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嘉译实习生吴文可图源网络大河健康报记者在跟随全国名老中医、河南中医院医院名誉院长、脑病二区主任马云枝教授坐诊时发现,有头晕眼花、天旋地转、眼前黑蒙等症状的病人不在少数,眩晕作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仅次于发热和头痛。01眩晕越“熬”越重,让他无法工作49岁的崔先生是一位货车司机,为了及时将货物运送到目的地,他经常连夜开车,一开就是四五个小时。近年来,他逐渐出现头部昏沉、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视物模糊及倦怠乏力的症状,并反复在转换体位如转颈、起坐时,出现发作性头晕,伴天旋地转。对于货车司机这个职业来说,头晕是件极其危险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会酿成惨祸。为了安全起见,医院就诊,做了颅脑磁共振平扫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没有发现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及动脉超声检查,发现血脂异常增高及颈动脉斑块形成。崔先生口服了一段时间降脂药后,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有一次崔先生出车时,因长时间熬夜、休息不足,突然出现了一过性黑蒙的情况,险些酿成悲剧。崔先生后怕至极,经人介绍,他慕名来到了河南中医院脑病二区马云枝教授的诊室。马云枝教授对眩晕的治疗颇有见解。详细问诊后得知,崔先生长期劳累,单一姿势保持过久,饮食不规律,未规律治疗,也没有适时休息,后来发展为一动就晕、双眼黑蒙,直到影响工作时才重视起来。对此,马教授表示,临床上很多像崔先生一样出现不适后习惯去“熬”、去“忍”的病人,往往会诱发更严重的疾患。这类病人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患于未然。02眩晕为中风之渐,治疗需观其脉证标本兼治马云枝教授查体后发现,崔先生的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暗、苔黄腻,脉弦滑,根据其一过性黑蒙的症状史,诊断其为短暂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属于中风先兆和眩晕病,辨证为风痰入络,上扰清窍之证。马云枝教授表示,脾胃为后天之根本,崔先生年近五旬,劳累过度,加之饥饱失宜,损伤脾胃。脾胃受损则运化失常,水湿运化失常,聚湿成痰,上蒙清阳。“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肝阳化风,风扰清窍,风痰相结,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脾胃运化失常,气血不足则见倦怠乏力,久视伤血,气血不能濡养眼窍,则视物昏花。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患无穷。中医辨证论治,需观其脉证,标本兼治。马云枝教授建议,对于此患者的治疗,应以健脾化痰、熄风通络为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图源网络
姜半夏15克、天麻15克、茯苓12克、化橘红12克、钩藤15克、煅石决明30克、桑寄生10克、麸炒白术20克、麸炒山药30克、黄芩10克、川牛膝10克、盐杜仲10克、丹参30克、甘草3克、川芎15克。
明代医家李东垣言:“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该药方中半夏醒脾止呕,燥湿化痰,天麻平肝熄风,利清窍,止眩晕,共为君药;茯苓、白术健脾燥湿,杜绝生痰之源,橘红理气化痰,气顺则痰消,三药共为臣药,助君药化痰止眩;川牛膝引血下行,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丹参、川芎补血活血,山药健脾补虚。诸药相合,则痰无从生,风无从化,标本兼治,相得益彰。经过1周治疗,患者眩晕症状减轻,未再出现眼前发黑等症状。对于崔先生这样劳累过度的患者,马云枝教授建议他们及时休息,万不可过度疲劳,这样才能在治疗时达到事半功倍之效。03小眩晕、大隐患,及时诊断是关键马云枝教授介绍,眩晕包括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其中,周围性眩晕包括迷路炎、中耳炎、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等,这些疾病大多数呈发作性,症状较重,持续时间短,而且多伴有耳鸣、听力减退,严重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此外,病史长且症状反复发作的患者,要考虑是否患上了中枢性眩晕。这类疾病常常因供血不足导致,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甚至是短暂脑缺血发作(中风先兆)和脑梗塞(中风)等疾病。至于如何准确判断出发作的病因,马教授表示,需要做头颅磁共振检查来进行诊断,对于颈性眩晕,则需要通过颈椎磁共振检查来加以辨别。马云枝教授提醒广大患者,眩晕不是一种病,而是疾病的一种表现。不能小看了“眩晕”,它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前兆。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讳疾忌医,则会诱发其他疾患。眩晕病人应注意锻炼颈肩部肌肉,避免突然、剧烈地改变头部体位,避免高空作业。
推荐↓↓↓
第二届河南省健康科普能力大赛总决赛成功举办!这是一场全民健康科普盛宴
版权声明
◆本文为大河新健康融媒体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大河健康报
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呵护
专业|专注|大爱|责任
统筹:于素文
编辑:宋昆仑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