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大爱无疆的情怀
——记生泉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玲玲
文/李广陵
一花一草一世界!
走近一个人,犹若俯首观花,她的蕊,她的瓣,她的香浓,给人赏心悦目;走近一个人,犹若伏身观草,她的叶脉,她的根茎,她的清香,让人悦目赏心;走近一个人,亦如仰视一棵树,她丛生的枝杈,斑驳的树皮,还有傲然的枝干,让人礼赞和感佩。这篇文章的主人翁王玲玲,你可以把她当做一朵花,一株草,更应把她看作一棵挺拔的大树,一棵历经风霜而枝叶愈艳的精神之树。这位年仅三十六岁的女人,用她不平凡的人生拼搏历程,诠释了生命的精彩和奉献的快乐!
——题记
爱
成
就
了
传
奇
1
1
1
一九八二年春,全椒县荒草圩的王家添了一个女孩。看着襁褓中的女儿滴溜溜转动的大眼睛,听着她一连串的银铃般的欢快笑声,父母心儿醉了。俩人为女儿起名:王玲玲一一既好听好叫又有谐音。未满周岁,她们一家迁回老家定远县东兴乡。
这个被叫做王玲玲的小女孩,自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异秉"。比如她不太愿意文文静静的坐在课堂念书,而是乐以拽着牛尾巴满世界撒欢。农村大包干时她家分得一条大牯牛,块头大,性子野,大人接近它都要陪着小心,唯有王玲玲乍乍呼呼一蹦三跳到了牛前,大牯牛便温顺地低下庞大的箩筛角,让王玲玲踏上站稳,再缓缓抬头,将她稳稳地送到牛背上。牛在田埂、坡地低头吃草,王玲玲躺在宽如扇门的牛背上"思考"。她看蓝天,看白云,看飞鸟扇动翅膀消失在天边。渐渐地,她觉得自己腋下长出了羽翼,忍不住张开双臂,做出一个遨翔的姿势,险些从牛背上摔下来。大牯牛抬头哞了一声,不知是嗔怪还是宽慰。
上完小学三年级,王玲玲死活不愿再去学校了。虽然才头十岁,父母知道王玲玲的"犟"劲。父母问:你小小年纪,不念书,干啥?王玲玲回答咯崩脆:干农活!父亲退伍回来,患上严重的结核病,农活干起来很吃力。王玲玲一心想为父亲分忧,减轻家庭的负担。王玲玲说到做到,她跟在父亲后面学,一年下来,四季农活无一不精:插秧收麦割稻,打农药撒化肥,连耕田耙地都稳如一个老把式。村里村外的人无不连连感叹:王家这丫头成人精了!
十六、七岁时,王玲玲终于瞅准一个机会,跟着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去闯荡世界了。那时的火车很慢,差不多两天一夜才到达目的地一一福州。走在车水马龙、大楼林立的马路上,王玲玲眼睛不够用。她觉得来对了地方,豆蔻年华的姑娘在心中筹划着未来的梦想。当她像一尾鱼游戈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转瞬间,不料与村里人失去了联系。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大姑娘一下傻了:人生地不熟,那时又没有手机,没有身份证(不够办证年龄),口袋里只有一迭零碎票子。天慢慢黑了,她买了两个菜包子当晚餐,又灌了一肚皮自来水。头天晚上是在一个桥洞里渡过的,第二天也是,第三天还是……很快,口袋里的钱用完了。第七天的黄昏,她饿的快要支撑不住了,心想,壮志未酬呀,不能就这样倒下去。朦胧中,她觉得自己被一双手扶起,走过马路,拐过好几个弯,一直走进一座深宅大院。哦!好漂亮的大房子,好明亮的电灯,她只在电影中见过这些。牵她手进屋的是一个三十多岁年轻人,他把她的手交到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妇人手里,又对老妇人耳语几句。老妇人流露出怜爱的神形。当王玲玲走出浴室,一套合体的丝绸衣服穿上身,老妇人忍不住夸赞一句:好个俊俏的安徽小妞!从此,王玲玲就认了一个干妈干爸干哥哥,不过叫起来会把那个“干”字去掉。干妈也真的待王玲玲亲如家人,为了去掉这个来自农村的女孩子身上的野性、土味,干妈特意将王玲玲送到职业学校培训礼容礼仪。但是,干妈不知道,她这个干女儿的不受约束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是浸入血肉和骨髓的。果然,不到半个月,王玲玲逃出学校。她对干妈讲,她要学会谋生的本领,要自食其力,去社会中锻炼自己。就这样,她在干妈的依依不舍中,慢慢沉入社会底层。
凭着王玲玲的机智、耐劳和适应能力,如果愿意,她可以进入不错的厂子、公司打工甚至当上白领。但是她无法适应车间或办公室里的单调而刻板的工作方式,她向往那种闲云野鹤式的游荡生活。在福州的一年多时间里,她到过堆积废品的场所,用脚去踏平踩扁一个个塑料瓶再装袋子。干过蹬着三轮车从厂里往店里运送衣服的苦力,也干过从花店给喜庆人家登门送花的美差,还溜进小区爬上高高的芒果树摘下果子再与保安玩捉迷藏的游戏。最有趣过瘾的是在城郊的河流上张网捕鱼捉蟹,送到饭店换银子……
经过一年多的流浪生活,王玲玲完好无损的回到定远家中。母亲终于从几乎嚎哑的嗓音、崩溃的状况中恢复过来。母亲急切的询问尚未得到完整的回答,王玲玲又急风急火的要赶回福州。她发觉自己太喜爱那种居无定所,呼朋唤友的生活状态。母亲知道留不住女儿,就任由她浪迹天涯。王玲玲这期间也经常往返闽皖之间,与朋友做些商贸生意。许多人与她结下深厚情谊,近几年有好几拨朋友奔她而来,到定远投资发展。
不乱于心,不困于境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1
2
1
王玲玲的母亲是农村少有的很有见地的女人,她经历了丧夫之痛,又毅然"招夫养子"。她知道在农村,孤儿寡母生存之艰难。尽管前三、四年间,王玲玲的母亲和继父也先后辞世,但是母亲生前的言行对她的影响极大。母亲曾说:要钱自己挣,要儿自己养。王玲玲二十二岁,奉母命完婚,然而,双方性格、学识乃至人生观的差异,她们的婚姻维持不到两年便破裂了。幸而,她有了一个自己养的儿子。要钱自己挣,是个更大的课题。王玲玲的福州干妈一直视她为己出,在移居加拿大时,干妈曾恳求她一道出国,并声明她会得到她应得的遗产。然而,王玲玲知道自己应该根扎何处;坐享其成更非她的意愿。王玲玲跪辞干妈,返回故里。如何自己挣钱,她心里有谱。从小生长农村,给她冲击力最大的是饥饿和卫生。现在饥饿问题解决了,农村面临的很大问题是环境卫生。定远地处江淮分水岭,长期困挠的是缺水。而水资源的不足造成饮用水的卫生得不到保障,许多疾病因此而生。水,中医素有"百药之首"的说法。让农民的健康从饮水开始,王玲玲根据在南方掌握的饮水器知识,找专家,找工程技术人员,聚众家之长,经过几多失败,终于研制成功适合农村饮水卫生的"皖龙净水机"。起初销售是个问题,她和几个姐妹在定城大街小巷摆摊设点,一个月下来只卖掉二十几台。这样不行,还是要把眼光伸延到广袤的农村。就这样,她用一年多的时间,逢集必赶,足迹遍及全县农村,包括周围县、市的乡镇。销路打开了,王玲玲掘到市场的第一桶金。
净水机获得成功。但如果说这是王玲玲的人生目的,那就错了。在乡镇各处奔波这段时间,王玲玲发现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农村劳力大都出门打工,留下的除老、弱者们,也还有不少懒、散之人。有的沉湎于赌场,甚至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她既为他们感到羞愧,也觉得作为从农村走出去的成功者,有义务帮助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她制订了一个长期的农村帮扶计划,即每年从销售款中拿出百分之二十,用来奖励给销售者个人。这样,即使每个人每月仅完成一台的销售量,也基本上可以满足个人生活费用。更主要的是,可以使人们改变饮水习惯,每天饮用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减少疾病。还有一个更有意义的作用,那就是让人们从懒散状态中走出,从麻将桌上站起来,摆脱痼癖恶习,让身体和精神都健康起来。
现在,"皖龙净水器"的销售网点四处开花,职工人数将近五百,远至淮北皖南,外省也渐有萌芽态势。王玲玲的企业步步向上,但她不骄不奢。她永远记住母亲生前的教诲:用良心做事,用道德做人。这是母亲的初心,也是她做事做人的起点、根本。她知道赚钱只是人的一种能耐,能够反哺社会才是一种大道德,真成功。近几年,她对外经常真金实银的慰问敬老院、幼儿园等,对本企业员工或亲属,只要是家庭生活拮据,或患病需要救助的,公司都会給予持续的经济支持。
1
3
1
正当企业茁壮成长时,王玲玲突然办起了"定远县传奇经络图腾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并且把主要精力投入于此。这个公司是以弘扬、继承中国传统医学为宗旨的,说白了,其实就是在做一项慈善活动。王玲玲又是如何愿意投资去办这种赔钱赚吆喝的买卖呢?这还是从二十年前说起。王玲玲当年遍尝人间甘苦,后逐渐在福州、厦门一带稳如脚跟,这个闲不住的姑娘又四处"闲逛"了。有时跟团出游,更多的时候做一名背包客,专拣冷僻、险要处去探奇觅幽。一个秋风飒飒的季节,她独自行走在云南大山的深处。进山寨、宿民宅、食野果、喝山泉,看万山红遍,听风吟鸟鸣,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中。那天又登上一处山峦,正在寄情山水之时,脚底一滑,眼前的景物万花筒一般旋转起来,接着就人事不知了。不知什么时候醒来的,只觉得全身动弹不得。再一看,周身上下被布条裹得铁紧,几块长短不一的木条,固定着各处骨折的部位。不一会,眼前出现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奶奶,正关切地注视着自己。原来,王玲玲失足滚落山崖,停在一山凹处。正巧,这位白姓的老人正在采药,就将其搭救背回家中一一一座天然洞穴。在老人的精心治疗下,王玲玲奇迹般的恢复健康,身上连疤痕都很少留。老人姓白,是著名苗医的后人、传人,当年已近八旬。老伴过世后,他独居山中已近二十载,潜心研究苗医和经络学。凡慕名而来并于大山之中觅得其踪,均视为有缘人,免费诊疗,直至痊愈。王玲玲独行大山,千万分之一的巧合,跌落于老人采药之处,老人视为山神馈赠之珍宝,怎不宠爱有加;又看出王玲玲情性非俗,骨骼出众,便有意将苗医精髓和经络图腾的知识传授于她。为此,这个不懂中文,只会用寥寥几个汉字在纸上对话的老人,下山向当地老师求教,半个月后回来,已能用简短的汉语同王玲玲对话了。王玲玲正式拜老人为师。冰雪聪明的王玲玲三个月出师,初步掌握了苗医知识和经络学要领。中、苗、藏、蒙、满医等都是中华医学宝库的组成部分,它们既有差异,更有相同相通的原理;人体经络学更是中医的基础,蕴含无穷的奥妙,人体的所有病痛无不与其有关。掌握了经络学,掌握了苗医的精髓,也就掌握了战胜疾病的钥匙。师傅送王玲玲下山,临别时语重心长地说,凡来求医者,都是缘份人,切莫慢待。治病救人,莫讲价钱,悬壶济世,自有福报!王玲玲铭记师嘱,年在定远生态园挂牌成立经络图腾公司,救人无数。近至左邻右舍,周围乡镇,远到外省、东南亚诸国,都有病人上门求医。再重的病,治好走人,从不提酬劳。也有感恩甚深,丢下银子的,也有逢年过节提上礼物登门造谢的,仅此而已。
前来经络图腾上门求医者,医院断言为不治之症的一一笔者对王玲玲这种说法半疑半信。那天采访中,忽从大门外传来朗朗笑声,接着两个年纪相仿的青年男女进入室内。他们并非正常的行进步伐,女的端着一个大半人高的不锈钢护椅,依傍着朝前走。男士柱着一副拐杖,一步一歪的跟过来。他俩汇报工作似的,说是今天走了多少步,丢掉拐又走多远。从他们的对话中,我弄清楚这是王玲玲的两个病人,都才三十岁。女患者齐玉琳,两年前在外地打工从三层楼失足摔下,腰椎以下断裂,全瘫。安医大手术上钢板时,医生劝其使用经久耐用的进口钢板,说她这种情况,钢板可能要永久留在体内。齐玉琳在整整一年时间里,完全的躺卧,吃喝拉撒全在床上,苦不堪言。偶知王玲玲,便抱着侥幸来求治。王玲玲用苗医草药加上经络穴位的手法施治,很短时间便让齐玉琳从床上下来站在地上。半年后去合肥取钢板,主刀医生惊愕的险些掉了下巴。他说自己从医数十载,头一次遇到这种逆转的病例,真是奇迹。男患者叫周好,曾为名馆大厨,七、八年前得了痉挛性截瘫,严重时喉咙部肌肉僵死,发不出声,简直生不如死。他去过北京的天坛、医院,均被告无治。回家来数着指头过日子,也是听他人介绍,慕名上门求医,王玲玲妙手回春,周好一天天好起来,完全甩掉拐杖,指日可待。这两位患者都因常年在外求医,巨额医药费早已化作巨额债务压在身上。起初,他们怕再负重债,不愿来治,王玲玲斩钉截铁地说,治疗费不要分文,药费也仅象征性收取。王玲玲经常说,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是有效医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玲玲讲不好大道理,但是她做事做人合规合范。在她父辈、爷辈身上,她的干妈身上,她的苗医白师傅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的血液,传承到她这一代,自然不会让其混入杂质。她吃过苦,知道民生之不易,她见识过外部世界,格外热爱生养自己的乡土。王玲玲有一颗漂泊的心,这是天性使然。她更有良知良心,这是她感召于先辈的初心,感奋于民族精神的激励,用自己的道德观去践行中华民族的大爱观,充分体现出她的博大情怀。在全社会呼唤道德回归,弘扬优良传统的今天,王玲玲给予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
欢迎来稿
平台联系
投稿邮箱:ldz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