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巴拉老兵和“铁树”的20年
文/胡晓宇图/郭超英
“云彩飘不过你哦,甘巴拉;鸟儿飞不过你哦,甘巴拉……”暮春清晨,当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甘巴拉仍被浓云严实包裹,米的极地之巅已回荡起藏族歌手郭瓦·家毛吉演唱的歌曲《甘巴拉》动听的旋律。
清脆辽远的歌声中,二级军士长、雷达技师王胜全奋力攀上84级天梯般的台阶,登上雷达方舱维护兵器。凝视“铁树”般伫立山巅的雷达天线拨开云雾傲然旋转,因高原反应黑紫皴裂的唇上绽放出一朵会心的笑容……
“铁树”,是一名军旅作家对高山之巅一部部雷达天线的形象比喻。王胜全觉得恰当极了。在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一半、紫外线放射量为平原4倍的甘巴拉之巅,顽强的苔藓也仅在短暂的夏季迸发生机,而“铁树”般的雷达天线,却一旋转就是半个世纪,引导警戒着军民航飞行,掌握上报空情47万余批,让国际公认最危险的川藏航线成为安全的“空中走廊”。
有人说,傲然旋转在生命禁区的“铁树”,浸染了一代代甘巴拉人的赤胆忠诚和青春年华。王胜全很欣慰,自己执著付出了生命中最美好的20年。
写血书上甘巴拉操纵“铁树”
年12月,19岁的王胜全从四川夹江应征入伍,走进空军某雷达训练团,接受雷达操纵员集中培训。
一进雷训团,他便听老兵说,雷达就是在高山上旋转的“铁树”一样的装备,能探测到数百公里外的空中目标。雷达操纵员,就是操纵“铁树”的人。“这岗位厉害!”这个年轻人兴奋得摩拳擦掌。
王胜全在军旅没有“适应期”,很快在同批兵中第一个当上副班长。因为,他父亲是一名当了十多年民兵连长的老党员,王胜全不满16岁就被送到民兵连锻炼。“学好操纵‘铁树’的本事!”他心中,这最重。
学习的日子,快得一晃就是半年。一天,他和战友集体收看《新闻联播》时,看到了空军甘巴拉雷达站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新闻。茫茫雪峰、云中“铁树”、脸庞黝黑的甘巴拉官兵映入眼帘,顷刻间磁铁般吸引了自小心中便充满革命英雄主义情结的王胜全。
“米!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魔怔了一般的他查资料得知,海拔米以上地区属生命禁区。“甘巴拉甘巴拉,伸手把云抓,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步三喘气,四季穿棉袄”,是这里恶劣环境的写照。但王胜全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在这么高的地方,‘铁树’是不是能探测得更远?”
队干部说,要想去“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必须“表现好、专业好、素质好”。主意已定的王胜全,更加努力地接受磨砺,更加刻苦地提高业务,毕业前被评为“优秀学员”。
雷达学兵全西南分配。可是,王胜全上来了牛脾气,毫不犹豫地割破手指,以鲜血当墨,表达坚定决心:“上甘巴拉保家卫国、献身国防。”
“上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操纵‘铁树’!”胸戴光荣花踏上进藏的遥远征途时,这个因素质优异被批准志愿的20岁热血青年,心中奔涌着“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
风尘仆仆抵达甘巴拉雷达站休整点那天,恰逢雷达站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满一个月:年7月28日。
甘巴拉给他了个“下马威”
第一次上阵地是一个月后。团里组织骨干上山维护兵器,王胜全和几名新战友一同奔向渴盼已久的“铁树”。
甘巴拉,似乎要考验新来者的忠诚,当头来了个“下马威”——
上山的路坑洼不平。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涧。站在卡车上,王胜全紧紧抓住车厢板,生怕被颠下去。一上阵地,高原反应兜头罩来,头疼胸闷,恶心呕吐。头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王胜全想了无数次在米海拔高度操纵“铁树”的情景。但当操纵柄就在手中时,脑袋却晕晕乎乎。维护“铁树”时,闻到汽油味儿,“哇”地把咬牙吞进肚的早饭吐了个干净……
阵地的艰苦超出想象,他开始担心能不能坚持。然而,他发现,身边战友竟没有一人叫苦退却。一天,团里来电话让班长龚齐彬下山,探望来队探亲的新婚妻子。正值战机训飞,坐在操纵台上监控空情的龚班长死活不离开阵地,直到3天后换岗的老操纵员上来,才放心下山。
“其他战友能坚持下来,我为啥不能?”倔强的王胜全咬紧牙关发誓,开始默默熟悉操纵业务、直面极限条件考验。
日子,在对“铁树”日渐熟稔的操纵中悄然流逝。甘巴拉又开始考验他的坚韧,又一个“下马威”降临——寂寞。
王胜全把兰花搬上阵地,可没养几个月就“牺牲”了。他又试着种树,长到一指粗又“壮烈”了。大雪封山的季节,阵地如与世隔绝的“孤岛”。不值班时,他除了看书,便围着阵地从不同角度观察“铁树”的姿态,慢慢品咂一代代甘巴拉人“山高标准更高,缺氧不缺斗志”的坚守……
年甘巴拉依然寒风刺骨的夏季,王胜全考到了空军雷达学院深造。毕业时,连续两年荣获“优秀学员”和“优秀共产党员”的他,有机会分到家乡附近,但这个年轻人毅然选择再回甘巴拉。
这一次,昔日的雷达操纵员,已经成为维护修理“铁树”的雷达技师。但铁青着脸的甘巴拉,并未因他职责改变放弃“下马威”——
上阵地值班没几天,“铁树”就发了“脾气”:工作时无法俯仰。王胜全对着图纸想得头昏脑涨无从下手。雷达技师出身的站长胡大庆啥也没说,边排除故障,边手把手教他程序技巧。当“铁树”恢复正常时,拍拍他的肩膀:“记住!雷达兵‘人在阵地在,人在天线转’。”
霎时,王胜全觉得肩上沉甸甸的。他早就听说,胡站长军校毕业第一次上阵地值班,一口气呆了8个月,吃透了山上所有雷达。下山时,已经没有故障难得住他……
王胜全向自己宣战。极地高寒缺氧,人有高原反应,兵器也常不舒服。没过几天,“铁树”又发生故障。王胜全边启动辅助雷达保障空情,边按胡站长教的思路一步步排查,拼了3天3夜,硬是让“铁树”满血复活……
为了暴风雪中的“铁树”
在正常行走相当于内地负重40公斤的生命极地,确保“铁树”巍然屹立雪山之巅,时时面临着透支生命的极限挑战。
年隆冬,王胜全在阵地值班时,雷达转动轴承卡死,“铁树”无法工作,只能靠辅助雷达保障空情。为尽快排除故障,他和战友们连夜拆卸天线防风罩,将天线全部分解抬出,再用滑轮把天线转盘大齿轮吊起来修理。
这些重体力活,在平原干着都费劲,更何况生命禁区呢?他们加班加点,一干就是十几天。最后两天,体力透支的王胜全发起高烧。
“赶紧下山治疗!”总值班员命令他。在山上,小感冒都能要命。可“铁树”没转,雷达技师怎能离开?他硬是靠药顶着,每天上阵地指挥大家接线架设,直到天线转起来才下山。那十几天,体重78公斤的王胜全瘦了10多公斤……
“上过多少次阵地?排除了多少故障?保障了多少架次飞行?”王胜全从来没统计过,只妥帖地记得:“没出过差错,情报合格率%。”
两年后的元月,甘巴拉最冷、最缺氧的季节。在阵地值班的王胜全患了重感冒,胸闷手麻,睡不着觉,正躺在床上休息。得知雷达故障,浑身无力的他硬撑着上阵地爬上天线,上上下下反复排查,发现是一个电缆头脱落造成。
“抓紧焊接!”天冷风大,焊锡丝都熔化不了。他让几名战友脱下皮大衣挡住风,把他围在中间,他冒着严寒操作。焊接完成时,他冻僵的腿不听使唤,一下瘫倒在雪地里站不起来,是战友们把他背下阵地的。
攻克新型“铁树”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军首部远程异地控制雷达,年7月在甘巴拉阵地试装。
到甘巴拉十几年,王胜全保障过6种雷达,经历了“铁树”从电子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的变革,是官兵眼中手到病除的雷达“神医”。
然而,改装一个月后,新型雷达出现故障。他一见显示屏上的一串英文就蒙了,只得找来“80后”技师李金山。只见他快速输入命令,更换一个配件,“铁树”立即正常工作。
新型“铁树”要求技师具备精确测量数据、分析数字电路图、编写程序语言的十八般武艺,高学历干部和士官凭着计算机、英语等知识优势,远远冲在前面。
眼看一个个“徒弟”超过师傅,文化程度不高的王胜全心急如焚。狠下心从头学起。
新装备技术资料有整整一皮箱,技术操作手册厚达多页。为尽快掌握新型“铁树”,王胜全拿出刚从军校毕业时那股犟劲儿,加班加点看资料、记数据,对照图纸逐一熟悉“铁树”的“枝叶”构造,值班时边调试边发现难点。
平时,虚心向“徒弟”请教,每次排故都仔细观察记录。场外试验中,根据自己的维修经验,积极提出改进建议,和大家一起编写操纵规程……渐渐地,新型“铁树”在他手里又温顺起来。
新型“铁树”试装论证5年。时间穿梭到了年8月1日,甘巴拉雷达站正式开启远程异地控制的崭新作战保障模式,实现少人值守。
王胜全笑得最开心,和这“铁哥们”并肩执行着新型战机高原试飞、全军首次高海拔高寒地区陆空联合演习等一项项重大任务。他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三等奖,荣立了二等功,目光投向更远处:“还有新‘铁树’吗?来吧!一起战斗!”
两次流泪
年8月9日,王胜全清清楚楚记得这个日子。
那天,因阵地上的新型“铁树”已能担负战备值班任务,老“铁树”需要移装。
拆装时,雷达与工作方舱的连接处因长年风雪浸袭侵蚀了,王胜全“吭哧吭哧”拆了半天也拆不下来。团里的汽车修理工、三级军士长孟德江,正好随车队上阵地运送装备。见状,过来帮忙。
孟老兵比王胜全兵龄还早一年,两名老兵一起用铁锤一点一点往外敲。忙得饭也没顾上吃。
哪曾想,只隔了一天,孟老兵又随车队往阵地运送装备。在道弯的盘山公路上,驾驶员为躲避牦牛,车翻到了数十米深的山涧里,同车的孟老兵当场牺牲。
得知这个消息时,王胜全站在山头上,俯瞰孟老兵牺牲的山涧,泪水汹涌。
后来的日子,他常梦见孟老兵。梦见两人有说有笑一起拆“铁树”,梦见孟老兵坐车驶离阵地,在狭窄的盘山公路上渐行渐远……
“你还上去值班吗?”同学得知后打电话关切询问。妻子知道后心疼地叮嘱:“太危险!你是老兵了,能少上就少上吧!”
他不禁想起有一年他上阵地值班,在四川老家的妻子持续高烧。当时阵地不通电话,她难受得实在受不了,就打电话给时任站长胡大庆,想让丈夫回家几天。王胜全得知后大发雷霆:“你以为军人是老百姓?你以为在甘巴拉值班是那么随便的事?”
妻子委屈地哭了,但从此再没发生过类似的事。米,是他们共同坚守的精神刻度。这次,如果不是担心到极点,贤惠的妻子怎么可能这么直率地表达?
更何况,戍边十余年来,高原缓慢而持久地损耗着身体:心肌缺血、脱发等高原病魔鬼般缠身。上阵地时,身体调整时间越来越久,还反复做一个梦:自己躺在手术室,医生正拿着刀剪给他换心脏……
孟老兵牺牲半年后,团机关派人来征求王胜全的意见,说考虑到他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团领导想把他调整到海拔相对较低的雷达站工作。谁也没料到,始终“铁树”般坚强的王老兵听后泪流满面,像孩子被逼离开自己的家。
“让我留下吧!能让我呆在这里,就是对我最大的照顾!”他含着热泪一遍遍请求。
“铁树”已经长在心里
就在组织上想把他调整到低海拔雷达站那段日子,王胜全又上阵地战备值班。
“接迎新装备上山、旧装备下山,并立即完成新装备架设。”一天,天还没亮透,阵地接到命令。
前夜,一场暴风雪席卷阵地。公路上积雪厚达20厘米,转弯处雪厚过膝,车辆寸步难移。阵地临时党支部碰头决定:阵地总值班、排长王阳阳,带领党员从山顶往山下挖雪清道。王胜全年龄大、腰椎又不好,留守阵地。
王胜全不放心,小跑着跟上队伍,和大家一起用木板推、铁锹铲,开始了蚂蚁啃骨头般的艰难掘进。
风雪尖刀一样刺透了身体,缺氧的肺叶憋闷得刺疼,官兵的内衣和鞋不一会儿就被汗水浸湿,风一吹,浸骨寒。
从早上8点到下午3点,他们顶着风雪连续干了7个小时,将道路一米一米向山下推进。送装车队顺着他们清出的路徐徐开上阵地时,王胜全和战友早已累得精疲力竭,硬撑着架设“铁树”。
在水泥地上打桩时,大家知道王老兵腰椎不好,都抢着抡锤,可他怕新同志砸手,咬紧牙关抡起10来斤重的铁锤,将钢钎一寸一寸砸进坚冰覆盖的雪山……
奋战到下午6点,崭新的“铁树”矗立起来。但王胜全嘴唇乌黑,两腿发软,扶着腰直不起身。
就在跟他架设“铁树”的队伍里,有个叫龙兵的战士,是坚守甘巴拉13年的老兵龙扶国的儿子。当年母亲带他来队探亲时,王胜全还抱过他,如今继承父业成了甘巴拉人。
龙兵刚来时高原反应强烈,想打退堂鼓。王胜全带他看他父亲被空军领导接见的照片,给他讲甘巴拉的变化,讲自己和“铁树”的故事,龙兵安下心来,还当了班长。
年春节前,年届不惑的王胜全晋升为二级军士长。年夏天,参加空军“践行强军梦·岗位建功业”事迹报告组巡回报告。“你打算当一辈子兵吗?”总有人问。的确,雷达站走出26名团以上领导干部,他带的许多兵提了干、当了他的领导,他还是普通一兵。但他初心不改:“如果可能,我要当一辈子甘巴拉的兵!”
和新一代甘巴拉人站在同一个队列里,年龄已有20多年的跨度,但王胜全感觉自己和山巅的“铁树”一样永远葱郁。
20年,云端的雪山,雪山上的“铁树”,已经牢牢长在他心里,有了生命和温度。
长按右侧图片识别白癜风症状北京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