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蒙治疗专科医院 >> 黑蒙治疗 >> 献给锡伯族西迁周年西迁随想

献给锡伯族西迁周年西迁随想

 

一个表姐给我打电话说,“我的母亲报名参加铭记西迁百人寻根团活动了,28号已启程,到沈阳过西迁节,来回得14天了。听说这样的活动已经连续几年了,今年报名的有多人。”

我的美女发小在朋友圈晒了一张旗袍照,清爽的淡粉色,零星地点缀着蝴蝶、花朵的刺绣图案,传统中不乏时尚的气息,简单、大方、美丽。她说,“我要穿着这一身锡伯风,美美地去参加我们的西迁节活动。”

这都在无意中不断提醒着我,西迁节快到了。

自记事起,西迁的故事就伴随着每个锡伯族人家的孩子成长。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年,那时的新疆经过战乱后满目疮痍,军务空虚,漫长边界无人守卫,随时都可能受到沙俄的侵扰。伊犁将军便向朝廷奏请派锡伯族到伊犁驻防。因为那时的锡伯士兵各个能骑擅射,强壮骠悍,忠诚爱国。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被选中的名锡伯官兵及其眷属在沈阳锡伯家庙祭奠祖先,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士兵及其家眷人踏上漫漫西迁征程。他们过草地、穿戈壁、爬雪山,战胜了饥饿、寒冷、疾病,走了15个月,从祖国的最东北,来到了最西北:新疆伊犁。

原本要求三年走完的路,锡伯人的先辈只用了一年零三个月就走完了全程。清点人数的时候,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其中就有多个在大漠戈壁中出生的婴儿,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担负起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历史重任。“西迁”的锡伯族儿女以极其悲壮和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完成了国家使命,从此平内乱、抵外侮,在新疆永远扎下了根。

为了纪念西迁壮举,锡伯族把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自己最盛大的节日“西迁节”。男女老少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举行野炊、射箭、摔跤、唱歌跳舞、赛马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从小到大,听了无数遍西迁的故事,每一次聆听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从懵懵懂懂到慢慢懂得,感动、敬佩、自豪之感在心底由生。

西迁,意味着锡伯族原有的家园破灭了,精神世界也与原来熟悉的文明断裂。当一些人还抱着回故土的幻想时,锡伯人中的先进者已经洞察现实中面临的命运,带领大家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一边挂念着故土,一边重新建设家园。他们用七年的时间开挖大渠,开垦荒地,播种从故土带来的谷物、蔬菜、花草的种子,灌溉土地,将一片荒野变成绿洲粮仓。直到今天,当年开挖的察布查尔大渠,仍然灌溉着察布查尔的百万亩农田,像母亲一般养育着十几万各族人民。

西迁的锡伯族,面对巨大的文化差异,没有摒弃自己原有的传统和文明,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礼节礼仪、饮食风俗、刺绣服饰、音乐舞蹈、婚丧嫁娶等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戍边中极为重要的弓箭,也在锡伯文化中延续下来,涌现出许多在全国比赛中夺得奖项的射箭能手,使察布查尔成为远近闻名的箭乡。直到今天,仍然有制作弓箭的匠人,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诱惑,专注于制作弓箭的技艺。

同时,锡伯族也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年来,不断地向外界学习,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就饮食来说,奶茶、抓饭、拉条子、纳仁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的美食已成为今天锡伯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音乐舞蹈来说,锡伯族的贝伦舞音乐、动作吸收了蒙古族的萨吾尔登、哈萨克族的黑走马的元素,确有几分相似;就语言来说,锡伯语中从维吾尔语、俄罗斯语、蒙古语中也借用了不少词汇,发音和意思都一样,比如:bazar(集市)、“maxina”(缝纫机)、ayah(末尾)、kapak(葫芦、笨蛋)等等,使现代锡伯语更加丰富,有时候都有点儿分不清到底是谁的“专利”。这就是长期以来,民族间相互交流、交融的结果吧?好比在察布查尔,有一种聊天叫“放帕浪”,有一种努力取得叫“阿拉兰”,男女老少人人皆知,脱口而出。

朴素的民族情感让我情不自禁地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qa.com/wadzz/133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