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很复杂,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先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或种族;后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颈动脉狭窄等。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后天心血管疾病导致的。
“三高”疾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一旦患上此疾病,患者本人或家属都要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与巨大的经济压力。因为脑卒中致死风险、致残风险非常高。即便救治存活,后期生活质量也会降低。所以早筛查早发现对患者康复意义十分重大。
为了能够争分夺秒地抢夺患者的生存时间,必须掌握发病的症状,以便第一时间接受诊治。
以下就是脑卒中的六大危险信号:
一、语言障碍
中风发作前,最常见的症状是语言障碍。许多病人在说话方面非常费力,并且很难把话说完,发音模糊,表达语言的同时会引起失语症和其他不良症状。
这是由于患者大脑动脉供血不足,而对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神经造成极大的损伤,从而导致语言障碍。
二、视觉异常
患者会出现短暂性的黑蒙、重影。不管是血管栓塞或是脑出血,都是反应在头部的表现,如果问题发生在耳蜗就会表现为耳朵的问题,发生在视神经或眼动脉则会表现为眼睛的某些问题,比如一过性的缺血可能会引起短暂的视野丧失。
三、意识障碍
打哈欠提示您大脑已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很多中风发作前特别是缺血性卒中发病前,患者的脑血管可能已由于狭窄或其他原因处于血供不足的状态,使得整个脑组织缺血缺氧,这时人就会频繁打哈欠,在中风发生前5天至10天尤其明显。有一些轻微的中风虽已发生了,可能还会继续进展,这时人也会频繁打哈欠。
据了解,70%的病人在中风发作前5-10天内有频繁打哈欠的异常表现。
四、感觉异常
发病前,患者一侧面、舌、唇或四肢感到麻木,有时伴有耳鸣或听力丧失以及旋转感,甚至会晕倒。有些患者在这种情况下,还伴有复视或耳鸣等症状,看到的东西有双重图像。
这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从而影响人体平衡器官。
五、运动障碍
患者面部一侧或上下肢无力,嘴角歪斜、吞咽困难,或身体一侧感觉虚弱,手臂不能抬起,手里的物品容易脱落,行走时一只脚拖在地上,或一只脚不能正常站立、行走。比如拿不住筷子、拿不住钥匙等,这是快速判断中风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六大危险信号中最危险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短暂的无力可能预示着血管中的狭窄或是一个不稳定的血栓出现这种情况,找医生诊断治疗还是来得及解决问题的,但如果出现了持续性的无力,那可能就是一个明显的脑梗塞或脑出血。有了这种症状,不要觉得休息一下就好了,一定要及早就诊。
这是因为脑血管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六、疼痛表现
脑出血或中耳膜下腔出血可导致严重头痛。这种头痛不同于普通的头痛,患者会有不可忍受的局部头痛并伴有恶心或呕吐。
这是患者的血压波动引起脑功能障碍造成的结果。
卒中的预防:
控制血压
高血压和几乎一半的脑卒中有关。健康生活、监测血压、规律用药,可以帮助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控制血脂
超过四分之一的脑卒中与血脂异常有关。定期进行血脂检查,采取健康生活方式或药物治疗。
控制血糖
定期检测血糖。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严格控制血糖。如同时合并高血压,应控制血压在/80mmHg以下。
早发现、早治疗心房颤动
成年人40岁后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房颤动,及时就医治疗。
规律运动
超过三分之二的脑卒中发生在缺乏运动的人身上。每周5天,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能降低脑卒中的风险。中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种类。
合理膳食
几乎四分之一的脑卒中患者饮食习惯不佳。每日饮食应多样化,保证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
保持健康的体重
肥胖和超重者应通过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增加身体活动等措施来减轻体重。
戒烟
吸烟者应戒烟,不吸烟者应避免接触二手烟。
限制饮酒
饮酒应适量,不要酗酒。不饮酒者不提倡用少量饮酒的方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卒中不仅是自己的责任,对于家中的长辈,我们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健康关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