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布秀尔,是蒙古族弹拨乐器的一种,两弦,是卫拉特蒙古族历史悠久、特有的拨弹弦鸣乐器,是我国北方古游牧民族中所流传的木质短颈拨弦乐器的后裔。托布秀尔意为像扣子一样的琴,该琴极像蒙古袍上的钮扣,琴箱为圆形,琴杆像蒙古袍扣子的“西勒布”(扣上的绳带)而西勒布上的两道缝线像琴耳(琴弦轴),该琴由此得名。
托布秀尔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内蒙古阿拉善盟、蒙古国北部、俄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以及阿尔泰边疆区等地。
新疆蒙古族托布秀尔乐分布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哈密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区的二十五个县卫拉特蒙古族牧民中广泛流传。
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放羊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小伙子,有一天,他把羊群赶上山后,坐在一棵大树边休息时,听到树上的一个大洞口有呜呜的鸣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洞口上挂着的几缕马尾被风吹出了声。他既惊奇又兴奋,于是砍来树木掏成音箱,挂上马尾弦做成了一把自己喜爱的乐器,取名托布秀尔。随着时代的发展,托布秀尔也在民间生产劳动中逐步有所改进,有所发展。
托布秀尔和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冬不拉、柯尔克孜族民间流行的库木孜、锡伯族民间流行的东布尔等都可以被视作我国北方古代游牧民族所流传的木质短颈拨弦乐器的后裔,但在形制和演奏方法方面,它和其他以上乐器比较又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托布秀尔琴造型美观而又制作简朴,它的琴身用樟木、榆木或沙枣木、松树挖槽而成,上蒙木面板,面板中部掏有一个圆形共鸣孔或三个品字形共鸣孔。琴杆上细下粗,无品位。杆首有两个琴轸分置两侧。杆身和秦身可以雕刻或涂绘各种精美的图案。琴弦用秋季宰杀的山羊细肠制成,全琴长度为七十至八十公分不等。该琴音色独特,优美浑厚,节奏性强,便于携带,常用于呼麦伴唱。
“萨布尔登”舞是新疆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而伴奏这种舞蹈是弹奏的乐器托布秀尔。
另外托布秀尔演奏单独供欣赏的乐曲,还可用来为民歌和《江格尔》等说唱长诗伴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托布秀尔和新疆蒙古族共生活同欢乐,成了新疆蒙古牧民最知心的朋友,弹奏托布秀尔成了新疆蒙古牧民最普遍,最重要的娱乐。当你去到新疆每一个蒙古牧民聚居的草原时,便随时能听见欢快的托布秀尔琴声,经常能看到大众传承中正在弹托布秀尔的男、女、老、幼托布秀尔奇。
托布秀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由阿拉善盟民族歌舞团10人参与演奏的《托布秀尔弹唱》,参加了当年内蒙古春节晚会的演出,后录制光盘被选送到中央电视台八套播出。民间艺人朝格巴特尔双手用两把托布秀尔琴正反弹奏并伴呼麦演唱,他演奏的《这样富饶的家乡》开创了少数民族八省区及蒙古国演奏托布秀尔的先例,他独特的演奏演唱形式获得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
千名琴师同奏托布秀尔乐器,让美妙的音乐沁人心怀。5月5日,新疆博湖县首届萨吾尔登故乡文化艺术节的盛大开幕,为该县新添了两项大世界基尼斯纪录。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理事代理人聂晶川(右)向博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苏凯颁发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
托布秀尔
世上第一托布秀尔
蒙古国托布秀尔
托布秀尔表演
各种各样的托布秀尔
古代托布秀尔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