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1.血流动力学改变: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或管狭窄的基础上,当发生低血压或血压波动时,致病变血管的血流减少,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症状;当血压回升,局部脑血流恢复正常,TIA的症状消失。此型TIA的临床症状较轻,发作频度较高,每天或每周可有数次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不超过10分钟。此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异常蛋白血症等致血液中有形成分在脑部微血管中淤积、血液高凝状态等,均可导致TIA。
2.微栓塞:来源于颈部和颅内大动脉,尤其是动脉分叉处的粥样硬化斑块和其他来源的微栓子,如脱落的心脏附壁血栓等,随血流进入颅内,引起相应动脉闭塞而产生临床症状。当微栓子崩解或移向远端血管时,局部血流恢复,临床症状消失。
3.脑血管狭窄或痉挛:颅内外动脉因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可引起一过性脑供血不足;供应脑部血流的动脉受压或受各种刺激发生痉挛,也可致一过性脑缺血。
二、临床表现:
1.临床特点:50-70岁中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多伴有高血压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脂和心脏病等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突发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持续时间短暂,多在1小时内恢复,最多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2.颈内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有病灶对侧发作性肢体单瘫、偏瘫和面瘫、单肢或偏身麻木;病变侧单眼一次性黑蒙或失明,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3.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常见症状有眩晕、恶心和呕吐、平衡失调。
三、治疗要点:TIA是卒中的高危因素,需积极进行治疗。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
1.病因治疗:是预防TIA复发的关键。应积极查找原因,针对可能存在危险因素进行治疗,如控制血压、降低血脂和血糖、治疗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纠正血液成分异常、防止颈部过度活动等。
2.药物治疗:根据发作的频率可分为偶发和频发两种形式。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偶发,都应看作永久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对于在短时间年频繁发作者,应视为神经科急症进行处理,迅速控制其发作。抗血小板聚集;可减少微栓子的发作,预防复发。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氯吡格雷等。抗凝;抗凝治疗不应作为TIA的常规治疗。对发作频繁、发作持续时间长、症状逐渐加重无出血倾向和严重高血压、肝肾疾病、消化性溃疡者,可行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
3.手术和介入治疗:常用方法包括动脉血管成形术(PYA)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有或无症状、单侧重度颈动脉狭窄小于70%或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PTA或CEA治疗。
四、健康要点:
1.疾病预防指导:向病人和家属说明肥胖、吸烟、酗酒及不合理饮食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指导病人选择低盐、低脂、足量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饮食,如多食谷类和鱼类、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坚果等,限制钠盐摄入量,每天不超过6g。少摄入糖类和甜食,忌食辛辣、油炸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告知病人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态平衡、情绪稳定,鼓励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有益身心厄社交活动。
2.疾病知识指导:告知病人和家属本病为脑卒中的一种先兆表现或警示,未经正确治疗而任其自然发展,约多数的病人在数年内会发展成为脑卒中。应评估病人和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向病人和及家属介绍疾病发生的基本病因、主要危险因素、早期症状和体征、及时就诊和治疗与预后的关系、防治知识、遵医嘱用药和自我护理的方法。定期门诊复查,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眩晕、复视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1
医生简介
杨平:研究生学历,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心血管疾病专家,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多年,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多次到区内外进修学习擅长于急、危重症疾病、呼吸系统、心血管等系统疾病的诊治,主攻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在心血管治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机械通气、血液透析等方面有较高的水平。
长按识别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