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蒙治疗专科医院 >> 黑蒙常识 >> 全观教育06家庭教育助推法2629篇

全观教育06家庭教育助推法2629篇

 

摘自张祥平老师《经典复杂科学》

文章首次发表于《父母必读》

26,男孩家长别着急

近年来,英美的中小学教育重新流行男女生分开授课。因为经过试验之后,效果都很好。教育学家研究之后发现:同龄男女儿童专注力的时间明显不同,如13——14岁的男孩约为4分钟,而女孩约为13分钟。还有,当女孩子在场时,男孩子常常怕“漏窃”,所以不能与教师积极配合,不爱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是“封建”

女孩子成熟较早,男孩子成熟较迟,正如母系社会在前,父系社会在后。在其他的哺乳动物之中,也存在雌雄之间的成熟时期的差别。因此,对于男女分班的作法,不宜说成是“封建”。

有的作家一说起男女之间的区别,就连想到“异性交合”,甚至嘲讽说:即使分了班,女人呼出来的空气,男人吸进去怎么办?要不要让每个学生都戴上防毒面具呢?

人一般都是在性成熟之后,才有了这种敏感,但是对于文明社会的孩子来说,却必须像那些进步到文明阶段的人类社会一样:推迟性成熟的时期。在历史上,每一个进步到文明阶段的社会,都有过“性禁忌”,不但宗教性的社会(如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等)是这样,非宗教性的社会(如儒学社会)也是这样。即使在“试婚”现象比较普遍的部落时期也有族内禁忌,不是随便找个异性就能“试”来“试”去。其中的道理在于:推迟了性交年龄,就可以把多出来的精力用来学习生存知识。需要学习的知识越多,越要推迟性交合。因此,就要在日常中减少性刺激:男女有别,早在“封建”之前就开始了。

学者们做过一个“缩手实验”:对于多个7——19岁的学生,让他们把手放在一个电极上,然后,每当拉铃的时候,试验人就按一个按钮,向电极上充电。电压较小,对生命无害,但是足以刺激得让人把手缩回去。这样多次重复之后,就会使得不向电极充电时,学生们一听见铃响也把手缩回去,也就是形成了条件反射。实验结果表明:14岁以下的学生,以及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比14岁以上的正常学生更易于形成条件反射。

在非人类哺乳动物中就可以建立条件反射,所以,“易于形成条件反射”的学生距离人类的起点较近(早期表现是性成熟后缺少禁忌),即“动物性”较多,原始的“初始人性”较多。这些学生或是受教育较少(年令较小),或是虽受教育而成绩较差。

要为男孩子打气

在没有实施男女分班授课的情况下,尤其要多鼓励男孩子,因为他们处于“不平等”竞争的状况中。如果功课稍一落后,家长就责怪孩子不努力,不但是不公正的,而且对于孩子的成长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鼓励的方法,是注意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不能觉得孩子上了小学,家庭教育就不重要了,全都交给老师了。相反,家长对孩子的干预少了,关“心”却应该更多了,观察要更细致:一旦发现孩子确实做出了努力,有了好的苗头,就给以“助推”。

鼓励不是不着边际地说一些安慰话,更不能没有进步还要表扬。当孩子付出了较多的努力却没有取得进步时,必须耐心等待,不能家长先犯急,不能说“你真笨”,更不能动不动就去检查“智商”。不同的孩子,智力发育阶段就不同,“智商”只是一种平均值,您的孩子却是不可替代的“独一个”;除非接近白痴或天才(远离平均值),一般的家长不应该让那个“平均值”害了自己的“独一个”。

有的家长把孩子带去查“智商”,还把根据“平均值”作出的判断结果当了真,甚至告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智商低”的孩子不再努力,说自己努力也没有用,反正智商低;“智商高”的孩子却增加了心理负担,因为学好了似乎是应该的,成绩稍一下降,家长就说不努力。“智商高”的孩子在情绪上受到压抑,使得“情商”变低了。

即使孩子真的“智商”较低,家长也应该“死马当成活马医”,例如用一些比较容易的题目来让孩子获得成功感。何况,孩子根本不是“死”的,受到家长鼓励的孩子比受到冷落甚至斥责的孩子,更有可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气象。尤其对于低年级的男孩子,成长的潜力还很大。当然,如果有机会进入男生班,就更好一些。因为,男女孩子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青春期前后。

27,别让孩子作广告

当一个孩子在广告中说“爸爸每天用早霜,妈妈每天用晚霜”的时候,这个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什么影响?

最好的情况是:这个孩子的爸爸确实每天用早霜,妈妈确实每天用晚霜,而且确实是这个孩子自己观察到了这种规律性,无意中说了出来;正巧在孩子说这话的时候被录了音,摄了象。事后这个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广告不广告。

上述条件中的任何一条不满足,都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利影响。

不要强化“高消费”

如果上述条件中只有最后一条不满足,事后这个孩子知道自己的一个观察结果被用作了广告,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朝着高消费的方向被“强化”。这对学龄前后的孩子极为不利,因为每一个文明民族在文字产生时期,都与高消费无缘,相反,却受到环境“逼迫”,不得不节俭。

现代广告大多涉及高消费,一般消费没必要作广告,或者根本就不值得作广告。“擦脸油”就不值得作广告,等到“霜”字用俗了之后,用于护肤的高消费就一定会换一个词。别让孩子作广告,就是别让孩子的心灵在小小年纪就受到高消费的污染。

高消费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具有一定的好作用,可以促进产业升级,提供就业机会。这种好作用,就连很多成年人也不清楚,就更不用说一个学龄时期的孩子了。没有学过制度经济学的成年人,常常简单地认为高消费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却不知道只有在环境宽松和法制健全的时期,高消费才是“进步”。至于孩子,对于“社会进步”的理解就更肤浅了,即使到了高中或者大学,多数孩子的高消费也只是赶时髦,甚至只是炫耀。

至今为止,没有一例成功的教育建立在高消费的基础上,就连西方一些大富翁也要让自己的孩子感到“手紧”,舍不得花钱。

“排演广告”的得失

如果上述条件中倒数第二条不满足,孩子的一个观察结果被家长或“导演”排练成了一则广告,那么,除了强化高消费之外,对孩子心灵的不利影响就增加了份量:孩子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将会对其他的孩子产生影响,并为此付出努力,因为孩子自己听过广播,看过电视,很知道广告是怎么回事。

排练一个广告付出的努力,远远小于做一篇数学题,小于做一份语文练习,可是一个广告带来的现实收益,却远远大于做数学题和答语文:只凭着动动嘴,扭扭腰,做几个表情,就能让那么多的小伙伴知道自己;比那些考第一的学生还风光。

既然有了这么容易的获取自尊的方法,就不值得付出太多的努力了。人类的多数都遵循着“最小耗能原则”:在达到同一目标的各种途径之中,多数人都选择耗能最小的那一种。为了减少孩子的惰性,教育学强调提高孩子的目标,而且不让孩子轻易达到目标,一定要“跳起来”,才能让孩子“摘到苹果”。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排演广告的“得”实在太少了:不过就是在广告中露一次脸,家长拿一点儿出场费(假设这点儿出场费全都用于家庭教育);“失”却太多了:孩子尝到了“少劳多获”的甜头,不愿付出艰苦的努力去学习,去上进,去争取实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至少在中国,自小成名的影星歌星没有一个长大后能有大成就。

体育棋类就不同了:必须付出多于同龄孩子的努力才有自尊,所以有可能自小成才。

假做真时真亦假

如果上述条件中的第一条不满足,广告中的内容根本不是孩子自己观察到的,事情就非常糟糕:孩子会把那些别人教给他(她)的内容当成真的,还会用来与爸爸妈妈的日常行为对比。结果就是《红楼梦》中的不良结局: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两三岁的不懂事幼童被用作广告,对孩子的危害较小,因为小娃娃什么都不知道。等他(她)长大的时候,那些“遥远”的过去已经蒙蒙胧胧,没有多少强化作用,也不能在小伙伴之中带来多少自尊。两三岁的娃娃即使被训练得说假话,他(她)也不会往心里去,只当那是呀呀学语中的一个无意义的口声符号,这是最好意义上的“假做真时真亦假”。

28,学龄前后别“转手”

一对父母都在郊区上班,在城里为孩子选择了爷爷奶奶住处附近的小学。母亲辛辛苦苦,起早贪黑,回到城里已经七八点钟。孩子放学后无人管束,玩得无早无晚。从一年级就成了班上的后进生。后来母亲千方百计调进城里。可是孩子积习已成,很难挽回。

孩子在学龄前后最好不要改变监护人,正如走向文明的早期部落从不改变图腾,也不会从部落之外“引进”酋长。把父母改成其他人来监护,更不合适。即使是爷爷奶奶,也毕竟与父母不同,隔了一代;除了注重家学传承的书香门第之外,爷爷奶奶不大可能像父母一样







































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预防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qa.com/wahl/59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