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眼球震颤
眼球震颤是一种不自主、有节律性、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方向分为水平型、垂直型、旋转型等,以水平型为常见,通常以快相方向表示眼球震颤方向,快相为代偿性恢复注视位的运动。简称眼震。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眼球震颤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因此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二、眼球震颤症状以及体征
跳动型:眼球呈明显速度不同的往返运动,当眼球缓慢地转向加一方向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又突然以急跳式运动返回,所以此型震颤有慢性和愉相的表现,慢性为生理相,快相是慢相的矫正运动,快相方向作为眼球震颤的方向,快相与病因有关。
摆动型:眼球的摆动犹如钟摆,没有快相和慢相,其速度和幅度两则相等,多见于双眼黑蒙和弱视患者。
旋转型:指的是在正中原位出现的以旋转为主的眼震。眼球也存在三个旋转轴:与地平面垂直的轴,围绕这个轴旋转产生水平眼动;与矢状面垂直的轴,围绕这个轴转产生垂直眼动;与额状面垂直的前后轴,围绕这个轴转产生旋转性眼动。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旋转为主指的是与视线平行围绕眼球前后轴的转动。
GIF
三、眼球震颤的危害
球震颤,罕见,发病率低,多为先天性,常由视觉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受损或发育不良引起。导致眼球震颤的病因相对于其他疾病来说要简单明了的多,先天性分为遗传,先天禀赋不足(早产,出生时缺氧),后天性外伤,颅内病变压迫神经。眼球震颤的危害,首先,眼球震颤会导致复视,中枢性眼球震颤多有震颤性复视。其次,眼球震颤会导致视力减退,由于黄斑发育不好或因震颤引起的混乱不利于黄斑进行注视,注视反射不能发展。而且眼球震颤会感到物体运动,视外界物体有动荡感,眩晕、恶心,呕吐,常把不动的物体感觉为不停地往返移动。
GIF
四、眼球震颤的病因
本病的发生,多与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肝肾亏损,目窍失养,约束失调而成。或平素肝血不足,风热之邪伤阴劫液,引动肝风,内外合邪上攻于目而成。亦有因自幼或先天性眼病,胎患内障、宿翳、目珠发育不全,而使眼珠废用,注视无力而成。在古代中医学《证治准绳·七窍门》就明确指出“神珠不待人转而自蓦然察上、摹然察下……,或左或右,倏易无时,盖气血搏击不定,筋脉振惕,缓急无常,被其牵拽而为害。”这对于眼球震颤的病因和特征有了明显的概述,也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五,眼球震颤不治疗的后果
出现眼球震颤这一眼球运动异常,患者的视力肯定会受到影响,实际上,只有极少数眼球震颤的患者视力是正常的,大部分眼球震颤的患者常常还伴随着弱视。此病属于神经系统的一种疑难杂症疾病,发病率大概为千分之一,而且这种疾病有遗传倾向,概率不明。如果不及时会逐渐加重,导致并发症,斜视,弱视,散光,畏光,视力下降,失明等等。
六、中医治疗眼球震颤
特发性震颤属于中医“肝肾阴亏,虚风内动”的范畴,阴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肝肾之阴精更是生命之根本。中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对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学派代表人物的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阴难成而易亏。他指出大多数内伤杂病的形成都与阴精的耗伤有关,因此在治疗内伤杂病时,特别注意护阴养阴,以致后世中医学界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治疗外感伤风宗张仲景,治疗内伤杂病宗朱丹溪。朱丹溪的养阴思想至今仍然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震颤病症的形成归根结底是肝肾阴精亏虚,阴不制阳,以致虚风内动。只有滋补肝肾阴精,恢复阴阳平衡,才能熄风止颤。
纯中药《镇静止颤汤》治疗眼球震颤效果显著,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同时起到全面调节和改善结果,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通过中医汤药口服,将震颤治疗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益脑,补益宁神,宁心安神,使患者睡眠质量提高。第二阶段疏肝行气,肝性刚,喜条达,主疏泄,滋养肝肾之阴阳。第三阶段补益肝肾,益脑生髓彻底解决眼球震颤的困扰。为了产生理想的远期疗效,同时鉴于震颤病症为疑难顽症,患者须按疗程治疗,并且应尽早开始服药,保证连续性,持之以恒,力争出现稳定的最佳疗效。
赞赏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