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壁、后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数是右冠状动脉(RCA)闭塞引起房室结缺血,阻滞区绝大多数在房室结内,常表现II度或III度传导阻滞。这种阻滞时的逸搏心律通常起源自房室交界区逸搏灶,QRS波窄,阻滞多为暂时性,必要时可起搏治疗。前壁AMI合并AVB较少见,其发病机制与前者截然不同,往往提示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一例前壁AMI合并AVB报道如下。
作者:冯惠平
单位:医院
一.病例概况
主诉:发作性心前区不适伴出汗半个月。
现病史
患者,老年男性,80岁,半个月前步行时出现心前区不适,伴有出汗,无气短,无恶心、呕吐,无烧心、返酸,无头晕、黑矇,无放射痛,症状持续20~30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之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未予重视。9天前患者因医院,当时测血压偏低(90/60mmHg),行头颅CT提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具体治疗不详,后间断测血压均偏低。
本次出现乏力、咳嗽、咳痰,无发热,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就诊于当地诊所,测血压90/60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1~V4导联呈QS型,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以"冠心病、前壁AMI"收入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情况可,大小便正常,体重较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
既往"胃溃疡"病史多年,自诉已治愈,近期大便颜色正常,无烧心、返酸。"2型糖尿病"病史6年,平时服用"二甲双胍,1片/次,1次/日,维格列汀50mg,1次/日",血糖控制在6.0~7.0mmol/L。
个人史
吸烟40余年,10支/日,大量饮酒,每日饮3两白酒。
入院查体
体温36.5℃,脉搏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76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问答切题,卧位,查体合作。口唇无紫绀,未见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干鸣音及散在湿性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不明显,未触及震颤。心界无扩大,心率次/分,心律齐,心音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以及额外心音。无心包摩擦音及心包叩击音,P2=A2。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指凹性水肿。
辅助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律,aVL、V1~V4导联呈QS型,ST段弓背向上抬高,肢体导联低电压。
超声心动图: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左房增大,主动脉瓣退行性变,二尖瓣、三尖瓣少量反流,肺动脉高压,左心功能减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3cm,射血分数44%。
血脂:总胆固醇4.00mmol/L,甘油三脂1.1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9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56mmol/L。
甲状腺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心肌酶谱:肌酸激酶U/L,肌酸激酶同工酶14U/L,α-羟丁酸脱氢酶U/L,乳酸脱氢酶U/L。
肝功能:总蛋白64g/L,白蛋白37g/L,球蛋白27g/L,总胆红素21.2μmol/L,直接胆红素4.2μmol/L,间接胆红素17.0μmol/L。
空腹血糖:8.6mmol/L。
肾功能:尿素氮8.4mmol/L,肌酐μmol/L。
电解质:正常。
NT-proBNP:.0pg/ml,支持心功能不全诊断。
初步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广泛前壁AMI,心功能Killip3级;
2.2型糖尿病;
3.腔隙性脑梗死;
4.胃炎。
二.诊治经过
入院后给予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扩冠、抑制交感活性、控制血糖、抑酸、营养心肌、利尿、改善心功能等综合治疗。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增大,前间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伴室壁瘤形成,主动脉瓣退行性变,二尖瓣、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未见附壁血栓。BNP为pg/ml,LDL-C为2.20mmol/L,血钾3.9mmol/L,给予氯化钾缓释片1.0g,每日3次口服。
患者能平卧,肺底啰音消失,心梗后20余天,有冠脉介入指征,行冠脉造影,结果示冠脉可见钙化影,右优势型冠脉,左主干斑块,前降支(LAD)多发斑块,近段狭窄60%~80%,中段近端闭塞;回旋支(LCX)多发斑块,高危OM近段狭窄60%~80%,OM2近中段狭窄60%~80%;RCA多发斑块,近中段弥漫性狭窄50%~70%;后降支中段狭窄70%~90%,左室后侧支中远段多处狭窄70%~90%。造影诊断:病变累及LAD、LCX、RCA。于LAD病变由远及近置入2.5*25mm支架2枚,TIMI血流3级。
图1.术后第1天,心电图示II度I型AVB。
图2.术后第2天,心电图示I度AVB。
术后第3天,心电图AVB消失。
电解质:血钾4.3mmol/L,血钠、血氯正常。
Holter监测:(1)窦性心律,(2)房性早搏,部分房早未下传,(3)室性早搏,短阵室速,(4)可见ST-T改变。
出院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广泛前壁AMI,室壁瘤形成,心律失常(II度I型AVB、I度AVB、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阵室速),心功能Killip3级;
2.2型糖尿病;
3.腔隙性脑梗死;
4.胃炎。
三.解析:前壁心梗合并AVB
下壁AMI患者合并AVB的比例远高于前壁心梗者,需严格排除因电解质失调、洋地黄中毒及应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所致的AVB。房室结约90%的血液供应来自RCA,10%的血液供应来自LCX,故RCA阻塞后并发AVB多见,一般出现较早,绝大多数患者可在AMI后12小时内出现。
下壁AMI并发AVB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根据房室结与希氏束的血流供应特点,RCA闭塞引起的下壁、后壁AMI易发生AVB,且阻滞部位位于希氏束近端;下壁、后壁AMI时局部缺血可引起反射性迷走神经兴奋增强,表现为III度AVB,通常可很快自行恢复。第二,缺血损伤早期,房室结局部钾离子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导致心动过缓、传导延迟;细胞内低钾、细胞外高钾,亦是导致AVB的原因之一。
另外,房室结及心房扩展部常有多支(3~5支)动脉供应,除房室结动脉外,尚有多数起源于LCX而少数起源于RCA的左房后支,多数起源于RCA而少数起源于LCX的房间隔前动脉,偶尔尚由来自RCA的右房后支供血,如一旦起源于RCA的某一支发生阻塞,可从另一支动脉如LCX得到补偿。此外,房室交界区各动脉之吻合支较多,以及交界区静脉窦较丰富等,为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下后壁AMI患者的AVB经过积极治疗,如吸氧、早期溶栓,应用增加心率的药物,避免使用减慢房室结传导的药物,随着心肌供血的改善,AVB可迅速获得纠正,少部分患者待度过心肌细胞水肿期,AVB亦可纠正。其恢复时间与年龄有关,老年人恢复时间长一些,年轻者恢复时间相对较短。经上述治疗措施后少数患者AVB仍不能缓解,要及时安装临时起搏器,度过危险期。
前壁AMI患者易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合并AVB较下壁心梗者少。前壁AMI合并AVB者,三种类型AVB均可见。一般认为,II度I型和II型AVB出现于前壁AMI,可能是希氏束远端受累之故。II度II型以上AVB更易出现在前壁梗死范围较广者,梗死面积大,使梗死区和局部缺血心肌细胞释放大量钾离子和代谢产物腺苷,这些物质可使心脏暂时性传导阻滞。
前壁AMI合并完全性AVB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以及心肌缺血或坏死部位、面积大小等因素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临床预后差,进一步提示缺血范围与AVB的关系。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已能挽救部分心肌,降低完全性AVB的发生率和患者病死率。左后分支近侧部分由LAD和房室结动脉的间隔支负责供血,远侧部分则由前或后间隔支动脉双重血供,故第一间隔支对房室传导非常重要。如心肌梗死发展,进一步影响希氏束血供,造成不可逆损伤。
本病例有如下特点:①年龄大(70岁以上);②就诊时间晚(发病10天以上);③广泛前壁AMI;④合并室壁瘤,病情有加重趋势。本例患者在AMI发病3周后血运重建,且室壁瘤形成,挽救缺血濒死心肌较少,心肌坏死面积大,冠状动脉病变比较严重且复杂,介入操作比较困难,时间也较长,很容易发生冠脉穿孔、慢血流、夹层等情况,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前壁AMI合并AVB患者的泵衰竭、病死率明显增高。前壁AMI合并II度以上AVB,即使应用临时起搏器,仍有患者死于大面积心肌坏死所致的泵衰竭。
参考文献
1.胡彩云,肖翠英.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年4月30-31.
2.曲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观察[J].医学信息,年第29卷4月77-78.
专家简介
冯惠平,医学博士,现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从事冠心病、心室重构、心力衰竭等基础和临床研究,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20余篇。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王雪萍┆美编高红果┆制版梁绪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