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蒙治疗专科医院 >> 黑蒙医院 >> 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ldquo卡拉

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ldquo卡拉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2840/

“卡拉娇尔哈”也被称为“黑走马”是哈萨克族在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形成的民间传统的音乐和舞蹈表现形式。追根溯源要从汉朝时期,乌孙西迁中亚建立了乌孙国,在中亚形成的游牧部落联盟被称为“哈萨克”,中国古代历史典籍中称哈萨克为:"阂萨"、"曷萨"、"阿萨"、"可萨"等。据民间传说,哈萨克为“白天鹅”之意。在突厥语中KAZAK一词为刀剑锋利之意;隋炀帝时,西突厥部族首领泥撅处罗可汗跟随隋炀帝东征高丽有功,被封为“曷萨那可汗”,意为锋利可汗,由此也可以推测或者引申为“锋利”、“勇健”之意。汉代时,哈萨克人崇拜自然,敬畏天地,萨满在祭司活动中手持羊皮鼓,有节奏的击打跳跃,拨动冬不拉琴弦,在库布孜低沉炫音的开场下,逐渐达到高潮,在音乐的带动下,萨满法师模仿走马的姿态,渲染气氛,从而形成集体舞蹈的表现形式。这种音乐和舞蹈相结合的祭祀文化,出现在了中亚岩画中。

在继乌孙西迁中亚建立了乌孙国,在中亚形成的游牧部落联盟被称为“哈萨克”之后,哈萨克作为一个游牧民族部落联盟的形式,后期不断将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世纪~12世纪)、哈刺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2世纪末~13世纪)等先后出现于中亚历史舞台的各个民族融合,形成由古代的乌孙、康居、奄察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大月氏,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其主要族源有塞种、大月氏、篾儿乞人、乌孙、匈奴、康居、奄蔡、克烈、克普恰克等塞种人为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之一。)的民族,并不断在融合各个民族时,将“卡拉娇尔哈”也被称为“黑走马”,这种原本出现了萨满祭祀活动中的音乐和舞蹈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渗透进了节庆、转场、迁徙之中,形成了有史料记载的一种文化形式。

“卡拉娇尔哈”也被称为“黑走马”在不断演变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也影响到了阿尔泰语系其他民族,如蒙古族卫拉特部的“萨吾尔登”、吉尔吉斯族等。

年5月23日,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未被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qa.com/wazz/1332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