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asa
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命运,对那些超级大片的命运,我们操心不上,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所有观众的选择会决定它的结局。
不过对于一些小成本电影来说,每一次鼎力推荐,哪怕多带来一千个,五百个观众,也许都会改变影片命运的走向。
屈指数来,今年我愿意推荐大家去电影院看的国产片,其实只有三部,《百鸟朝凤》《路边野餐》《长江图》,都是成本不高的艺术电影。
《百鸟朝凤》
《路边野餐》
不是说除此之外没有好的国产电影了,而是很多用不着卖力去推荐。
《长江图》
也不是说这三部好到没有缺点,其实都有不少缺点,但我更看重它所包含的珍贵之处。
现在我想推荐的第四部电影是《黑处有什么》,我觉得也是本月最值得一看的一部公映电影。
《黑处有什么》
你可能偶尔听过《黑处》这个片名,还会觉得莫名其妙,不知其所以然。这部电影的导演叫做王一淳,对,99%的影迷都不知道这个名字。很正常,因为这是她的第一部电影。
王一淳
如果强调导演的性别因素的话,我们还要知道电影这个行当对女性并不算友好,女导演能出头的太少太少,所以能在导演岗位做出成绩的女性都非常值得尊重。
这部电影也没有什么大明星,所有演员可能都是多数人从未见过的,所以它没什么卖点可言。
我想推荐这部电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反映了在中国电影里被长久遮蔽的一种历史。
中国电影里似乎并不缺少历史,尤其是「大的历史」。由权力意志书写的大历史以主旋律电影的面目呈现,它们常常只关心处于「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伟人(例如各种《大业》),或者普通人如何牺牲自己成为伟大时代的注脚从而使自己在官方的历史叙述中不朽(例如前几年的那部《云水谣》),真正的个体在小历史中的经历是缺少的。
《建国大业》
《云水谣》
近来还有一类电影也在书写历史,那就是层出不穷的青春片。这是现下特别怪异的一件事,拍历史最多的电影竟然是青春片。
青春片用回忆和怀旧的方式,表现了距离当下还只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当代历史。这些历史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也包括一些高中生)的恋爱和学校生活,非常多的时代符号细节点缀其中,比如那个年代的流行音乐、电视新闻、足球赛、服饰、家具等等。
但是,大部分主流青春片对历史采取的态度是逃避主义和安全第一的,绝不挑战任何习惯性的认知。
《黑处有什么》的目光投向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中部地区小城,从影片中透露的信息看,那是一个由五湖四海的人构成的以厂矿企业为核心的县城,故事就发生在县城的子弟中学。
90年代初是什么概念呢?那是整个中国社会各阶层最保守的一两年,一方面是80年代相对自由激进的氛围之后的回撤,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商业大潮处于发动之前的蛰伏。
我们看到的那个小城居民,日常生活并无太大负担,但也并不如后来发达的商品经济下那么宽裕。和之前提到的那些青春片一样,《黑处有什么》同样充斥着大量的点缀式的时代符号,比如模仿香港流行音乐、妇女还使用反复换洗的月经带、人们对电视广告泛滥的反感等等。符号堆砌也是影片会被批评的一个地方,这会有争议。
但我还是认为《黑处有什么》非常可贵。因为这部电影对被教育体制、警察暴力、家庭和父辈压制的弱者寄予了深厚的同情,更有意思的是,那些弱者在真正的暴力压将下来之前,蒙着一层强者和反叛的假象,桀骜不驯的张雪、飞扬跋扈的赵飞莫不如此。
这让观众也陷入一个道德上的困境,我们不可能喜欢电影里的赵飞,任何一个对校园霸凌行为深恶痛绝的人都不可能喜欢这样一个混混,但我们会同情他被警察冤枉了吗?——影片并未没说他是冤枉的,但各种蛛丝马迹都在这么暗示。
在影片的最初版本中,赵飞逃跑时失足跌死,连洗冤的可能性都丧失了,不过公映版修改了这一结局,他被无罪释放。
我暗中觉得,即使导演自己未必这么看,或承认,《黑处有什么》这部影片在创作精神上有两个父亲。
一个是王小帅的一系列残酷青春作品,包括《十七岁的单车》《青红》和《我十一》。
《十七岁的单车》
《青红》
和王小帅作品一样,《黑处有什么》中也有许多突如其来的暴力,但看得见的暴力都不是他们的作品中最强大的力量,最可怕的存在始终是不发一语的国家权力机构。
王小帅的作品为中国电影如何书写被压制的小人物的小历史提供了原型,《黑处有什么》同样发生在一个移民城市,女主角有一个暴躁和慈爱兼具的父亲、刻薄挑剔的母亲、缺席的哥哥构成了一个在影视剧中并不典型却很有说服力的家庭,整整一代人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
如果说王小帅填充的是文革后期被遗忘的记忆断层,《黑处有什么》则弥补了90年代初这个一切变化都已夭折,一切变化又都在酝酿中的特殊年代。
这部影片在精神上的第二个父亲,是韩国导演奉俊昊的名作《杀人回忆》。我知道很多人一听到提《杀人回忆》就烦,因为这部片被消费太多了。
《杀人回忆》
但那有什么办法呢?我之前讲过一个观点,《杀人回忆》虽然从未在中国公映过,但它的影响力非常广泛和深远,它尤其是对很多青年创作者起了深入骨髓的刺激。许多新导演的前几部作品都希望做成一部《杀人回忆》式的犯罪片,即使并不像,也不乏有影片给自己揽上这个名头做宣传。
《黑处有什么》
《杀人回忆》
中国人如此痴迷于《杀人回忆》,除了奉俊昊这部电影确实拍得非常出色之外,我认为是它用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心中的一个隐秘角落。
《黑处》和《杀人回忆》的表面相似之处有很多,最明显的是情节上照搬了一系列没有真正破获的强奸杀人案。但也有区别,《杀人回忆》的故事主线就是警察努力查访破案,而《黑处》将案件的调查推到后景,只是偶尔提及一下,主要的笔墨还是在说一个少女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
《黑处有什么》
《杀人回忆》
为什么都要照搬强奸杀人案?似乎一换成别的案件味道就不对了。的确,性犯罪在这样的电影里有着不同于其他性质犯罪的特殊含义。中国和韩国一样,都是性别等级体制森严的社会,青少年在成长阶段普遍会遭遇性压抑的苦恼,所以针对女性的性犯罪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
《黑处》和《杀人回忆》一样,强调对并不久远的过去的往事的重构。这仿佛是要提醒当下的我们,案件本身过去成为了历史,但发生案件的环境并没有本质变化,它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当想起就不寒而栗,这是案件让人无法释怀的原因。
在《黑处》中,警察极其业余和无能,信奉刑讯逼供,屈打成招,不仅如此,他们还嘲笑专业知识与专业精神。但讽刺的是,在片中作为专业化身的男主角,也并未能运用专业解决案件。所以影片到底是在嘲讽什么,那也难说得很。
既然警察如此无能,案件没破那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杀人回忆》没能破案,主因是外部社会环境的掣肘,《黑处》没能破案更像是警方自身的原因所致。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反类型化的处理。正常的犯罪电影,都必须给观众一个较明确的结果,谁杀了人?凶手下场如何?
《杀人回忆》当然不是第一个打破这个常规的,但它为这个「打破」带来了犀利的社会批判性,让人余味无穷。这其实就是我们普遍拥有的《杀人回忆》情结的核心——通过破案的失败,来影射特殊时代的社会弊病,中国的社会弊病。
但为什么案件没有破呢?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局限,使得本来该破的案子破不了。这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觉,就是《杀人回忆》情结的最核心了。影片要通过一起案件的无法侦破,来影射一个特殊时代的社会弊病,对中国来说,要想延续这种精神的话,就构成了一重非常独特的挑战。
《黑处》绝非完全照搬《杀人回忆》的核心设计,比如《杀人回忆》最让人同情的其实是屡屡受挫的警察,但在《黑处》中,很难找到这样的人,如果要说有的话,那就可能被冤枉的凶手。
《杀人回忆》
据说《黑处》较早一个版本还有成年后的女主角故地重游,探访当年的凶案现场的镜头,但后来被拿掉了。如果保留这组镜头作为结尾,那未免和《杀人回忆》太像了,就让影片结束于过去吧,要相信记忆永远不可能被埋葬。
这部影片之后流传的电影节版本结束于案件的未破,但现在的公映版最后加上了一句字幕,除了「救活」赵飞外,多年后因为DNA技术的发展,真凶被绳之以法云云,好像立刻变成了白银案的翻版。
没这句话,和有这句话,是档次不同的电影。
没事,我相信你早就练成了在大脑里自动过滤这句话的本事。
1.合作联系邮箱:irisfilm
qq.北京白癜风最佳治疗方法白癜风的症状及治疗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