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倒病俗称“倒苗”、“霉根”、“小脚瘟”,主要由瓜果腐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侵染所致。刺腐霉及疫霉属的一些种也能引起发病。病菌寄主范围很广,严重时可引起成片死苗。
猝倒病-简介
猝倒病
由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hthora)、丝核属(Rhizoctonia)等真菌引起的苗期植物病害。可影响幼苗生长,严重时造成缺苗甚至毁种。不同种类的真菌引起不同的症状。腐霉属和疫霉属侵染幼苗的茎基部呈水渍状变软,使之迅速萎蔫,最后茎基部呈线状缢缩。有时子叶尚未表现症状即已倒伏,故名猝倒。以瓜类幼苗最常见。由丝核菌引起的苗病一般称为立枯病,受害幼苗茎基部产生褐色病斑,逐渐使幼茎萎缩直至幼苗枯死,一般不立即倒伏。受侵染子叶也可产生褐色不规则形的病斑。茄科、十字花科作物和棉苗的立枯病发生较普遍。腐霉菌和立枯丝核菌都是土壤习居菌,是一类弱寄生菌,寄主范围较广。
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残组织内存活,作为侵染循环的初次侵染源。腐霉菌和疫霉菌也可由卵孢子或厚壁孢子在残体内或土壤中越冬和渡过不良的环境条件。病菌主要通过灌水或土壤耕作传播。病原菌的生长适温范围较大。幼苗生育状况不良、抗逆性差时,就易发病。防治主要靠良好的土壤耕作,避免土壤过湿,加强苗期管理增强幼苗抗逆性;同时避免使用旧床土育苗,注意田间清洁和进行土壤消毒。
猝倒病-症状识别
症状猝倒病多发生在早春育苗床或育苗盘上,常见的症状有烂种、死苗和猝倒。烂种是播种后,在种子尚未萌发或刚发芽时就遭受病菌侵染而死亡。猝倒是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遭受病菌侵染,致使幼茎基部发生水渍状暗斑,继而绕茎扩展,逐渐缢缩呈细线状,子叶来不及凋萎幼苗即倒伏地面。湿度大时,在病苗及其附近地面上常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可区别于立枯病。
幼苗大多从茎基部感病(亦有从茎中部感病者),初为水渍状,并很快扩展、溢缩变细如“线”样,病部不变色或呈黄褐色,病势发展迅速,在子叶仍为绿色、萎蔫前即从茎基部(或茎中部)倒伏而贴于床面。苗床湿度大时,病残体及周围床土上可生一层絮状白霉。出苗前染病,引起子叶、幼根及幼茎变褐腐烂,即为烂种或烂芽。病害开始往往仅个别幼苗发病,条件适合时以这些病株为中心,迅速向四周扩展蔓延,形成一块一块的病区。
猝倒病-发病条件
本病由鞭毛菌亚门真菌瓜果腐霉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营腐生生活。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幼芽,或芽管顶端膨大后形成孢子囊,以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到幼苗上,从茎基部侵入。湿度大时,病苗上产生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虽喜34℃高温(30~36℃),但土温15~20℃时繁殖最快,在8~9℃低温条件下也可生长,故当苗床温度低,幼苗生长缓慢,再遇高湿,则感病期拉长,特别是在局部有滴水时,很易发生猝倒病。尤其苗期遇有连续阴雨雾天,光照不足,幼苗生长衰弱发病重。当幼苗皮层木栓化后,真叶长出,则逐步进入抗病阶段。
病菌以卵孢子或菌丝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并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主要靠雨水、喷淋而传播,带菌的有机肥和农具也能传病。病菌在土温15-16℃时繁殖最快,适宜发病地温为10℃,故早春苗床温度低、湿度大时利于发病。光照不足,播种过密,幼苗徒长往往发病较重。浇水后积水处或薄膜滴水处,最易发病而成为发病中心。
猝倒病猝倒病-防治方法产品功能:1.本品是一种新型低毒高效杀菌剂,针对立枯、青枯、猝倒病等有强病强杀,无病壮苗之功效。
2.本品加入生物调节助剂,在弱苗病期调解植物的源激素,使植物由弱变壮,由壮变强,抗机外病侵入,恢复正常生长。
3.本品能干扰菌丝生长、抑制病菌孢子形成、内吸性强,迅速进入植物体内形成保护层。
本品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内吸性土壤消毒剂,药液与土壤中的铁、铝离子结合,抑制刨子的萌发及病害植株菌丝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使其不能正常生长而死亡。强内吸性使有效成分可通过灌根方式被作物根、茎、叶吸收、并迅速在体内传导,铲除病株内部和外部的病原菌,疏通维管束,加强养分传导,迅速治愈病害.
使用技术和使用方法:
作物(或范围)防治对象制剂用药量使用方法苗期猝倒病-倍液灌根规格:15ml*袋*4盒ml*60瓶
服务-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