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若有人拉肚子或是放屁多,便会被开玩笑:吃巴豆了!
所以巴豆最为人所知的,是作泻药。以至差点引发一场冤假错案。
太医院张太医确诊雍正皇后为胃寒食积,消化不良,开了一暖胃化食导泻药方,内有巴豆四两。巴豆是有毒的泻药啊,四两足能要皇后的性命,雍正很生气,将张太医打下死牢。
礼部侍郎景日昣,因曾治好过皇太后的虱包病,被请进宫中。
望闻问切,又看过张太医的药方,景日昣心里有了数,提议自己亲自配制,亲手煎熬。
皇后服下药后,病疾明显减轻。又经过几剂调理,完全康复。
此时,景日昣才提到自己的药方同样有巴豆。他说:“皇上只看到了巴豆二字,而没有注意‘巴豆’二字前边还有个‘炙’字,炙过的巴豆毒性小,再加上煎药时用了半个多时辰,毒性就更小了,但药力不减。我当初提出要自己亲手配制药方,亲手煎熬,也是怕皇上知晓有巴豆这味药物而遭受杀身之祸,蒙上不白之冤。”
皇上一听,好有道理,当即传旨释放了张太医。
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以巴蜀为多,故称巴豆。
性味辛,热,有毒。入胃、大肠经。
对于其毒气的去除,除了景日昣提到的炙与熬,元代医家王好古曰︰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泻,世所不知也。
对于这一点,古代名医陶弘景也赞成说:巴豆最能泻人。而李时珍大人更将其落实到行动中,曾用50丸巴豆丸治好了病人的腹泻。原因在于,“冷积凝滞”,也是会造成腹泻的,所以他选择用热下的办法除寒止泻。
再来说巴豆泻下的功效。泻药家族不止有巴豆,还有大黄,两者如何选用呢?
大黄性味苦寒,巴豆辛温,所以大黄苦寒,善于泻热通便、攻积导滞;巴豆辛热,善于峻下冷积。
看起来一个泻热,一个泻寒,是对头(相畏)。但战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可能的情况下,它们又可以搞联合,所以两者又相使。
比如《金匮要略》记载的一个三味药的小方子——三物备急丸。
组成:大黄30g,干姜30g,巴豆30g(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制法服法:
先将大黄、干姜研末,再研巴豆,然后一起和匀共捣为散;或炼蜜为丸,瓷器密贮。每次服大豆般大小3~4丸,温开水送下。
其名之得,是因三药的药性都十分峻厉,“非急莫施,故曰备急”。
三药合用,巴豆得大黄,其泻下之力变缓和而持久;大黄得巴豆,其寒性可去;再加温中散寒之干姜,以助散寒之力。故善治寒积便秘。
也就是说,对于饮食不节、冷食积滞导致的胃肠阻滞不通,或暴饮暴食后,又感染了寒邪导致气机不行,甚至气机逆乱,有比较好的效果。
常见的症状有突发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不能言、大便不通等症状。
由上用方可看出,巴豆对胃肠疾病的治疗功效佳。但巴豆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可不服气只为胃肠工作,它还想付出更多呢!
《日华子本草》曰巴豆:"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相关选方:
1、治小儿痰喘:巴豆一粒,捣烂,用绵裹好,塞鼻,痰即自下。(《古今医鉴》)
2、治小儿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钱,百草霜二钱(研末),飞罗面(磨面时飞落下来混有尘土的面)煮糊成丸,黍米大。用药时看情况。红色用甘草汤,白色用米汤,又红又白用姜汤下。(《全幼心鉴》)
3、泻血不止︰巴豆一个。去皮,用鸡蛋开一孔纳入,纸封煨熟,去豆食,病便好了。虚人分作二次服,绝对见效。(《普济方》)。
4、治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臌:巴豆九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捣烂成豆子大的丸子,每次服一枚,以水下为准,勿饮酒。(《补缺肘后方》)
5、治肝硬化腹水:巴豆霜一钱;轻粉五分。放于四、五层纱布上,贴在肚脐上,表面再盖二层纱布。经一至二小时后感到刺痒时即可取下,待水泻。若不泻则再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6、治喉痹:白矾二两(捣碎),巴豆半两(略捶破)。同于煎药的锅内炒,待矾枯,去巴豆不用,碾矾为细末,遇病以水调灌,或干吹入咽喉中。(《百一选方》)
喉痹,是指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或咽痒不适,吞咽不利等。
7、治耳突然聋:巴豆一粒,用蜡裹,针刺令通透,用时塞耳中。(《经验方》)
8、风瘙隐疹(荨麻疹),心下迷闷︰巴豆五十粒(去心、皮)。水七升,煮三升,以帛染拭之,随手愈。(《千金翼》)。
9、治一切恶疮: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调雄黄、轻粉末,频涂取效。(《普济方》)
提醒提醒:由于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