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调查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高达11.2%,形势非常严峻。那么,脑卒中有哪些症状表现?我们又该如何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呢?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类疾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在医学上常使用FAST(快速)判断法来识别早期脑卒中患者。F—face面部观察患者面部是不是左右对称,能否完成一个正常的笑容。脑卒中患者通常会出现半边面瘫、左右脸不对称的情况。A—arm手臂让患者抬起双臂,并保持10秒左右,观察是否有一侧肢体无力,或是麻木的情况出现。S—speech言语让患者重复一句话或与他进行对话,观察其是否存在言语障碍或是发音障碍。T—time时间明确记录病人的发病时间,及早地将其送院治疗。除了FAST判断法,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其它的办法也可以识别。识别中风,记住一句话中风症状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记忆:言语含糊嘴角歪,医院。具体来说,①患者说话不清楚或无法说话;②一侧口角歪斜;③闭眼双臂平举10秒而一个手臂无法维持,很大可能是中风发作。此外,一旦出现①剧烈头痛、伴有呕吐;②身体瘫痪、昏迷不醒;③全身抽搐、大小便失禁的症状,也有可能是中风了。大家注意,只要发现其中一个症状就要立即叫!发现有人中风的错误的做法与正确的做法↓↓↓△图片来源于浙江大健康7个症状识别“小中风”大病来袭前,多有一些蛛丝马迹,有心的人一眼识破及时预防,防止了灾难性的后果。小中风就是大中风来临之前的“蛛丝马迹”。小中风一经出现,便预示有发生脑梗塞的可能,初次发作小中风,进展为中风的几率将明显增加,其中:一周内发生者占5%;1个月内发生者占10%;1年内发生者占20%;5年内发生者占35%。如果不对小中风加以重视,白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把“小中风”拖成了半边肢体完全瘫痪的“大中风”,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身边人如果出现了下面这些症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一定要当心,请务必及时就医说明情况并接受治疗!1、哈欠连绵
在缺血性中风发作前5-10天内,频频打哈欠者可达80%左右,这是小中风的重要的报警信号。2、口吃流涎突然出现口眼歪斜,说话不利索、流口水。3、出现黑蒙突然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数秒钟或数分钟即恢复,这意味着视网膜有短暂性缺血。4、视物模糊可能是黑蒙的发展,表现为短暂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视力模糊),多在1小时内自行恢复。5、偏侧麻瘫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手里正拿着的东西掉下来了,如拿不住钥匙、开不开门锁等。严格说来,这已是最轻型中风,已出现了短暂性的偏瘫。6、突然晕倒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跌跤或晕倒,但迅速清醒。7、短暂性出“状况”近期内出现记忆障碍,尤其是近期记忆。原因不明的智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常无缘无故地“出差错”等。8、经常呛咳
在喝水或者进食的过程中莫名的出现呛咳,这也是很多人中风的先兆。
脑梗塞的治疗脑梗塞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缺血性卒中疾病,它一般是由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或者闭塞所致。脑梗塞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溶栓治疗和取栓治疗。药物治疗脑梗塞的常用治疗药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起降脂、稳定斑块作用的药物。溶栓治疗当发病时间在3—4.5小时以内时,可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溶解血栓,疏通闭塞脑血管,及时恢复缺血脑组织供血,从而减少或避免脑功能的缺损。取栓治疗对于发病超过4.5小时并合并有大血管阻塞的患者,可通过介入手术的方式取出血管中的血栓,使大脑尽快地恢复供血。脑出血的治疗脑出血一般指高血压情况下的脑出血,是脑卒中的另一种常见病种。脑出血的治疗大致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对于大脑半球出血量不超过30-40毫升或小脑半球出血不超过10毫升的病人,可通过药物降低颅压,促进大脑中血液的自我吸收,从而减少出血对脑组织的压迫。手术治疗大脑半球出血超过40毫升或小脑半球出血超过10毫升的病人,需要通过急诊手术将脑中的出血排出,最大程度地减少脑组织的损伤。第一级发病前预防通过脑卒中的早期筛查,发现是否存在一些易感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如果存在需尽早进行治疗。另外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方面强调低盐、多蔬菜,生活方面建议戒烟戒酒,同时需适量加强运动,增强人体免疫力。第二级曾经发病一次或多次的预防一方面要进行药物治疗,通过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稳定病情,防止卒中再次复发。另一方面要重视心理方面的干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抑郁。第三级已经发生卒中的康复和护理加强患者的日常护理,使其能够尽快地回归社会。大家在家的时候,可以用FAST判断法自测下有无上述症状,如果怀疑自己患有脑卒中,应尽早就医接受精确的诊断与治疗。
没有人希望自己或家人被“中风”击倒!
但只有正视疾病、重视疾病,才能在疾病到来之时做出最有力的反击!
不论是为人儿女或是老人本身,都要认识和牢记中风症状。
子女无法陪伴身边,应提前与社区沟通,一旦父母发生意外,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处理和送医。
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花钱,哪怕是虚惊一场,也好过错失治疗良机!
更多养生知识,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