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蒙治疗专科医院 >> 黑蒙预防 >> 长文推荐蜕变的国术隐藏在谎言与迷雾

长文推荐蜕变的国术隐藏在谎言与迷雾

 

四。武术气法是什么?

古代将养气,练气,用气为基本形式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称之为“气法”,进一步将各种气法总称为“气功”。例如宋代道士张君房编辑的《云笈七签》中就以《诸家气法》为目,收录了不同传绪的气法数十种。武术气法是拳家在长期体验呼吸与攻防动作配合,呼吸与蓄发劲力配合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以气助势,以气助力的呼吸方法。

武术中的固有气法,是完成攻防动作的用气法,是指导武术动作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技法,而不像医疗保健气功中的气法那样被固定为锻炼形式。武术气法强调利用“气”更有效的发挥人的攻防能力,是为搏击制胜服务,而不注重医疗保健。那究竟什么是武术的气法呢?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把那些花头花脑的阴阳五行理论去掉,实质不过是两个。

一,基于精神上的存想法。

二,基于物质上的呼吸法。

我们先说呼吸法,简单来说也就是三点:(1)呼气吸气(2)闭气(3)出气呼气吸气,看似简单,其实却是一切运动的根本。就好像一个火炉能否燃烧旺盛,除了和它的通风(相当于氧的运输系统)有很大关系外,同时也与炉子本身的构造(肌纤维的组成及氧化酶活性等),燃料的多少也有重要的关系。《少林拳术秘诀·气功阐微》言道:“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为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

传统的桩功,实际上都是与呼吸法紧密联系的,撇除了呼气吸气,那么站桩完全就是站死桩。最典型的,就是南宋《八段锦》里面的射雕式,其练法为下肢保持马步桩,两手交替向左右挽拉如开弓。双手做开弓动作,这就是一个打开胸廓吸气的过程。

要知人体吸入空气的原理,乃是扩大胸腔内的空间,产生气压差异,使空气进入肺脏。其动作可分两种:一是“胸式呼吸”,就是以肋间的肌肉舒展和收缩,令肋骨和胸骨移动,左右扩张胸腔。二是“腹式呼吸”,就是将胸腔底下膈肌收缩,横隔膜向下沉,令胸腔上下增加空间。

事实上,明代后的练武者可说一律都是采用腹式呼吸,原因有四方面:

一是胸式呼吸比较短浅,只有肺脏上半部的肺泡在作用,中下肺叶的大部分则未用到;相反腹式呼吸则充分利用到肺脏下部,吸氧量远较胸式为多,对于要求高能量的武道格斗自然更适合,而且长期来说可锻炼肺活量,增进人体耐力。

二是胸式呼吸在吸气时,肋骨都向外浮起,绝对不堪敌人击打;相反腹式呼吸时胸肋无动作,可保持收缩坚实,比较能够抵守撞击。

三是胸式呼吸因为胸肋的活动,容易连带令两肩紧张缩起,违反了武术上“沉肩”的原则。肩部是手臂与躯体的连接处,如果肩头不充分下沉或拉长,从腿、腰、背、胸诸肌肉所产生的力量,则不能顺利传达到手臂拳头,而在肩处断掉了。只靠手臂而不靠全身,也就不成“发劲”,此乃武术的大忌。

四是腹式呼吸时,腹部动作令内里的脏器产生活动和按摩作用,长期习惯腹式呼吸可增进身体机能和新陈代谢,每吸一口气都是在锻炼。

腹式呼吸也分作两种:“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前者吸气时肚腹向外凸出,后者则相反向内凹下,腹内的脏器向下压。武者多采用逆呼吸,因这种呼吸法最为充实,用力吐气时最能配合招式发劲。肚子向外凸出时比较松弛,不利发力,也易成对手击打的弱点。下腹丹田处,正是整个人体重心所在。丹田充实,一切招式动作都更沉稳有力。古人没有解剖知识,故主观感觉下腹充实时,好像是把空气吸进了那儿,就是所谓“气沉丹田”。但古代武者非常专注于丹田的运用之道,“意守丹田”,亦非无科学根据。说到这里,相信很多朋友也看出来了,我个人并不赞同大多数所谓的气功,更不赞同那些牵强附和阴阳五行八卦传承而搞出来的稀奇古怪的气功。事实上,我更觉得“气沉丹田”之类的与其说是行气法,还不如说是存想法。在唐代《天隐子》已有记载,其中记为“存想自身,从首至足,又自足至丹田,上脊,入於泥丸,想其气如云,直贯泥丸……”丹田这一词,本身就是道家假想金丹而搞出来的,由是可见,古代气功很多都是基于存想、观想,是基于简单经验的集合。这套体系的确很有指导意义,但它说到底也就是一整套的心理暗示和精神存想,你真要去找丹田气海那绝对是找不到的。话题拉回来,既然是呼吸法,那么肯定对心肺功能有提升,事实上科学统计也验证了这一点。譬如长拳练习后,有统计证明呼吸频率升至31~34次/分钟,肺通气量达到20~29升,氧债的百分率相对较高,氧债完全消除约需6~9分钟,才能恢复到相对安静时的水平。武术运动员的肺活量进行过测定,平均为4200毫升,男子要比普通人多489.17毫升,女子要比普通人多496.16毫升。所以多站桩,配合呼吸法来站桩,的确是强健身心。从客观角度说,就是借站桩呼吸法来大量吸纳氧气和负离子,随着血液中氧含量的提升,人的思维头脑愈发清晰活跃,也就是所谓的提升“精气神”。按照戳脚门的说法,腹式呼吸换气效果好,摄氧量大,可使内脏器官处于相对放松状态,有利于心血管及呼吸循环系统的协调,使血液的携氧量提高,也使肌红蛋白结合氧的能力提高。要知道科学测定,肌肉纤维在缺氧与有氧的不同条件下,收缩发力的能力要相差近20倍。

先练站桩,后练套路技巧,虽然是传统的经验总结,却有很多符合科学的地方。《少林拳术秘诀·气功阐微》言道:“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呼气吸气后,那么自然轮到了闭气。

说到闭气,就不能不提到硬气功,这套提升身体抗击打能力的功法,其实质就在于排打和闭气。排打是练武者必须经历的功法训练,其目的是使身体具有一定程度的承受打击能力,乃至开砖碎石。例如峨眉僧门就有“对接”的打法。即估量对手承受打击能力不如自己,便采用与对手手脚交叉的方法,硬接对方拳脚,不予躲闪格挡,以击换击。但排打的实际效果并不是无限的,其实质不过是“铁柜子装碗”。意思是人的肢体外形经过排打,的确能达到相当的坚硬程度,这就犹如铁柜子,但五脏六腑,却没法练得同样坚硬,这就犹如脆弱的瓷器。在打击力不大的情况下,铁柜子毫无疑问能承受,瓷器也不会破碎,但打击力一大,铁柜子就会猛烈要换,里面的瓷器也就破碎了。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人的骨骼经过长时间的排打,会不断致密增生而愈发坚硬,这样骨组织重新排列,成骨作用增强,提高了对外界刺激的适应力。同样,人的肌肉也因长久排打,皮下组织不断增生,弹性明显增大,肌肉紧张能力增强,提高了人体的抗击打能力。理解了排打,那么闭气也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它是通过增加体内气压来提高抗击打的弹性。就像你不闭气,那小腹肌肉就必然不紧绷,抗击打能力不强。而闭气后,便明显感觉到小腹肌肉坚实有弹性。所以闭气,确实能有效提升人体的抗击打能力,同时它还能刺激脑呼吸中枢。想必大家都知道,溺水的人往往劲特别大,概源于生命受威胁后,原本额定的肌体输出限制开关被关闭,而闭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倘若说呼气吸气是往发动机内输送氧气,那么闭气就是提高气缸压强,最后的出气就是做功推进。最典型的,就是八极拳的“哼哈”二音,为何练八极要发“哼哈”音呢?概因为发声和喊声能提高肌肉收缩力和爆发力,能够增加人体能量动员量和能量动员速度。

据《国外体育科学》1982年第一期《喊声对肌肉收缩速度和爆发力的影响》中统计,爆发力由于“喊声”可以增加14.6%,而且不同的声音对不同的劲力也起着重要作用。如“嘿”声有助于点劲,点劲有神出鬼没之变;“呀”声有助于格劲,格劲有顶天立地之态;“咿”声有助于踩劲,踩劲有以柔克刚之巧;“哼”声有助于合劲,合劲有惊心动魄之状;“陡”声有助于拿劲,拿劲有显赫震敌之威;“啾”声有助于摔劲,摔劲有横扫昆仑之力;“呣”声有助于整劲;“呐”声有助于崩劲;“哈”声有助于斩推之劲;“咳”声有助于崩劲;“喝”声有助于冲动;“哎”声有助于运劲。

所以,看李小龙打斗时的发声,人家可不仅仅是耍帅扮酷哦!也正是因为呼吸法的切实效果,让不少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员都开始研究学习华夏气功了。

说完呼吸法,再让我们回到精神的存想法方面。为何我前面说武术气功其实就是呼吸法+精神暗示呢?概因中国传统武术,不仅在丹道上有大量的存想,更在于明清的拳术家,他们同民间宗教的关系实在太过于紧密了。按照民国虎头少保孙禄堂的说法——“拳术之荤荤大者,约分三派,一少林,二武当,三峨眉。其余门类繁多,大半不出此范围。”少林,武当,峨眉,它们三者同宗教也有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宗教宗教,最擅长的是什么?当然是忽悠,或者说是一种心理催眠,精神暗示。譬如清末的义和拳,朱红灯,它们这些民间宗教同拳术家们结合之紧密,让外人很难想象,更别提那一堆堆的“神打”功夫了。

所以,我个人从某个侧面推断,气功源于宗教,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传承,更在于宗教的各种精神存想,观想法门。武术既然要糅合气法,则同宗教紧密联系也就可想而知了,所谓的“神打”说是一种精神催眠自然符合道理。何况丹田充实法,本身也是催眠术的一种锻炼技法。更有力的证明则源于孙禄堂在谈内外家时的说辞:“山西宋世荣前辈言——‘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义。’”“《中庸》论及“中和”之功用,须知古人所言,皆有体用。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至捷如飞鸟,力举千钧,不过匹夫之勇,总不离外家。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则以礼,见义必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谓内家。”

在文中孙禄堂将儒门“善养浩然正气”推崇为“道破内家之奥义”,其实已然揭露了气功的基底。什么是孟子所言的“浩然正气”?其实说穿了也就不过两个字——“心态”!国术家练气练的既是呼吸发力,同样也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心态,而心态也就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自我克制,自我催眠的精神意识。武谚“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前半句说的是物质对精神的推进效用,后半句说的就是精神对物质的引导作用。

这么看来,不少古人拜关公为春秋刀法的祖师,拜岳王爷为心意六合的祖师,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概因这些个英雄豪杰能帮助拳术师养念,顺气,观想借相。当你练春秋大刀时,观想祖师武圣的精神风采,那么自然气顺力合,心念通达了。再譬如,《少林拳术秘诀》亦云:禅定之人,久之能听及毫末。达摩禅师面壁九年,“听阶下之蚁语,响若牛鸣”当然中国武术练眼,练耳的方法很多,如练眼有夜视香火功,观日功,看彩条功,点棉球功等,耳功有闻钱鸣功,听彩条功,营治城郭功等。练眼功主要是达到与人搏击时,对方来拳来械,仍能直视对手而不眨眼的目的。练耳功则是为了提高听觉能力。但所谓不断盯着目标就能使目标变大,不断地听着一个物体发出的声响就能使这个声响洪亮,这完全是模拟巫术的想法。要么就是撰写人是大魔术师,能做到空想具现化,要么就是他玩存想法把现实都玩进去了,再后一个,那明显就是吹牛扯淡了。玩存想当然也有玩成N……的,譬如松田隆智《中国武术史略》载:近代河南形意拳名师马三元,性格暴烈刚勇,与远近拳师比武,被他打死者不下数十人。后来他得了精神病,产生错觉,一见大树便当成人来打。心智失衡,自己也受害。

然后,我要对某些虚头花脑的阴阳五行理论表示唾弃,就拿形意拳来说吧。众所周知,传统中医学上以五脏配五行,而形意也有说法是五拳配五行,于是就有了这么一帮空想理论家,搞出了五拳亦与五脏相对。仔细想来,实在是牵强附和,显然是巫术思维与经验科学的直觉简单类推。甚至有笑话说,肝胆属木,形意崩拳也属木,所以有拳术家说乙肝肝硬化不用治疗,去练崩拳就能治。其实,所谓崩拳练肝,炮拳练心等,完全是凭空臆测,或者说是基于存想,跟生理科学根本不搭嘎。

毕竟武术内功源于导引术,而导引气功等,源起与巫术关系密切,甚至本身就包含着极大的巫术内容。武术与气功的结合,并形成为武术内功,是中国武术史上带里程碑性质的事件,但其中沙石俱下也是无可奈何的现实。尽管气功中有很多是错误的,空想的,但同样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保存研究的——譬如脉络学说。显然,脉络在解剖学上是不存在的,是无法验证的。于是,现代控制论,系统论的人体研究,使人用黑箱理论来解释经络学说。即把人体比作装底片的黑箱,没有打开时,底片上或许有你拍摄的东西,然而一旦打开,底片曝光,就一切都不存在了。所以说人体一旦被破坏,就像黑箱子被打开,经络只在活人身上,或完整的生命体上才存在。咳咳,这个说辞让不少学物理的人感到很亲切吧,其实完全就是薛定谔的喵改头换面吗!或者说我华夏从古代就钻研出了量子物理学在人体上的实践作用O(∩_∩)O哈哈~当然,以上是玩笑话。事实上,自本朝立国后,有着太祖引领指导,对传统文化脉络学的研究一直没放下。中科院学部委员祝总骧,在1976年便以某种实验证实了经络的存在。“用一个小橡皮锤沿古典经脉线垂直叩击,叩击力量要均匀。把听诊器放在叩击点附近的皮肤上聆听,每当小锤叩击在空洞地方的那种嗡嗡的声音,我们把它叫做经络的高振动声,把这个点叫做高声点。用蓝笔标记,把所有的高声点连成一线,这条线就是经脉线,这是我们利用经络线具有低阴抗,高振动声的特点所测出来的经脉线,我们把它叫做实验经络线”。再后来,祝总骧又借用现代化设备,陆续采用“高振动声音线”,“声频谱分析”,“低电阻线”三种方法,证实了最初的结论。依据这些科学研究,我们能坑定的是,脉络的确存在,它是一系列人体的低电阻区域,可能同生理磁场有关系。但是,脉络穴道这些玩意在,在武术上的作用真心微乎其微。尽管太极拳将点穴,击膜,拿脉,抓筋列为

四功。《太极拳谱》里也说:“膜若节之,血不周流。脉若拿之,气难行走。筋若抓之,身无主地。穴若闭之,神昏气暗。”

形意八卦名家张占魁先生的学生,号为“格斗专家”的赵道新,就在遗作《点穴-拳手之梦》中指出,穴位攻击完全是可望而不可求的存在,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实战中施展出点穴的武术家。其实也可以理解,就像《孙子兵法》中的庙算,其实也是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实战永远是无法做到的。五。用科学验证的真理,谎言与错误首先,请让我们看一些武术专业生与普通大学生某些指标对比(出自90版运动生理学,可惜手头没更新版本的)对象

对象 性别 人数 反应时间(毫秒) 位觉感受器旋转性评分(前庭器官)

武术 男   11 186.55    4.55

普通 男   18 206.69    2.45

武术 女   13 162.69    3.83

普通 女   13 210.15    3.31

对象 性别 背肌力(秒) 腹肌力(次) 腿力(厘米) 体前屈体(厘米)

        山羊挺身    仰卧起坐    纵跳

武术 男   153.18 55.00   61.80   -25.05

普通 男   134.31 18.77   47.46   -11.31

武术 女   170.66 50.83   43.25   -31.29

普通 女   93.46   4.62    31.36   -6.31

类型       脉搏频率(每分钟) 血压(毫米水银柱)

普通人      70-80       110~125/70~80

北京体院学生 58            109/71

体操市代表队 60            109/67

武术运动员   56            106/68

由以上可知,武术训练的确对人的身体素质有相当大的提升,但这绝不代表武术理论和实践中就没有错误和谎言。下面,我会用现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一一揭示如今武学为何不能打,只能嘴炮的缘由。

·肌肉

说到格斗,那就必须得提力量,说到力量就必须得提肌肉。通常,无训练者肌肉重量约占体重的35~40%,而出色的举重体操运动员这种比率可达50%以上,正所谓“力大则强”。可是肌肉并非单纯的一种概念,事实上肌肉可划分为红肌和白肌两种类型。1673年,劳仑悉尼首次报道红白肌及其运动能力联系。1883年,仑威尔首次用电刺激法证明红肌收缩慢而持久,白肌收缩快而易疲劳,并提出将骨骼肌纤维划分为“红肌”“白肌”两个类型。

1980年,齐芬等人发现在最大肌力40%以下强度时,肌力与肌电呈线性关系,60%以上时肌力与肌电也呈线性关系,唯独在此区间时无线性关系。由此我们可推测,40%以下时反应了慢肌纤维的活动,60%以上时反映了快肌纤维的活动,而区间则是两者皆参与。同时,研究还表明不同心率的训练将有不同程度的参与。美国游泳教练蒙哥马利谈到“每分钟180次心率的训练可提高白肌,140~150次时发展红肌”随着肌电图EMC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我们对特定肌肉的肌电变化已然了如指掌。

在1987年,高强及尹吟青对坚持“虚步”过程中股直肌,股外肌表面肌电图振幅及频率的研究,采用了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定量分析技术。发现虽然股直肌与股外肌的IEMG均出现增加,肌电图功率谱向低频转移,及MPF减少。但股直肌IEMG较骨外肌增加更为明显,而MPF的变化及功率谱向低频转移方面股外肌明显大于股直肌。以上变化说明,股外肌在虚步练习中较股直肌起着更大的作用。所以,相对于古代那种摸索式的,经验式的力量肌肉研究,现代科学已然把肌肉锻炼细分到每一块骨骼肌,在锻炼效果的检查上更是远超任何传统国术。

于是,我们很快便找出了国术为何不能打的缘由——答案很简单,因为传统国术大部分都在锻炼耐力型的慢肌纤维,而非爆发型的快肌纤维。这也导致了传统国术的打击力严重不足,伤害力更是悲哀,难怪被散打和西方格斗技打成了一坨翔。但细细分析来,这其实并不是传统国术的错误,而是一种时移境迁的悲哀。就像我前文所述,古代武术讲究器械为王道、正道,徒手拳术那不过是小道末技,可奈何在热兵器的压迫和满清政府的压制下,原本明

代兴旺一时的器械武术已日趋衰败,繁衍到民国时国术更成为拳术的代名词。可叫人无奈的是,由于国人的尊古传统,很多在器械时代锻炼耐力的把式一直遗传到了徒手时代,甚至还

被奉为不可动摇的“圣经”,先人传承的“道统”。要知道器械和拳脚截然不同,前者耗力其实不多,所以更讲究稳和准,这也就导致了锻炼手法上趋向于红肌,白肌锻炼的相对较少。再加上以太极为代表的养生健身拳术盛行,推崇于有氧练习,而不提倡无氧练习,更导致传统国术训练出来一堆耐性长而劲力短的花架子。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说耐性而不说耐力?因为耐力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能力,按运动时的外在表现,基本可划分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静力耐力,一般耐力等。按照该项工作所涉及的主要器官来划分,又可分为呼吸-循环系统耐力,肌肉耐力,全身耐力等;按照所参加运动的能量供应特点,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此外,还有根据工作时所处环境的划分,譬如高温工作的耐力,低温工作的耐力,低气压环境下工作的耐力。所谓天时不如地利,这绝对不是说说的,譬如一个西藏武术家跑内地和人打平手,但要是转换到高原作战,那他绝对是有胜无败,赢就赢在耐力上。当然,我们这里谈武术,那就必然要专注于参加运动的能量供应特点,也就是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是呼吸,呼吸深度较大时吸进体内的新鲜空气更多,气体交换后进入体内的氧量也就更多。

所以,一个人经过训练,呼吸机能提高而且掌握了运动时呼吸的要领(加深呼吸等),有氧耐力水平就可以提高。同时,血液输送着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所以其数量也是影响有氧耐力的一个因素。如芬兰长跑运动员维仑就是靠输血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取得5千米和1万米两块金牌(现在这种手法也被列为兴奋剂范畴)。单位时间内,血液循环的量愈多,运输氧的任务就完成得愈好。所以心脏功能的好坏是影响到有氧运动的。按照费克氏公式:耗氧量=心输出量(动脉血氧量-经脉血氧量)=心率×每搏输出量(动脉血氧量-经脉血氧量)各种研究证明,心脏的泵血机能往往构成影响最大摄氧能力发展的限制因素。最后肌组织进行有氧代谢的机能影响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由尔夫伯尔吉等所作的实验中发现,有训练运动员腿肌的慢肌纤维与最大摄氧量间的相关十分紧密,此外肌肉丙酮酸氧化能力与最大摄氧量也有十分紧密的关系。

通常认为,最大摄氧气量超过80毫升/公斤/分,才能在耐力项目比赛中达到国际水平。

上面这么一大段淋淋洒洒,其实也就是说明了一点,传统国术的锻炼技法多是提升有氧耐力,是促进慢肌纤维的,而不是促进快肌纤维的。最大的例子就是桩功,这是典型的有氧训练,而各种架势套路也讲究呼吸,符合有氧训练法。所以,真正能让人发力迅猛,发力剧烈的其实是无氧耐力,也就是所谓的闭气练习。无氧耐力是指身体处于缺氧情况下,较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研究证明,无氧耐力水平越高的运动员能够受较高的乳酸水平,因此也就能负欠更多的氧债。如一般人可欠5~6升,而运动员可达10~13升,最高纪录达15升。

肌肉中无氧酵解的供能能力,血液中的缓冲能力及脑细胞耐受“酸”的能力,是决定无氧耐力高低的三个因素。

譬如不同径赛运动员(男)肌纤维组成及酶活性的比较

项目   人数   慢肌纤维    乳酸脱氧酶

短跑   2    24.0%   1287

中跑   7    51.9%   868

长跑   5    69.4%   754

再有短长距离跑及游泳运动员屏息前后肺泡CO2之比较

项目   人数   肺泡气CO2         增加(百分比)

短跑   7    5.90——7.96   35%

长跑   10   6.40——7.30   14%

短泳   2    5.40——7.40   40%

长泳   9    6.26——7.33   17%

由此看出,短跑及短泳运动员脑呼吸中枢对静脉血CO2含量增多的耐受性较高,而CO2增多才会引起呼吸中枢的兴奋。

以上资料数据,证明了越是发力迅猛迅速的运动,越是讲究无氧耐力,以此来降低慢肌纤维数量,提升快肌纤维数量。所谓练筋不练肉,实质是要后人用无氧运动来练习快肌,而不是练习慢肌,可惜被一帮笨蛋歪得成神秘学了。

或许有人不了解什么是快肌纤维,什么是慢肌纤维,那么我便顺带说说:肌纤维按照收缩特性可分为快肌和慢肌纤维。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而且产生的张力也大,而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产生的张力也小。托尔斯坦逊(Thorstensson)实验表明股外肌中各种类型肌纤维百分组成的两组受试者,当快肌纤维大于60%的人在相同速度情况下,肌肉力量要比快肌纤维小于50%的人超过15%。换句话说,有氧训练就是以耐力来换爆发力,以快肌纤维来替代慢肌纤维,所以传统国术的路子和现代徒手格斗的路子是完全背道而驰,一方苦练有氧耐力慢肌纤维,一方苦练无氧耐力快肌纤维。然后上擂台后,基本打不了三分钟,传统国术修习者就被氧债和乳酸堆积给累倒了。偏偏他们的肌肉发力还欠缺爆发,以至于快速制胜都很难做到。

当然,力量大在格斗上也不是通吃,因为力量往往伴随着肌肉增大,而肌肉一增大,就会影响肢体的反应速度。

·肌肉同力量

正如我们所知,肌肉力量增大常伴随肌纤维增粗的现象,根据猪饲和福永(日本人,1968)利用超声波技术研究的成果,可以推定每1平方厘米横断面积能产生6.5公斤的力。力量训练可使肌肉的体积增大,肌横断面加大,主要是由于肌纤维增粗的结果。

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通过训练肌纤维数目也可增加,如岗亚(Gonyea,1986)以六只猫为实验对象,让其从事相当于体重57%的单臂力量训练10周,发现对照臂肌肉重量+11%,且肌纤维数量+9%,或可认为训练能引起肌纤维增值。肌纤维增粗主要是因为其中肌凝蛋白含量增加,这是一种重要的收缩蛋白,而且还具有ATP酶的作用。所以肌凝蛋白含量的增加,不仅使肌纤维增粗,而且使收缩力及收缩速度加大。此外,肌结缔组织增厚,肌毛细血管网增生,以及肌纤维内其他内含物(肌红蛋白,CP,肌糖原等)增加,也是肌肉体积增大的原因。肌肉增大固然力量增大,但同时会影响到反应速度,于是某些科学家就将意图转向如何尽可能避免锻炼带来的肌肉肥大上。

不同训练方式对白鼠胫骨前肌某些内含物数量的影响:

指标          未训练    跳跃训练    游泳训练

肌纤维面积      540    684      581

肌红蛋白       380    668      583

ATP+ADP   40.2   41.2    39.6

CP          45.0   59.0    56.0

肌糖元         225    349      306

我们可以看出,相对跳跃训练,游泳训练对肌肉增大的仰止更明显。难怪不少武侠小说或武术史话都提到借助水力来进行肌体锻炼,显然是有科学根据的。

所以说,以科学为主导的新式锻炼法,在力量和反应速度的平衡上,显然比古典的传统的国术更为先进有效。

·神经调节能力

传统国术常讲内劲发力,气与力合,心意合力,说说是很玄乎,但是其实质解剖来看,也是大把遵循科学的东西。运动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举重运动员的体重并未增加,但举重成绩不断升高。还有人发现受试者经过一天训练之后,肌力就可增大29.2%,表明肌肉力量除和肌肉体积大小有关,还和神经调节机能有密切的关系。

换句话说,所谓的气和意,其实质就是神经调节。那些玄乎的明劲、暗劲、化劲,说开了也就是有效调用骨骼肌,有效借助神经调节来发挥肌肉力量。譬如,詹森和费希尔研究发现训练水平低的肌肉只有60%肌纤维参加活动,而训练良好的肌肉,参加活动的肌纤维可达90%。可见,通过训练可改善神经系统募集活动单位的机能能力,当运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共同参加收缩,势必使力量增大。

研究证明,如用自己最大力量的20~80%从事肌肉活动时,力量的增加是靠神经系统不断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实现的。如果在80%以上的用力时,主要靠神经中枢发放冲动的频率增加实现的。

另外,神经系统改善主动肌,协同肌,对抗肌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可以增大力量。特别是对抗肌的放松能力提高,可以显著的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以上种种表明,传承的国术秘诀,其实是古人经验的总结,在现代科学的研究下,我们已然揭露了迷雾下的真相。

·训练因素

明白了以上,让我们再看看科学对训练法的解析。一般来说,负荷愈大,力量增长的效果愈好。毛纳尔认为,采用5RM的重量(能重复5次的重量)能使肌肉粗大,力量和速度得到发展,但不能提高耐力,适用于举重和投掷运动员;采用30RM的重量可增多肌毛细血管和耐力,但对力量和速度提高不明显,适于中长跑运动员;采用6~10RM重量,使肌肉粗大,力量和速度也得到提高,但耐力不明显,适于百米跑,跳跃运动员;采用10~15RM的重量,肌肉增大不明显,但力量增加,速度和耐力也得到提高,对400~800米运动员适合。

可以认为,大的负重(所举重量为85%以上)因为每次举的重量重,要求神经系统机能极高,故能显著增大力量;但又因举的次数少,能量消耗少,且以无氧代谢给供能为主,故对循环呼吸机能影响不大,且增大肌肉体积也不明显。

大家想起了什么没?对啊,这不就是古人举石磨,举石锁打熬气力嘛!难怪要用重物,概因这样能锻炼爆发力,提升无氧代谢供能的说!

通常来说,运动新手隔天训练一次效果比每天一次要好。训练20周,每天练习,力量增长100%,以后完全不练,30周后全消退;若45周中每周只训练一次,虽然力量只增长70%,但停止70周后力量尚未完全消退。另外,实验还证明,力量增长后若每两周训练一次,力量就能基本保持原来增长后的水平。

所以,保持训练很多时候比密集训练更有效,这也是为何武术家即便年老也有赶几个趟子的缘故。

·反应速度

明白了气力是怎么回事,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反应,所谓八卦掌的“定架子”,“活架子”,“变架子”,其实也就是一套通过定式训练来提高反应速度的方法。

要知道动作速度的快慢取决于:

(1)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快肌纤维越大且快肌纤维越粗,肌收缩速度愈快

(2)肌力,肌力越大,就能更容易地克服阻力

(3)肌纤维兴奋性高时,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兴奋

(4)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在条件反射建立过程中,运动时也随条件反射而逐渐巩固,日益缩短肌纤维前面已经说了,要尽量转换成快肌纤维,并把握好快肌和慢肌的比例。肌力前面也说了,要通过饮食训练等提升效果。

再下面的肌纤维兴奋度,这就是气法的有效范畴了,应该说是一种精神暗示的刺激。最后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我就以下面数据来说明。

反应速度结果实验(以光信号让手指从A电键移动压按B电键)

日期    反应时    运动时    总时间

4.10 0.448 0.432 0.880

4.10 0.336 0.380 0.716

4.10 0.308 0.276 0.584

由此可见,通过长期的练习架势,神经反应能提高缩短近1/3的时间,运动反应能提高近1/2的时间,所以打架势其实就是为了训练动作反应速度,只可惜现在的国术练习者往往舍本求末了。研究发现,短跑百米成绩的提升(10.9~10),其中由于爆发力提高占20.57%,力量加大占12.34%,而肌肉放松能力的改善则占21.57%如果距离延长到200米跑(21.5~20),则爆发力提高占11.33%,力量加大占6.86%,而肌肉放松能力的改善则占48.32%.

所以速度性项目都非常重视肌肉的放松,这也同传统国术里讲究“松筋”相吻合。

六。东方与西方,过去与未来

如程大力先生在《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的序文所述,中国武术与西方武术技术上的本质区别是它们的步法。

概因中国武术是一种静态型武术,静态的特征表现在搏击技上就是强调下盘稳固,脚下要有根,站桩是无例外的入门初步。

中国武术又主张“形不破体,力不出尖”,靠不失重来求取平衡,于是几乎所有的武术门派,步法都是单脚交替移动,无论进攻,退却或起腿,少有双腿同时脱离地面的腾空飞击。相对应的,西方武术则是一种动态型武术,表现在搏击技上是上体前倾,凶猛冲打,强调不断运动调节来保持平衡。如拳击的步法,主要是双脚同时移动,无论进攻退却,都是两只脚要么均处于运动和离开地面状态,要么均处于静止和接触地面状态。

再如《武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内所言:传统武术基于黄色人种,讲究五短身材,显示腰围大腿的正三角阴性体型,人体重心较低,体现恋土归根的农业民族心态。竞技拳击基于白色人种,强调身高体重,突出胸围手臂的倒三角阳性体型,人体重心较高,体现力图超越的工商民族心态。当然,这些过份极端化的说辞本人也并不十分赞同,但作为一种视角,确有其功用。

而《高级运动生理学》一书里也记载了:中国北方人比南方人在骨密度峰值上有优势,而白种人相对黄种人有优势。根据日本研究,不同运动对骨密度同样有差异性作用,其中柔道(男)最高(1.299G/CM2),长跑最低(1.004G/CM2)。所以说,不同的生态类型作用,必然会形成了最初不同的文明,同时肯定也使不同民族的体质与生理状况产生某些差异。农耕固定于土地,干农活时用手的时候远超用脚,而草原渔猎海洋民族在进行游牧狩猎捕渔时,则用腿跋涉的时候要多。中国人腿短,西方人腿长,无疑是有些原因的。再譬如说:西方的进取冒险开发,带有积极特征;而中国的自足稳定内守,带有稳健的特征。从民族心理和生理的角度看,东西方武术技术的基本特点均与之吻合一致。似倒三角一横在肩,重心极高,要靠降低重心来求稳,便显得太费力,当然用脚步的快速移动来调节;正三角一横在臀,重心很低,要靠移动步伐来调节,便显得太笨拙,当然用下桩求稳的方法来加固。同时,由于前直的拳法很容易破坏固定的平衡而失重,所以中国武术拳法中最多横向和回头的动作。勾、绊、挂、扯,一个母手分出若干子手,前直、横向、回头,实际上在技击中维持了一个圆,旋转的-圆有一个最稳定的-圆心。

中国武术从技术角度看也是一个尚圆的武术。但是圆会限制力量和速度的发挥,而西方拳击的步法保证了直线在冲破旧的平衡时重新建立起新的平衡,所以直拳被西洋拳击高度重视并发挥到极致。中国武术的直拳都是旋转发力,而西洋拳击的直拳几乎就是直推发力。所以从技术角度看,西洋武术也是一个尚直的武术。重速度,重力量,西洋武术技术只好尽量从简,而圆弧比直线远了许多,不走直线,实际上已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力量与速度。尚圆,重机会,重技法,中国武术只好尽量完善,导致繁复无比。

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交流密切,两种武术体系也开始了碰撞。重心低的中国武术照准下三路猛打,交替移动双脚,又使他们在进退中任何时候都能发脚。

但面对西洋武术的重心动态移动,大量的母手勾挂,沾粘,擒拿等技术无从发挥,导致其不由自主地陷入和动态西方武术进行力量速度较量的境地。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国术在擂台实战上的败北也就可想而知了。

于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驱使下,建立在西方运动生理学基础上的新型格斗术,散打和截拳道便由此诞生了。

功夫巨星李小龙算不上顶尖的武术高手,但他的确有资格称为武术大师。不仅仅因为他将功夫带向世界,让现在数以十万计的国术教习者收益,更在于他发动了一场功夫革命,其所创立的截拳道,主要步法已一改单脚交替移动为双脚同时移动,完全是动态型武术的节奏风格,但同时又充分发挥了中国武术技巧上的优势。

所以,他通过结合东西方武术,实质上创立了一种新武术,一个生存在两者夹缝间的怪胎——截拳道。

至于散打,打一诞生它便被传统国术界排斥,尽管散打的确包涵了不少国术的技法手法,但它的特点更被形象比喻为拳击+脚踢+抱摔,看去完全没有任何中国武术的美感。可惜,现实世界并非“美就是力量”,而是反过来“力量就是美”!新兴的散打凭实战在擂台上砸得传统国术修行者满头包包,可即便如此它在面临泰拳时依旧胜少负多,以至于要向泰拳学习踢击技巧。

国人由此尴尬了,为何5000年历史的大中华,就愣是没有一个能打的出来?于是乎,各种嘴炮骗子开始纷纷出没于网络,言说“真正的高手在民间,人家根本不屑出来打!”好吧,正所谓不败的基础是不动手,不出现,不表演。反正我可以吓唬你说——“真正的国术只杀人,不表演!”至于为何各国特种部队格斗术都没有国术的影子呢?那就是国术太高深,对方不懂,或者是训练周期太漫长,对方等不起。总而言之,一切都是时辰的错!国术绝对没有错!

说起来,其实我们还算是幸运,能从别国的武术兴衰中照出些本国的真相来,最典型的,那就是日本剑道。战国时代日本就非常注重剑术的实战作用,演练的目的就是要剑士上战场克敌制胜,因而技术动作比较简练实用。自从德川幕府以后,阶级的划分使封建制度更加巩固,幕藩体制也一步一步地完善,战乱便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而剑道也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以异乎寻常的态势迅速发展起来。此前,剑道作为武艺的一种表现形式,任由农民和一般的庶民百姓练习掌握,自从阶级制度确立以来就慢慢地成了武士身份的象征。换句话说,剑道成了专属于武士阶级所有的独占物,是培养武士精神的一种手段,也是武士必须掌握的一种特殊技能。因此,以后学习剑道便不单要求练习剑法,还必须让武士掌握修持内心的种种方法。同时,剑道界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练习剑法与修持内心这两方面必须等量齐观。后来甚至像中国的武术界一样,出现了把功法奥秘单传后人的主张,以保持本流派功法的纯粹性和神秘性(日本剑道界称之为“一子相传”)。除此而外,还有诸多其他讲究,不一而足,这给剑道打上了阶级社会的烙印,并使之蒙上了一层形式化的色彩。更主要的是,它渐渐脱离了实战需要,成为一种专门的防身健身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主张训练为了实战的人发出了批判华而不实的流派风格的呼声。另一方面,由泽庵和宗矩两位剑法大师倡导的理论亦即包括“技法”和“心法”两大部分的理论却极大地丰富了剑道的内容。从那以后,剑道理论包容了大量的儒家思想,宗教信念,伦理道德以及礼仪规范等多种文化内涵及其形式,理论性色彩越来越浓,规范性越来越强。从德川幕府中期的正德年间(1710年)到宝历明和年间(1770年),“直心影流”的长沼四郎左卫门和“一刀流”的中西忠藏等剑法大师意识到,华而不实之风愈演愈烈,“形剑道”这种剑法风格就受到严重影响,逐渐滑坡,如果不及时防止,将出现走向衰亡的严重后果。于是,他们开始考虑使用护具和竹刀来增强演练实战效果的问题,然后做了大量的尝试。结果收到了奇效,一时间着护具持竹刀的练习风靡全国,并且自此以后长盛不衰。

上述事实表明,就连日本这样的武士之国,都无法阻止剑道从杀人技堕向东拉西扯的大杂烩,更何况是自宋以后武人地位日益衰败的中国呢?当然,日本比我们要更执着,所以他们搞出了护具和竹刀,这点同西洋的击剑术倒是英雄所见略同。相较于日本的执着,更可怕的是他们的认真,在武学的科学化研究上,日本确实是远远超过我们那些把国术神秘化经纬化的武棍们。早在《人民日报》1986年12月22日就著文所云,我国太极拳理论研究正面临挑战。文章说:“我国对于太极拳的理论研究却一直发展缓慢。太极拳研究处于零星分散状态。对太极拳的力学分析,健身价值,生理机制等方面,缺乏科学的定性,定量研究,在理论和研究手段上远远落后于日本等国”

像陈照奎先生更是举例说:日本松田隆智等人曾向我国某位拳师提问:“太极拳单鞭一势,后脚里扣多少度为宜?陈发科先生扣45度,陈照奎先生扣60度,应该扣多少度?”再譬如古人称口中唾液为金津玉液,同精液,血液并列为人身之三宝,是中国古代养生学家十分珍视的物质。现代科学化验的资料更表明,人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溶菌酶,粘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多种活性物质,这些物质有的可帮助消化,有的可以杀菌。可是唾液中含有腮腺激素,却是日本科学家绪方知三郎的发现。所谓腮腺激素,是唾液中含有的一种使人保持年轻的激素,这种激素能强化肌肉,血管,结缔组织,骨骼,软骨和牙齿的活力,尤其能强化血管的弹性,活跃结缔组织的生命力,使皮肤的弹性得到保持。

将武学同科学集合,将武学用科学验证,日本就是这么做的。

玩格斗,国术玩不过别人,玩健身,国术亦只能尾随他人脚步,难道国术的明天只能寄托于保存中国传统文化这方面吗?

时代在变化,在进步,不与时俱进的武学,不适应时代变迁的专业化武学,就迟早会被时代抛弃,被遗忘。柔道的推广成功不仅源于它强身健体的功用,更在于它摸准了时代脉搏,意识到冷战时期官方和民间更需要一种制服擒拿的技巧,而非打击杀人的技艺,于是果断放弃了三大技的当身技,将科学总结的现代柔道技艺播撒世界。或许在某些国术老人们看来,柔道这么做是数典忘祖,是自废武功。但现实是,依托柔道的国际化,成功养活了大量日本的从业人员,影响力之广泛,远超国术。说完武学的体育运动化,再回顾武学的格斗竞技方向。现在国际上先进的格斗技术,完全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一门综合类竞技,出色的格斗选手不仅要擅长拳脚,更要擅长各种摔投技,甚至是寝技。

在这里我就不得不提到格雷西柔术,这套技艺可说是完全针对擂台格斗开发的,说难听点就是抱着对方滚被单……饿,口误,应该是滚擂台,然后凭借丰富的倒地打滚经验用关节技制服对手。很显然,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武学从不讲究这种难看至极的功夫,就算是专攻下三路的地趟门也没玩到这种水平。概因无论打仗还是宗族械斗,你滚地上就是被群众践踏成泥的结果。

所以,放弃中国武学博大精深的神话吧!祖宗的技艺那只是过去,现在的我们不要把沉重的格斗制胜包袱丢到国术身上,它已然彻底转化为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了,它的目标应该是学习柔道,跆拳道,努力跻身奥运会,而不是上MMA之类的擂台。

至于现实的格斗技,我觉得大家还是把希望寄托在散打这根缺乏关爱的幼苗身上吧!回顾武学的前世今生,笔者只想感慨——国术,这是一个何等沉重的名字,压得现实喘不过气来。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的地方
北京有那些中医治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qa.com/ways/870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