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蒙治疗专科医院 >> 黑蒙预防 >> 做园丁还是木匠,育儿的底层逻辑

做园丁还是木匠,育儿的底层逻辑

 

你好,欢迎来到大象思享会。

今天咱们介绍一本育儿的书,这是我们介绍的第一本育儿书,开辟了这个赛道,一定要有很重的分量。这本书的名字叫《园丁与木匠》。爱读书的你一定听过,这本书也是最近几年在育儿领域最重要的成果。

育儿类有很多书,本着谨慎原则,咱们只能选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并且观点非常新颖的书。

先说说这本书的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她早年学习哲学,后进入牛津大学,获得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她结合神经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知识,系统研究了婴幼儿的认知过程。成为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领袖,也是第一个从儿童意识的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湛庐出版了高普尼克的三本书,《园丁与木匠》《孩子如何学习》《孩子如何思考》,都非常的优质。后面我们都会介绍到。

如何养育孩子,是每个有娃人的困惑与迷思。

早期育儿领域的专家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孩子们普遍缺乏共情能力和道德意识,只拥有有限的感觉和知觉。孩子需要“教育”,需要“修理”。但是高普尼克颠覆了这个观点,她说孩子不仅比成年人更善于学习,他们还充满创造力,并且在很小的时候就拥有了一些道德意识。

通过比较孩子与成人,高普尼克得出结论:对所有人类而言,孩子是真理、爱和人生意义的最大来源。

这句话把孩子们的地位抬得非常高。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拆解一下。

前面说到教育的迷思,需要从孩子教育说起。按照传统逻辑,教育者应该像个木匠。为人父母,确实应该好好教养孩子,但传统的教养,通常充斥着比较。我们天生认为下一代要比这一代好,自己的娃应该比邻居的娃更优秀。在这样的价值观念下,我们的教养好像出了一些问题。

我们担心孩子在学校里表现得不够好,孩子们在校内外其实也充满压力。我们拿自己的孩子和朋友的孩子比较,然后又在心里鄙视自己。我们点开最新的网络文章,看到里面都是对育儿新方法的赞许或批评,然后又会说,有时甚至是大声地说:还是按照直觉来做就好了。

靠直觉养娃,是每个父母的普遍做法。虽然我们学了很多道理,但就是相信直觉是对的。因为靠直觉养娃最简单,我们从小就是这样,难道有什么不对吗?养娃有个典型的思维模式,就是木匠模式。

木匠模式就是:“希望通过努力,获得一些确定性的结果”。比如我们在学校,希望通过努力获得好成绩,木匠思维就是要那个确定性的成果。市面上有很多育儿书,教我们如何鸡娃,如何考上清华北大,这些方法可能有效,但也仅仅限于作者自己养娃的经验。有不少妈妈据此写了书,教育别人怎么育儿,但每个孩子都是个复杂的个体,不是一种方法可以一劳永逸的。

有些孩子的童年嘴遭遇非常不幸,但是凭借顽强的毅力,走出来了,有了更大的反脆弱性。比如《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

其实,作者塔拉最不想展露的一面,恰恰是成功。所以,在这本书里他没有给大家讲什么成功励志的故事,也不是要讲一个悲催的女孩,怎么样一步一步地逆袭,走上了人生巅峰。塔拉在说,自己不想成为励志美国梦的化身,因为那毫无意义。她强调的不是自己的成就,而是得到和失去之间两难的境地,这才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最为真实的选择。

园丁与木匠书中的埃米莉·拉普(EmilyRapp),

写了一篇关于她儿子罗南的文章,极其感人,流传甚广。拉普知道罗南会在3岁前死于家族性黑蒙性痴呆症,但仍然非常爱他。拉普的儿子根本不会长大成人,但我们觉得,拉普和其他处境相似的人是最具深刻意义的父母。

应该如何做个靠谱的父母。

教育虽然很重要,但从进化角度看,试图有意识地将孩子塑造成某种特定的样子是徒劳的,也会让你产生很强的自我挫败感。因为孩子从来都不会按照你的轨迹发展。

成为一位稳定且可以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要比成为一位直接教导式的照顾者更有价值。

所以,作为父母,最重要的奖励不是孩子的成绩和奖杯,甚至也不是他们的毕业典礼和婚礼,而是与孩子一起生活所感受到的身心愉悦,以及孩子与你在一起的点滴快乐时光。

爱没有目标、基准或蓝图,但爱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不是为了改变我们所爱的人,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蓬勃发展。爱的意义不是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们所走的道路不是我们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

养育孩子,爱才是核心。

这里面有两方面悖论。

第一是爱的悖论,第二是学习的悖论。

先说爱的悖论。

爱的悖论里,第一种紧张关系是依赖和独立。

父母和其他照顾者,必须对依赖他人的婴儿负责。同时,他们也必须将那个完全依赖别人的小生物,转化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成年人。一开始,我们心满意足地喂奶、换尿布,一天到晚抱着孩子。最后呢,如果运气好,我们偶尔会收到一条从某个远方城市发来的温情短信。

孩子最初对父母的依赖远超情人,最终却走向独立,给父母留下满满的距离感。

想一想内心就有巨大落差,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的关系亲密无间。但当孩子长大后,离我们渐行渐远。

爱的悖论里,第二种紧张关系来自我们对孩子的爱的特殊性。

我们关爱孩子,会远远超越自己。我们觉得孩子的幸福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甚至比我们自己的幸福都重要。我们可以,甚至应该毫不留情地推进这件事。一个贫穷的孩子,却辛苦的供孩子读书,想想就令人心酸,但这就是父母的爱,充满无私与奉献。

想一想,作为父母,我们永远把最好的东西给到孩子,这是无私的爱,超凡脱俗的爱,不顾一切的爱。

再说学习的悖论。

学习的悖论第一种紧张关系是玩耍和学习。

孩子要通过玩耍来学习。孩子天生喜欢玩,我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不断地学习,每个鸡娃的孩子会有很深的体验。孩子迟早要从依赖转为自主,他们也会从玩耍转向学习(工作)。

这一转变需要孩子的大脑与心智发生深刻变化。玩耍是有很大的益处的,作为家长和老师,需要充分去保留这种益处。

学习的悖论第二种紧张关系是传承和创新。

21世纪的屏幕与书籍大战,只是这场长期战争中的最新战役。人类一直在守旧和创新之间纠结。它不仅是人类技术文化的一个特征,也是人类进化机制的一部分。孩子由于其本质特点,一直处于这场战争的前线。所以,小孩子在不断去探索新东西,继承或抛弃旧东西。

童年天然就是一个极具可变性、可能性且充满了探索、创新、学习和想象的时期。尤其是人类的童年那么漫长,就更加如此。但是,我们卓越的学习和想象能力也是有代价的。在探索和运用、学习和规划、想象和行动之间,处处存在着权衡。

上面说的这些,都在指向一个结论:父母要成为园丁,而不是木匠。

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

而当我们照顾花园时,我们为植物创造了一个受保护的培育空间。这需要大汗淋漓地努力付出,疲于耕地、辛苦施肥。正如任何园丁都知道的,特定计划总是会失败。

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我们应该像园丁,不断地浇水、施肥、阳光、空气,提供一切好的条件,让他们茁壮成长。可能他们想选择的路径不是我们希望的路径,但是这是他们自己想要的。

《园丁与木匠》这本书就为你分享到这,其实把引言部分搞清楚,就算是掌握了这本书的梗概。这本书其实脱胎于严谨的论文,做得很扎实。育儿,你可以博采众长,但一定不要忽视这本书的观点。育儿要做园丁,而不是木匠。

欢迎来到大象思享会,我们明天见。

点击下方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qa.com/ways/143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