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导致的头晕、眩晕是神经科常见的临床症状,它所引起的眩晕属于中枢性眩晕范畴,一般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其中很多患者伴有明显焦虑抑郁症状。我们采用天麻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观察其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年10月至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95例,入选患者标准:(1)符合《神经病学》中枢性眩晕诊断标准;(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3)经过Dix-Hallpike试验排除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4)同时排除丘脑、脑干、小脑、枕叶梗死或出血存在;(5)排除药物、中毒、耳源性眩晕。随机将患者分为天麻素加前列地尔组(治疗组)及天麻素组(对照组)。治疗组49例,男21例,女28例,年龄60~73岁,平均(65.3±2.4)岁。对照组46例,男21例,女25例,年龄60~77岁,平均(64.4±2.5)岁。2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及伴随症状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方法:治疗组天麻素注射液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ml静滴,每日1次;前列地尔20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ml静滴,每日1次。对照组单用天麻素注射液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ml静滴,每天1次。2组均7d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如有其他不适,则给予对症处理。
观察指标:每日记录患者眩晕症状的变化情况。于治疗前后常规进行TCD、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
疗效标准:治愈:眩晕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显效:眩晕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体位变换不当时有一过性头晕,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眩晕或头晕减轻,仅伴有轻微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或体位变换不当时有一过性眩晕,生活和工作受影响;无效:眩晕和头昏沉等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结果
疗效2组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治疗组完全缓解率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治疗组完全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2。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椎动脉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m)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血流改善更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不良反应在用药之初,治疗组3例患者、对照组2例有轻度头胀症状;治疗组1例、对照组2例短暂心慌患者;另外,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3例输液期间出现短暂面部潮红,继续用药症状基本消失,不影响进一步治疗。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
讨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及血管扭曲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障碍有关,常见的原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等,椎基底动脉供血区脑干、小脑血供不足会导致头昏、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应以增加后循环供血区的血液供应、改善脑组织供氧,促进脑功能恢复为原则,同时应积极对症处理头晕、眩晕症状。天麻素可增加中央和外周动脉血管顺应性,降低外周阻力,同时扩张血管,从而增加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天麻还能抑制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起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抗自由基和保护细胞膜作用,提高缺血缺氧情况下耐受能力等功效。前列地尔是一种生理活性物质,它可强烈扩张血管、并能增加血小板内cAMP的浓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栓素A2合成,还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内流,抑制血管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血管平滑肌舒张,防止血管收缩或痉挛从而改善微循环。同时前列地尔能显著降低血液黏度,延长血小板寿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斑块形成及免疫复合物的形成的作用。本研究显示,天麻素联合前列地尔可以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恢复,改善临床症状。
来源:实用老年医学,年第27卷第12期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