京,建国号太平天国,他就不会来到南京。若他没有高强的武艺,还骁勇善战,就不会被杨秀清看中,做了杨的贴身保镖。黄益云身怀的独特技能——擅长治疗刀剑创伤,也就不会得到施展,并使军中伤兵都离不开他。其所谓,时势造英雄一说,应验在他身上,那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太平军由桂入湘,攻长沙时,杨秀清部,历经血战方攻下西门,但伤兵很多,一时难于再战。亏得黄益云组织救治,才保住了战斗力,取得了胜利。此役之后,杨秀清专门封他为前一军拯危急(官名),职同监军,前往伤员多的各军,以拯救伤员恢复士气。嗣后,杨秀清为了锻炼他,让他带兵,一路克岳阳、攻汉阳、占南京,败少胜多,擢升殿右十六指挥。
年4月,正是草长莺飞的大好季节,田野里的油菜花开得一片金黄。
黄益云和朱锡锟一块儿受命率领本部人马六千余,本意是汇合林凤祥(太平天国五虎上将之一,年被天朝追封为求王)、李开芳(太平天国五虎上将之一,年被天朝追封为请王)的大部队,然后一起北伐。谁知,林凤祥、李开芳从扬州一出师,便因遭遇清军堵截,只好转兵安徽。黄益云和朱锡锟得信便率部乘船从浦口登陆,打算去安徽滁州一带汇合林凤祥,但是因为都是广西兵,完全不熟悉安徽的地理位置,所以他们就走错了路,误入了六合县,夜晚在城外宿营。睡到二更时分,混入太平军的清军奸细,就大肆放起火来。顷刻间十来处火药库被点燃,六千太平军被炸死、炸伤、烧死、烧伤有四千余人。黄益云组织部下撤退时也被炸伤。余部两千余人在朱锡锟的带领下撤出六合县,追上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大军,向扬州而去。暂且不表。
且说被炸伤的黄益云挣扎着来到一条大河边。眼看天已渐亮,前有大河阻拦,后有清军追兵,且越追越近。自己不仅弹尽粮绝,且伤重血流不止,不觉仰天长叹:“吾愿‘天下一家,同享太平’,‘灭洋扶清’,何罪之有?”正欲自刎,忽然被人一把抱住。黄益云不由大惊。急问:“来者何人?”“我乃黄岩总兵、右都督宁台镇总兵鲍虎子嗣,鲍辅仁后人,鲍超也。”
勇鲍超随即一人独舟而行,从容救走了黄益云。让一路追来的清兵望洋兴叹。清军一个千总,本打算抓住太平军黄指挥邀功,并加官进爵。没想到追至河边才发现,想要捉拿身负重伤的黄指挥,依旧只是一厢情愿,小小一叶扁舟,竟然即刻就将他扯远了。
晨曦中只见掌舟之人,手挟黄益云渡河如履平地,半晌已登至对岸,不觉大惊道:“此人真虎将也。”急问左右,此是何人?左右无有知者。遂捕一降卒问之?那降卒答道:“此人鲍超也。不仅勇力过人,且有一宗绝技:逾山过岭,轻捷如猿。声如巨雷,百步之外呼喝一声,军士多为惊倒,故皆以将门鲍虎之后呼之。”千总再问:“此人祖上鲍虎为何人?”手下一年老参将答曰:“鲍虎是横跨明清两代的战将,生前战功赫赫。山西应州人,明末降清。以战功擢升游击,官至黄岩总兵加右都督。顺治二年,由行伍从大军定江南,进取江西有功,钦授南赣镇前标营游击。五年正月,广东提督李成栋叛据南雄;九月,纠结洞蛮土寇十余万,分路出信丰、南安,犯赣州。南赣巡抚刘武元、总兵吴有升督将士出迎战,鲍虎由小东门城薄大营,奋勇直入;诸将继之,大败贼众,斩首万余级,成栋单骑逃窜。捷闻,得旨嘉奖。十月,贼犯上犹,鲍虎以兵往援。距城七十里,抵土桥,遇毛贼万余,击之溃;追二十余里,擒伪提督刘飞、参将姚元藻等,斩获甚众。诏下所司汇叙,擢参将,特赐蟒服。十二年,署山西浑源城守副将。十三年,迁江南狼山营副将。康熙元年,调浙江严州城守副将。十三年八月,逆藩耿精忠叛党寇浙江,温州、黄岩、平阳三镇皆叛,寿昌等县相继陷。精忠潜以逆劄诱降,鲍虎不从;击贼夺险隘,一日六战皆捷,遂复寿昌。九月,侦贼万余纠结土寇黄应茂犯遂安,鲍虎率子辅仁、志仁、依仁、希仁及效用守备熊仲云等,阵斩伪副将叶姓、参将王师古等,杀贼千余。康亲王杰书以闻,诏奖其功,下部议叙;并以举首逆札,加都督同知。擢黄岩总兵。十二月,伪总兵王飞石等犯淳安,鲍虎逆击之于围屏镇,斩贼二千余,生擒飞石及伪副将江明等四人,又招降伪副将江城。叙功,加右都督。十五年六月,“海贼”(郑成功水师)大舰逼海门,鲍虎提师进剿,以逸待劳,大败郑水师。凯旋,虎疾卒。上谕曰:‘鲍虎效力行间,着有劳绩。其子作何录用?该部议奏’。议录其子辅仁为参将;允之。辅仁,历官广东春江协副将。其后人鲍超,投效军营仅两载,立功已不少。只是未蒙重用,现还屈为人下。所以仗剑天涯,行侠仗义,结识众多豪杰莽汉,出手相救不惧两肋插刀。”
千总听言不由无奈道:“如此,可谓埋没英雄矣。”叹息一番,随令安抚太平军众降卒,收军回至安庆。向上司复命道:“险些儿拿了黄益云,因被鲍超挟负而去,实为可惜。”上司闻言道:“彼未该绝耳。此后吾必设法擒之。”说罢,即今部下驻守安庆。回军营的路上,老参军问千总道:“将军何以放匪首黄益云由水路逃走,不以船追之?”千总笑道:“一介书生耳,向来只知经临战阵,不知‘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欲擒故纵,以小计弄之。鲍都督后人迁居江北浦口久已,颇有势力,今其后人救黄益云匪,必为我所胁,于公于私皆可以调用尔。”
黄益云被鲍超救下,扶入鲍府暂且栖身,取出家传独特技能——祖传治疗刀剑创伤的秘方,请鲍超照方抓药代为疗伤。总算挽回一命。刚要额手相庆之时,接报,缉拿黄指挥的清军家丁,已从安庆出发。此时,鲍超派出的探子,又打听到江南天京城中,事变骤发,内讧已改变了一切。在这场兄弟相争,手足相残的争斗中,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等人先后被杀。石达开在内讧结束之后回朝主政得了城池,也只呆了半年,便离开天京。不仅带走了十多万精锐之师,而且带走白银八十余万两;粮米百十余万担;洋枪共六十余杆的全部家底。脱离太平天国而去,成了浪迹天涯的散兵游勇。直让黄益云喟叹:“世事难料,人微言轻,随波飘零,无计可施。”虽然案前《九阳神功》上说:“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让身处危境的黄指挥心神稍安,但对于前朝迷茫的他来说,太平军疲于奔命、内讧相残的怂样,让他彻底绝望。唯有遵从鲍超:“好汉不吃眼前亏,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劝慰,隐姓埋名于江北六合冶山镇暂避一时。卸甲归田以避祸,隐身杏林济苍生。
二转眼就到了民国。黄益云已经去世。子承父业,在冶山镇“诚和堂”中医诊所坐台的,已经换成了黄大师的父亲黄诚和。黄先生,除了掌有祖传的治疗刀剑创伤的秘方外,又拜师学就了中医药的各种传统医术,尤其多学了一门为不孕不育的妇女诊治的旁门绝技,成了当年冶山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当。“诚和堂”中医诊所的招牌,挂在冶山镇街头,与知名南货商行“永大兴”门对门,十分耀眼。每天只要开诊,候诊室那两三排长椅,必是坐满患者。候诊室隔壁便是药房。药房内有几列从顶到底的黑红木立柜,布满了大大小小数百个抽屉,每个抽屉面上都贴着写有中药材名的标签,什么当归、黄芪、太子参、桔梗、甘草、陈皮……五花八门,多得数不清。还有,每个抽屉上都有一个半圆凸形黄铜盖壳钉在板面上,便于司药人员手拉抽屉。整个药房,弥漫着一股沁人的药香,十分好闻。也许是常年中药芳香浸入身体保健之缘故,黄先生店里的伙计个个红光满面、镜照可鉴。黄先生坐堂问诊数十年,医术日臻精湛,方圆数十里百姓乡邻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中等身材,面色红润,态度和蔼可亲,对待病人十分亲和。冶山镇依傍百年铁矿,也算是商贸集镇,来诊所就诊的患者,既有居民,更有方圆数十里的乡村农民,或者是矿上的民工。一般来讲,上午以进镇赶市的农民兄弟为多,兼卖柴卖菜,当然急诊例外;而下午则是镇上居民为主,反正不是急病,犯不着与农民兄弟去争先后。黄先生坐堂时五件东西,缺一不可:桌上一块脉垫,一台血压计,还有一支测温表和一叠处方笺,脖子上挂着听诊筒。中医的看病流程大致是这样:给患者号脉、看舌苔、量体温,然后是问你哪儿不舒服?几天了?饭量怎样?黄先生当然也是这样“望闻问切”,然后为患者一一开方、叮嘱。
一日,诊所里黑压压来了几十号人,年近半百的黄先生单腿屈地,侧着身,拿着听筒给一名躺在竹担架上的妇女患者诊脉,完了又在肚皮、背部上,迅速移动着听筒圆板,仿佛是在捕捉“孕情”。全然不顾随患病妇女前来的两派人的吵闹。听他们怒怼,不难知道其中的分歧。无非就是两亲家的双方人等,为了传宗接代的事情起了纷争。男方一家人,为了这个病歪歪的媳妇总不怀孕,到了忍无可忍,非休不可的地步。而女方一家,却寄希望于黄先生妙手回春,绝不同意,一封绝情的休书了事。他们吵得不停。最后还是黄先生站起身,一锤定音:“可治!此女虽久病孱弱,但只要按我的祖传方剂细细调养,定有转机。”
听黄先生言之凿凿,由亲家嬗变为冤家的两派人等才偃旗息鼓,打道回府了。但全镇的老百姓却口口相传,家喻户晓,甚至群体性地严密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