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蒙治疗专科医院 >> 黑蒙医院 >> 哈萨克族风情

哈萨克族风情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7

哈萨克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从13世纪初蒙古民族强大,到15世纪哈萨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关哈萨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联合的步伐。而哈萨克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与历史上的"白帐"汗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哈萨克族风情

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乌孙、克烈、乃蛮等部落也被迫西迁。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各有部分地区是哈萨克人的牧地。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金帐汗国新的割据局面,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的白帐汗国于14世纪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历史上所有的哈萨克人都分别隶属于一定的氏族部落。自16世纪末期起,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已经分为3个"玉兹",即乌拉玉兹(大玉兹)、鄂尔图玉兹(中玉兹)和奇齐克玉兹(小玉兹),在清代文献中分别称为右部、左部和西部。其中以鄂尔图玉兹人数最多,力量最强,氏族部落世系也保存得最为完整。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是乌拉玉兹和鄂尔图玉兹的部落。

哈萨克的氏族部落都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内部通婚仍有一定的限制,一般都在7代以外。在游牧生产方式的条件下,单家独户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敌人的袭击,只有比较稳定的组织才能保障生活和牲畜的安全,所以由血缘关系而结成的"耶利"是适合这一需要的。虽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战乱、迁徙及其他原因,"耶利"的内部关系已变得相当松弛,它在实质上已经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的工具。但是,在贵族、部落头人组成的封建统治集团极力维护之下,氏族部落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形式,一直存在到新中国成立。

哈萨克族姑娘哈萨克族姑娘

马背上的民族

▎哈萨克族风情

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和哈萨克的两对翅膀。

▎马和音乐在哈萨克族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生活离不开马,也离不开音乐。

哈萨克民间乐器有冬不拉、库布孜、口弦、斯布孜额等。

▎他们离不开音乐,也离不开马,马与音乐自然是这个草原民族最珍爱的东西。就像叶尔波利的音乐,始终带着哈萨克族的壮阔朴实,这是源于自然,蕴含哲理的歌声。

▎而作为“哈萨克人翅膀”的马,则是哈萨克族畜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哈萨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伙伴。

▎古人认为马有预示天意的本领,早在远古,马就作为佐神之物存在了,哈萨克人尊驯服马的罕巴尔为罕巴尔神。

哈萨克人性格粗犷、热情好客,他们对马情有独钟,爱马如命,视之为“最忠诚的朋友”。

▎哈萨克族还有句这样的谚语:"英雄考骏马,飞鸟凭翅膀"。马不仅伴随哈萨克人征服了大自然,也养育了哈萨克人,更创造了哈萨克民族的历史。

钟情马、崇尚马、赞誉马,是哈萨克人源远流长的特有遗风。

游牧民族哈萨克

▎哈萨克族风情

▎哈萨克族与蒙古族都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例如中亚和新疆、俄罗斯、乌克兰、塔塔尔等,形成哈萨克族独特的文化。他们有丰富的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等等超过两百多部长诗,信奉萨满教和伊斯兰教。哈萨克族最初崇拜大自然现象,崇拜诸神。远古时代,他们在广袤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通过对自然的崇拜求得牲畜、生命的平安无恙,战胜各种灾害、苦难和疾病。

▎哈萨克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古代的塞种、匈奴、乌孙、康居等许多氏族部落人民都崇拜月亮、太阳、星辰、火,及某一种动物。哈萨克人崇拜地神和水神,为此他们崇拜大山、奇峰、山洞、河流、独树和泉水。他们会到有这种自然景观的神圣的地方去牺牲牛羊,举行祭祀活动,顶礼膜拜

哈萨克族人最初认为苍天是伟大的神主,是天神,所以腰带扎在腰间,而地下的人们将腰带扎在脚上。他们都崇拜各自的太阳、月亮、星辰。哈萨克族人是根据萨满教将宇宙分为三界的信仰创造出这些神话并加以传播。在哈萨克族人民当中,人们会诅咒一个人:"遭天神轰击",或评价一个人像"天神般暴躁",或将祖辈几代都很英武的人称为"天神后代",这些都与萨满教的天神信仰有关

哈萨克族中的巫师医士是在皈依伊斯兰教之前信仰萨满教的代表。哈萨克人将具有萨满能力技艺的男性称为"巴克斯",女性称为"胡西那西"。他们被认为是受到天神欣赏和辅佐并能与诸神对话的人,可以连接诸神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常与亡人的灵魂和诸神相遇的天使,是具有先知先觉的人。他们能唤来诸神,与苍天,与诸神交谈。他们云游四方,占卜问卦,预测未来。他们通过看手相或用羊粪蛋来占卜,预测人们的未来命运。

哈萨克族皈依了伊斯兰教之后,巫师医士仍然很多。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失去了至尊的地位,巫师行医活动也多倾向于伊斯兰教教规;他们会给古老的萨满教补充真主是真实的这一类的内容。直到现在,哈萨克族人中仍然有巫师,她(他)们头戴天鹅皮帽,脖子挂着各色彩布条,手里拿出神杖,骑着马由这个阿吾勒到那个阿吾勒游窜,占卜、念咒、治病、祛邪祈福。这些巫师们仍为妇女和老年人所欢迎。

古老的驯鹰人

▎哈萨克族风情

▎有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奔放、粗犷、自由而热情、坚定又勇猛,他们热爱生命,敬畏自然,这个民族就是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生来就驰骋在草原上,草原上的哈萨克人,既是畜牧业的行家,也是捕猎能手。

▎猎鹰,是他们传统的捕猎武器,在哈萨克族的传说里,鹰是唯一能直视太阳而不被灼伤的神鸟,他们相信,不论捕食或飞行,鹰永远是蓝天中终极的猎手。

鹰,是哈萨克人的魂。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哈萨克人已经与鹰绑在了一起,哈萨克族驯鹰人,是这个民族特别的象征。

如今,在新疆的哈萨克牧民中还保留着驯鹰的传统。

▎训鹰的习俗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驯鹰绝学在哈萨克族民间已流传了几千年。

游牧民族有这样的说法,“一匹好马也难换一头好鹰”。

▎可见鹰在哈萨克人生活中相当重要,猎鹰不仅是迅猛、强悍的精神依托,也是驯鹰人一种身份的象征。

哈萨克族的转场

▎哈萨克族风情

▎有人说,“哈萨克”的意思是“逃难者”、“脱离者”,有人说是“帐篷车”、“胜利者”之意,还有人说“哈萨克”意为“战士”或“自由之人”。

▎但在神话般的民间传说里,“哈萨克”的意思是“白色的天鹅”,蕴含着自由迁徙的传统。

▎“转场”,就是依牧草生长周期,哈萨克族有序地为牲畜转移草场,它是一种按季节每年进行3次或4次的循环轮牧的过程。

▎为此,他们举家迁徙,驼队、马群和成千上万的牛羊浩浩荡荡、一望无际,所过之处尘土飞扬,烟尘滚滚,构成一幅幅颇为壮观的迁徙画卷。

哈萨克族服饰

▎哈萨克族风情

哈萨克族服饰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吐马克"是哈萨克族男子冬季戴的帽子,带有两个耳扇,后面有能够遮风雪、避寒气的长尾扇。帽子里层一般用黑羊羔皮或狐狸皮,面子用色彩鲜艳的绸缎。冬季还戴一种称为"波尔克"的圆顶帽,一般用水獭皮、貂皮、狐皮等兽皮以及羊羔皮制作。男子冬天穿鞣制过的、羊毛朝里的皮袄或皮裤及用狼皮、狐狸皮或其他贵重兽皮(外有布面)缝制的皮大衣。腰带大多用牛皮所做,宽窄不等,上面镶嵌着金、银、珊瑚、珍珠、宝石等饰品。夏季,上了年纪的哈萨克族男子一般穿软革制成的靴子,外套胶鞋,以保护靴子。年轻男子穿长筒皮靴。猎人则穿便于跋山涉水的高翘首软靴。此外,高寒地区的男子也有穿保暖御寒的毡靴的。

▎哈萨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

▎其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

▎在历史上,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因而其服饰带有浓郁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征,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

▎哈萨克族男子喜欢穿棉毛衣裤,喜欢以条绒、华达呢等作衣料,颜色上多选用黑色、咖啡色等深色。

▎"吐马克"是哈萨克族男子冬季戴的帽子,带有两个耳扇,后面有能够遮风雪、避寒气的长尾扇,帽子里层一般用黑羊羔皮或狐狸皮,面子用色彩鲜艳的绸缎。

▎冬季还戴一种称为"波尔克"的圆顶帽,一般用水獭皮、貂皮、狐皮等兽皮以及羊羔皮制作。

哈萨克族女性的服饰比男性服饰要复杂一些,款式繁多,做工极为讲究,而且随着年龄的变化,着装上也有所不同。妇女的头饰主要有帽子和头巾两种。女孩子从小戴"塔克亚",这种帽子帽壳较硬,平顶,顶上插有表示吉祥的猫头鹰羽毛,上面缀有光彩夺目的珠玉。"沙吾克列"是姑娘们出嫁时戴的尖顶帽,里层为薄毡,外罩绸缎,帽壁绣有以花草和兽角的各种变形体为内容的花纹,镶嵌五光十色的金银珠宝。小女孩的衣服上多缀满银铜或纽扣,姑娘和少女穿袖口饰有十字绣花边、下摆带多褶的连衣裙,上身外加半截紧身黑、红、绿色的坎肩,坎肩的对襟两边缀满亮晶晶的银饰。未出嫁的姑娘身穿白色内衣,衣领、袖口绣有几何花纹,外穿饰有花边坎肩,其下摆是双层花边的连衣褶子裙,胸前两侧饰有琳琅满目的银元、钮扣、珠贝等。中年妇女于暖季穿胸前和下摆用彩绒绣边,两边有两个衣袋的半截袖长襟袷袢和坎肩;冬季用狐腿皮、羊羔皮裁做的"衣什克",用水獭皮压边,前襟和下摆有各种图案,罩绸缎布面的皮大衣"库鲁"等。妇女的鞋和靴有许多样式,一般穿的是"买斯"(软底皮靴),外套"开布斯"(套鞋)。富裕人家女子的靴子和鞋袜较讲究,她们所穿的"开布斯"上有各种装饰物,"买斯"上绣有花纹。

哈萨克族风情

▎哈萨克族风情

哈萨克族民歌中最富民族特色的就是对唱。对唱,就是两个阿肯(即对唱者)即兴进行创作比赛。在哈萨克族人们之中,对唱技艺相当普及。

传统的哈萨克族舞蹈,多以模仿飞禽走兽的动作为特征,夸张幽默,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传统的舞蹈有《哈拉卓尔哈》(又译"黑走马")。

▎哈萨克族的毡房是一种易于支撑和拆卸的毡房。

毡房

▎毡房上部为穹形,下部为圆柱形,四壁有网状的木杆搭成整个毡房的骨架,再用芨芨草制成的席子围住,外包白毡。

▎哈萨克族的毡房艺术在草原到处可见,毡房内四周是挂壁,地上是花毡,各种幔帐都是刺绣艺术品,使人赏心悦目,仿佛置身于艺术殿堂。

▎哈萨克妇女中有很多人称得上是民间艺术家,她们编织的毡房外围主带,是用一根根彩色毛线,按照一定的图案精织而成的。

主要用来加固毡房的木栅栏,美化毡房。

▎哈萨克族毡房内铺着各种花毡,哈萨克语称花毡为"斯尔马克"。

▎在新疆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缀满了白色蘑菇似的毡房,由于毡房是由白色毡子做成的,里面又布置得十分讲究,所以人们称之为"白宫"。

哈萨克族婚俗中特别强调终身婚姻,因此过去哈萨克族离婚的以前几乎没有,现在也很少见。

▎新疆的阿勒泰、伊犁、博尔塔拉等地的哈萨克草原上,经常可以在风景秀丽的林区见到一幢幢舶木屋。

木屋是哈萨克族传统的住房之一,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资源建造各种精巧别致的房屋。

▎木屋的大小不等,有单间、套间和并排多间的,屋顶有“人”字形、倾斜式和平顶的,从屋顶到墙壁全部是用木头建造的。

哈萨克婚俗

旧社会哈萨克族中女方有索彩礼的习俗。

彩礼的数量依双方家庭的地位财产而定。除了彩礼外,男方还要给女方的父母送哺乳礼、喜庆礼、给亲戚送衣料(克依特),女方家根据彩礼的数量置办嫁妆。为女儿置新房,装骆驼,备马,戴花帽。给男方父母、亲戚送衣料,依彩礼的数量备服装、嫁妆五、七、九份。有些财力不及的人家之间流行相互不收彩礼的换亲或叫对亲(HARSEHUDALEH),即把女儿嫁给对方的儿子,娶对方的女儿作儿媳妇。有时穷人出不起彩礼,就由亲友和族人相助。

木屋

▎有的木屋外表不怎么起眼,但是里面却布置得十分讲究,房内四周的墙围挂深色的绸缎,上面刺有鲜艳的哈萨克族图案,地上铺花盘栽绒的毡子。

▎五颜六色的被褥和木箱整齐地摞在木屋中央,毛料衣物、花色多样的裙子和头巾均高高地挂在木屋两侧。

▎有的木屋还挂着狼、狐狸的兽皮和猎枪,显示主人的狩猎本领。

时尚潮流

▎哈萨克族风情

▎哈萨克族知名时装设计师AyaBapani设计的哈萨克族风格服装。

饮食习俗

哈萨克族的饮食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主要有茶、肉、奶和面食。在哈萨克人的日常饮食里,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能一日无茶。一日三餐,白天的两餐,主要是饮用砖茶和茯茶煮出来的清茶或奶茶,奶茶的做法是在煎好的浓茶里加点盐,兑点奶和奶皮、酥油,伴之以馕或炒面、炒小麦,这是早餐和午餐。晚上吃一顿带有肉、面的主食,大量饮茶,冬可驱寒,夏可解暑。因为食肉多,喝茶可帮助消化和增加营养。

在哈萨克人聚居的地方,老年人不论男女与贫富,都非常受人尊重。晚辈们见到他们,要行礼问候,用"阿克萨哈勒"(老人家)、"阿帕"(大妈)等尊称代替其名。老人说话时,晚辈们决不可以打断插话,更不能在他们面前抽烟喝酒。老人下马时,晚辈要出来迎接,扶其下马,并把马拴好。进房时,要让老人先进,并坐屋子的上方正中位置。吃肉时,要把羊头、羊腿端给老人享用。

责任编辑;陈威兴

《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摄制组》

文化让一切有所不同

文中部分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qa.com/wazz/127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