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蒙药有悠久历史。蒙医学认为人体是由“三根”、“七营”、“三世”构成的统一整体。
“三根”指“赫易”(其性为气,有各种生理功能)“希日”(其性为热,系体温及组织的热能)“巴达干”(其性寒、湿、滋润皮肤、濡养组织器官、滑利关节的粘液物质);
“七营”指水谷精微、血、脂、骨、髓、精等物质;
“三世”指便、尿、汗的相互关系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诊断采用望、闻、问、切四诊,与中医相似。但,更接近于藏医,与藏医一样是用双手切脉。不同的是蒙医切脉时,一手的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在患者小臂的上面,谓切五脏六腑,另一手的三指在下面,谓切神经系统。治疗有消、解、温、补、和、汗、吐、下、静、养等十法。
治病多用蒙成药,与中药也有相似之处,以草药为主。是用多种草药研成药末制成散、丸、汤、膏等剂,且多用生药,以存药性。蒙医用药与中医有所不同,蒙医多用散剂(面子药),其炮制方法与中药饮片不同。狼毒以黑牛乳制,草乌以男童尿浸6日,水银以硫磺制,寒水石以羊奶或牛奶煅制。珍珠以绵羊奶制。广桂、石榴以羊肉汤制。野猪粪密封烧成炭。良姜、藏槟榔以黄油(奶油)制。荜拨以酒制。蒙医认力炮制得法与否将会影响治疗效果。注重调药、配伍禁忌、确定药引子。
蒙医除使用蒙药外,还有诸如火针、火炙、推拿、药浴、放血、熨疗、热罨疗法及脑震术等蒙古传统疗法。
草原牧民生产、生活都离不开马,伤骨科病多见,故正骨术较发达。
有关蒙医药著述有《四部医典》、《蒙药学》、《金兰循经》、《饮膳正要》、《瑞竹堂经验方》等。
明清时期,尤其清代,随着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兴盛,医学分离成藏医学、蒙藏医合而为一的医学和传统的蒙医等三个分支。解放前,本旗寺庙中设立医学教研机构——“曼巴拉桑”,以《四部医典》为基本教材,向教徒传授医学。跟师学徒5~10年甚至20来年出现了学医,学经文的“额木其喇嘛”(喇嘛医)。他们通晓人体生理机能与组织构造,用蒙医理论解释其生克制化,风寒湿热,机体与四季转化道理。准确的运用切脉、望诊、问诊、审尿等法诊断推测疾病的来龙去脉。懂得内、儿科、妇科、骨伤科、花柳科的病症,熟练的掌握刮、割、拔罐、针刺等多种医术。并能采药、制药、调药、配伍禁忌等。
在伪满时期,本旗有比较成熟的喇嘛医十余人,其中医技高者有罕庙桑德力根、图格扎布、色旺、那顺陶格图,巴奇楼子庙萨尤等。
蒙医行医以巡回医疗为主,自备乘骑和药品,将装着各种不同颜色药末的鹿皮或狍子皮小口袋装进忙哈嘎(药口袋),驮于马上巡回于艾里和敖特尔。切脉处方后,用银质长柄的小药勺从小口袋内掏药末,倒在一小片纸上进行调药,有煎服、冲服之分,包成圆形和三角形小包,患者遵医嘱服用。
年以前,没有固定药价和诊费,富者馈赠牛马,贫者薄礼相酬,有的分文不收。还有专职栽花(种痘)医生。他们常年巡回种痘,医价高昂,一般接种一次耍粮数斗,或羊一只,或牛一头。
解放后,蒙医事业得到继承和发展,至年,全旗蒙医有50余名。
新中国建立后,由个体行医逐步分片分地段地组织起联合诊所。
至年,全旗参加联合诊所的蒙医有92名,占蒙医总人数的95%。
是年11月,召开全旗中蒙医代表会议,制定了规章制度和蒙药收费标准。
年,蒙医发展到人。
年始,本旗在普及蒙医蒙药的基础上,搜集民间单方、验方取得较好的成绩。
鍖婚櫌娌荤枟鐧界櫆椋庤垂鐢?鍖椾含鐧界櫆椋庝笓绉戝尰闄?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