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蒙治疗专科医院 >> 黑蒙护理 >> 中医炁针实战传承论坛讲座第一课

中医炁针实战传承论坛讲座第一课

 

刘国轩,医院院长,高级国学文化讲师,先后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大型医学学术会议,且“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技术应用”成果荣获“中医药科技创新奖”,并纳入“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他历经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了丰富的中华中医精髓,独创炁针疗法,誉为炁针创始人,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半身不遂、肿瘤、顽固性风湿、类风湿、痛风、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各种胃病、肝病(酒精肝、脂肪肝、乙肝大小三阳、肝囊肿、肝硬化、肝腹水、胆囊肿、胆息肉)、妇科疾病、慢性鼻炎;颈、腰椎病,骨质增生、头颈肩背腰腿痛等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研究造旨较深,使各种顽疾沉疴立起,深得患者亲睐。各位老师、杏林同道,大家好生者天地之大德,疾者有生之大患,方术者治疾之大法。国医保安康,众生无轩轾。

这里是中医炁针实战传承论坛,也是建群以来的第一堂课,也是炁针必修的课程……,在浩瀚的杏林之中能和大家在此相聚,乃是一种缘分,既然有缘,我愿与大家分享这份果实,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创造自身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我在群里看了一下,有很多老师都在中医界摸爬打滚了几十年,为中医事业付诸自己最宝贵的心血,向医学巅峰冲击,在行业内可算是各怀绝技,同时希望大家敞开胸怀,海纳百川,摆脱固步自封的枷锁,在群里多多分享您们的美羹,多给我们学习的机会,在此我表示万分的感谢!

还有一些在校的学生和针灸医师,看到了你们对炁针的学习兴趣高涨,我也很开心,我只不过在这里抛砖引玉,希望通过学习能给你们带来一些临床启发,因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位老师提出批评指正!也欢迎有志之士共同来研究和完善炁针医学原理极其临床意义。

开课之前我得说一句话,作为一个医生,得要自己身体健康是吧,才能惠及他人,所以,学习炁针不但对自己的健康有益,还能给患者治病,多好的一个事情。

中华医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她是科学与人文融洽比较好的一门国学,在中医临床培养方面,只要遵循中华医学自身发展规律,把中医理论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孕育出优秀的中医临床人才。

西洋医学进入中国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价值的取向,在临床上大部分都是以西医为主导,中医为辅,甚则不用切脉,更不用辨证,不论病情是否需要,凡是患者有炎症均以消炎解毒处理,如此失去了中医理论指导的临床实践意义,更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对此,中医界诸多有识之士颇感忧虑而痛心疾首,中医传承和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鉴于社会与国家的需求,应该遵循中医的自身发展规律,以多种模式、多个层面,参师襄诊,因人施教,务实求效地创造良好的孕育环境,展开中医药人才技术培养。

炁针是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型学术领域,是古今医学理论的复合结晶,充分运用了银针(介质)借助人体元炁在体内运动的变化动力,作用于人体生命信息与生物全息功能变化,使人体组织器官进入正常状态,从而达到中医临床康复的治疗目的,形成新型特色诊疗技术——中医炁针疗法,临床独具简、便、验、廉之功。

炁,也叫先天之炁,或元始祖炁,是指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原始之炁,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素质;是人体内运行变化的动力,由气变炁的运动过程,能使组织器官正常发挥机能的精微物质——内炁(气),同时它承载人体生物电、生物全息的疏导功能,成为中医临床康复的核心力量,也是万物生存的生命密码。

针,是不易被化学物品腐蚀的金属医疗器材——毫针,它具有导电、导热、导炁的功能。术者通过内炁与针的组合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组织器官病变部位的一种独特治疗手段。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关键,辨别性质,明确病变部位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那一块肌肉、那一个组织、哪一块骨骼变异,且辨明它的阴阳属性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明确的诊断,然后确定相应的治疗点进行施针,迅速达到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笔者建议城市与乡村、医院、门诊可以兼顾中医炁针疗法,多临证多研讨,总结炁针特色。

炁针临床实战传承论坛,是我将汲取了几十年的切身临床实战经验与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旨在弘扬中医学学科的学术思想为己任,传承古今医家经验,勤求古训,力求在继承中创新,融会新知,运用中医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以显著的疗效诠释、求证前贤的理论,而决不敢言自己有什么学术思想,只是锲而不舍地参师临证,取得若干鲜活的诊疗经验,在学术闪光点凝聚提炼出精华,供广大杏林同道共同感悟中医炁针疗法真谛,有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要论当今中医治病,流派众多,有药物疗法(内服或外用)、针法和灸法等物理疗法。而药物疗法有地道讲究,时有短缺,新陈不等,亦有真假,难以奏效,何谈沉疴立起?当下中医临证惟精于针法,可以随身佩带,以备缓急。临证究其病因,或针或药,或针药完美组合,效如桴鼓,彰显中医本色。

而用炁针治病,要识其通变,捷而能明,明其针法,明知形所在,经络左右所起,血所行,逆顺所会,补虚泻实之法,祛邪安正之道,方能除疼痛于目前,自然于迎随之间,疗疾于指下,而得时为之妙。

我举个例子,通常治疗鼻炎我就按常规的选穴,如迎香穴、合谷、印堂、列缺等进行施针,留针0分钟,疗程时间至少10天,其效果还不佳。

这次我忽然改变了思维,独取双下关穴治疗,凝神定志在拇指与食指之间将毫针握紧,待炁进针,炁至出针,针左下关,左鼻孔通,针右下关,有鼻孔通,一次而愈。由此,我临床治疗其它疾病也是按此方法操作,屡试屡效,再举些例子,比如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半月板损伤、膝关节疼痛通常的选穴治疗,同样待炁进针,炁至出针,可见沉疴立起,无不效应。鉴于疗效甚佳,就继续研究治疗疑难杂症,比如心脏病、高血压、高血糖、半身不遂等疗效喜人。这里我又举个案例,有一位患者,女,56岁,心悸、下肢浮肿,不能平躺,躺则胸闷气喘加重,医院查诊断为心梗、心衰,住院治疗也不见好转,患者侄子强烈要求我给予治疗,通过四诊辨证诊断,采用炁针疗法治疗方案为先,在郄门穴、肝俞、胆俞、大陵待炁进针,针后症状明显减轻,4小时后症状基本消失,这个患者只做了一次炁针,就能到道如此疗效,可见炁针疗法一定有它的医学原理。

第一节气和炁的基本物质

气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应用范围广泛,我们先将《内经》中秦气论思想应用到健康领域中来,对气范围的含义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规定和分析,形成了以生理之炁的核心气论思想,不仅促进了中医炁针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中国传统哲学气范畴和炁论思想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在这里着重阐述炁理论体系,便于大家深入理解气与炁区别及其它的基本物质。

炁qì字有很多人不认识,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炁源自于古字氣的转变由来,最早是云氣的意思,是个象形字,有米、有呼吸、息的意思,阐述人们需要后天饮食产生的氣,更需要氣来调息呼吸,有为生生之道。至宋代之后,道教思想家为了区别先天的与后天的,采用古字“炁”来代表先天的,代表无极,氣则被当成是后天的氣,为太极,这两个字的意义又被分开,但是除了道教养生文献之外,通常都以氣来概括。

我们单独来将“炁”字分析其中的含义。“炁”字上面一个旡jì字,就象人在做一个双脚前后跪在云上仰天挺直伸展做吐纳养生动作。旡字底下一个灬huǒ字,灬字有两重含义,一是按阴阳五行属性来说,属阳,五行属火,灬huǒ在下表示太阳的热能孕育大地所产生的热炁,为徐徐而生的阴中之火,阴阳交结的火,给人类带来了温煦的象征;二是按象形字来说似天上飘动的云,象舞蹈一样灬biao动,表示勤劳和健康的人们才拥有如此灬动的体魄,可视为健康的象征。两者都可以说明古人意识到炁对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且在生活与劳动实践中总结各种各样的练炁养生方式,以便达到防病、祛病的目的。为了更多的人悟知氣的养生作用,将“旡”字与“灬”字组合起来表达炁意思。

很多人认为炁与气没有区别,其实不然,炁是由气转变炁而来,炁之母是也。炁有分先天之炁和后天之炁之分,先天之炁称之为原炁、母炁;后天之炁是饮食纳入和呼吸纳入在体内之炁的炁化作用下产生而来,于是说通过人体吐故纳新的新陈代谢机能转化成有机能量,发挥出来的作用称之为后天之炁,除此以外的概述都是以“气”字表达。言气与炁之别,逐炁之源,明其本质,究其人在宇宙中生存的炁场和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环境。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禀天地之气而生,依四时之法而成。《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善言人者,求之于气交……”,“何谓气交?……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阐明气交是人生活的场所,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在这种个环境中存在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规律,又有春、夏、秋、冬四之分,更受风、寒、暑、湿、燥、火的影响。人既然生活在气交之中,就必然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都是天地形气阴阳相感的产物,是物质自然界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的结果。天地阴阳五行之气,内化于人体,构成了人体生理之炁。天地之气有阴阳之分,人体之炁亦有阴阳之分,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之炁和自然之气的运动变化服从统一的规律,“人之常数”亦即“天之常数”《素问·血气形志》曰:“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生理之炁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规律也是人体生命的活动规律。天人与地相应,人体与自然界不仅共同受阴阳五行之气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许多具体的运动规律也是相通应的。

炁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相合,形成了原始的胚胎,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成为人体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诞生了新的生命活动——“炁”,炁之所化构成精、气、神、津、液、血、脉,经、络的生命基本物质。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曰:“先天之炁在于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精微所化。先天之炁为炁之体,体阴主静,故子在胞中,赖母息以养生气,则神藏而机静。后天之炁为炁之用,用阳主动,故育形之后,资水谷以奉生身,则神发而运动。天人合德,二炁互用,故后天之炁得先天之炁,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炁得后天之炁,始化而不穷也。”

《医门法律·先哲格言》曰:“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炁由之以生,故谓生气之原”据此,体阴而用阳,阐明炁在于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就是生命物质的功能表现。

我们再从天地大宇宙到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观出发,用气范畴论述天地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炁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精华,是构成宇宙和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这种基本元素有两种含义,一种元素作用与人类健康的气叫做小宇宙之“炁”,另一种元素作用于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叫做大宇宙“气”。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的胜复作用即气的阴阳对立统一,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气和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气的气化作用。因此,在中医炁针学中,炁的概念,既有哲学含义,又有医学科学的含义,其内涵错综复杂,不可作单一的、片面的理解。

综上所述,炁可以理解为视之不见的微波能量,是由阳光(阳)与地(阴)交织的混合物质,它在运动和变化中构成宇宙空间最基本的精微物质——气,是世间万事万物赖以生存的本原。而人体之炁是先天之炁和后天之炁是共振性运动转变的动力,叫做力炁,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精微物质,在体内产生运动变化构成能量流遍全身。由此可知,气在宇宙间无处不有,炁在小宇宙内无处不到,可在经、在脉、在络、在脏、在腑、在血中推动精微物质,构成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宇宙间的精微物质,形成了人在炁中,炁在我中的运动变化规律,叫做“天人地合一”规律,这个一不是数字,而是共熔体的无极之象,炁就是宇宙中生物导电磁场,是天地之间无限的能量本质。

既然在中医领域谈到炁的本质,就必须了解中医对炁的认识,中医概述的范围比较广阔,至少包括:元、宗、营、卫、精、神、五脏之炁、经脉之炁、血中之炁,这些所谓的炁是指人体内运动生化所产生的功能。就拿感冒来举几个例,感冒了不通过药物或者物理疗法,也不运动锻炼,几天后就自愈了,这就充分说明元充盛,自行修复快,反之,绵缠难愈;容易患感冒者,营卫之不足,易患风寒发生感冒;感冒了运动一会或练一会起功出点汗,也痊愈了,是经脉之炁的作用。完全体现炁在体内运动变化构成了三个方面的能量元素;

一是组织器官内在运动所产生的炁,通过经络、经脉感传反馈出来的状况——信息元素。

二是功能锻炼促进机体运动所产生的炁,可推动精微物质、起到防御的作用——能量元素。

三是自身机体充盛的精微物质所产生的炁,可起到固涩、濡养、温煦组织器官的作用——物质元素。

三个元素形成统一体,在人体内流动能起到推动、固摄、防御、温煦、濡养的作用,这就是人体内“炁”的本质。既然说到这,我们继续学习炁作用于人体的“炁道心经”。

第二节炁道的理性和修炼

“炁道”有很深的内涵,它既是宇宙万事万物基础和本源,也是双重性质的概念,第一叫做内存性,本质属于阴;第二叫做超越性,本质属于阳,谓之阴阳之道。“炁道”的内存性,是指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离开“道”而存在,世界离开“道”,任何事物都不会存在,更不要说维持了,因为“道生万物”,无一例外;另一方面,万物再如何变化,或消失或增加,“炁道”全不变,不会受到影响,这就是“炁道”的超越性。所以说:“炁道的阴阳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是世间万物的父母”。

古代炁功修炼学派也充分利用了炁道运行规律,在炁道感传的角度去研究炁道真经。许多炁功文献中记载练家子在练功中所体验到的长程感传现象,在上古时代蔚然成风,战国时代已趋成熟。

如现代出土的《行玉佩铭》曰:“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chōng)在上;地几舂(chōng)在下。顺则生,逆则死。”短短的45个字,简单扼要,却形象地描述了炁功的经脉感传现象,其意是指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呼吸深沉使炁蓄积于丹田会出现炁上下运行,后人称之为“小周天”。

《难经》曰:“丹田,海也,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

《抱朴子·至理卷五》:“夫人在炁中,炁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

《东波志林》:“学道养生者,至足之余,能以炁与人,……谓之布炁。”练炁功是改善、促进、增强真炁在体内运行的状态,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炁功在80年代初期至今,炁功科学研究进展主要体现三各方面,一是炁功态证实,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教授从系统论出发,提出炁功功能态的概念,且通过脑电图的观测说明,练功过程中得出脑电信号,的确证明当时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不同常人的觉醒状态、睡眠状态等新的状态;二是炁的实在性证实,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仪器观测,证实了炁是客观实在,临证炁治是有物质基础的,有科学依据的;三是炁和意的相互作用的证实,“意”对离体的“炁”起到控制作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是现代科学的最大挑战,就像导弹一样,能够自动循其轨迹。一些实验报告确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人体可以接触或不接触物质而影响物质,改变其分子性状,钱学森教授为此对气功的研究评价说:“炁功是科学的新发现,科学生命的先声,人体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据此炁道与导引、行与经络、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练功时出现感到经炁循行现象,虽然是个人感应,但千人所同,效验确凿。

故明代·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云:“内正,谓其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不谬也”。内景是指脏腑、隧道是指经络、经络是指炁道,只有通过某种修炼的人,才能内视(返观)体察认识到。内景是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修行者所具备的异于常人理解范围、现代自然科学无法解释却真实存在的能力,可以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对中医人真正理解《黄帝内经》等经典中对人体的描述,对炁针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真人”能“把握阴阳,呼吸精炁,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圣人”能“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正是趋于成熟的炁功导引路径为道真经提供了最重要的研究依据。为此,下面我阐述“气道心经”修炼心法;

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尤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

脉气所行径路名。指经脉之气汇聚和流通的共同通道,其范围超出经脉主干之外。分气街。

《灵枢.卫气》:“胸有气街,腹有气街,头有气街,胫有气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玄关窍,也叫玄牝门);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所述脉气流经头部的,都通至脑;脉气流经胸部的,都通至胸和背腧;脉气流经腹部的,都通至背腧和冲脉;脉气流经下肢的,都通至腹股沟及承山、踝上下等部。说明了经络在头面、胸、腹、胫各部的分段联系。

《灵枢》《针灸大成》阐明,手太阴肺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上膈于肺,从肺系横出腋下,循臑(nao)内,行于少阴心经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拇指端,其支者,从腕后列缺穴,直出掌中和次指内廉出其端,交合阳明也,为多气少血之经。

《素问·五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吸进清气,排出浊气,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肺主呼吸的功能,实际上是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在气体交换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肺气宣发,浊气得以呼出;肺气肃降,清气得以吸入。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协调有序,则呼吸均匀通畅。

()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于宗气的生成。一身之气主要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构成。宗气属后天之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谷气相结合而生成。宗气在肺中生成,积存于胸中“气海”,上走息道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

如《灵枢·五味》所说“其大气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并能贯注心脉以助心推动血液运行,还可沿三焦下行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故在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宗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气的生成关系着一身之气的盛衰,因而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不仅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盛衰。

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于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肺有节律的呼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肺的呼吸均匀通畅,节律一致,和缓有度,则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运动通畅协调。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灵枢》《针灸大成》阐明,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经多气多血之经,卯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阴之交。

阴阳学说中阐明,肺为阴脏,其位在上,乃阴中之阳;大肠为阳,其位在下,在前,故为阳中之阴。

综上所述,说明修炼真气我们要选择太阴和阳明经脉气主要元素,使两者之间的经脉之气在指端汇合,与针融合,气为阳,针为阴,阴阳组合形成炁针。

第三节炁针的本质

前面我们讲到炁的本质和炁道真经,我想大家也明白了炁的含义及其的作用,这一节我接着讲针的本质。针是医学临床中的一种工具,而炁针选择0.45mm规格(各种长短型号)的毫针作为工具,粗针易导炁、导热进入人体组织系统,临床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

毫针在临床中角色纯属是第三方介质,不是药物,只不过是能起到导热、导炁、导生物电的一种介质而已,主要是术者的气道真经之炁与毫针融合在一起,带炁刺入体内时与患者体内的生物电激发经脉之炁、血脉之炁,在体内运动产生的精微物质的变化,调动人体自身机能,使病态向正常生理功能转归。它的本质还是针刺疗法,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所以炁针者要娴熟针灸基础知识,更好地学习、发挥炁针的疗效。炁针是中医针灸领域中的一门新型学科,尽管真正掌握炁针精湛操作技术的医生很少,炁针疗法推广和开展还是有很大阻力;但是,它将给针灸领域带来新的活力、新的扩展,并有望成为一个新的边缘科系。至此,可以回答一个很多人都在思索并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炁针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炁针的本质是融合型炁针触激疗法,应属于中医范畴。

我们要充分认识炁针的适应症,不能包治百病。再则,炁针是科学性技术,须认真、刻苦地学习与钻研才能掌握炁针技术,否则会闹出很多尴尬,惭愧之极。工具是靠人操纵的,能否真正发挥炁针的作用(即疗效),首先要打好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气道心经以及炁针的医学理论,由浅入深由繁到简、踏踏实实地、一步步地提高技术水平,要有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拥有精湛的技艺才能为病人解除痛苦,才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

第四节炁针之道

前面我们学习了炁道是经脉、血脉的通道及其作用机制,穴位分布在经脉之上为“脉炁所发”,气道真经之炁与针的融合是建立在“疏通筋脉”之上的感传效应。

中医治病之法,有一针、二灸、三服药,药有地道之究,有时短缺,有新陈之不等,亦真亦假,其何以奏效,起沉疴也?惟精于针,可以随身佩带,以备缓急。要论中医治病,莫捷与针法。

故《素问》诸书,为之首载,缓、和、扁、华,俱以针称神医。盖一针中穴,病者应手而起,诚医家之所先也,如此神针近世几乎失传。凡用针治病,要识其通变,捷而能明,明其针法,明知形所在,经络左右所起,血所行,逆顺所会,补虚泻实之法,祛邪安正之道,方能除疼痛于目前,自然于迎随之间,疗疾病于指下,而得时为之妙。

一、炁的运动变化规律炁道的运动变化规律,要明其营卫之在人体各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原理。《内经》说:“营卫之一日夜分别运行都是五十周,周而复始,共行八百一十丈”而且每天如此,这样一算,岂不是每天营卫之都有碰头的机会了么?再仔细一算它们碰头的机会在一天中有五十次之多;一天二十四小时,五十除于二十四得二,那就是营卫之在同一点相遇有两次,如此说来,不是每天同一经穴要有两次开穴,而且天天都一样么?这种理论如何站得住脚?其实他是把“开”字误作“开放”的意思,以为经穴开放,所以治病有效,所以才有这种理论。其实开字是宣通的意思,就是经在这时居于该穴,和该穴有关的身体各部病邪,都可藉针灸补泻的作用宣通血(人身的疾病,归纳起来都是由血偏胜偏衰和积滞不通所致,)所以开穴时取此穴治病,效果最好(内经中有守时待之说,就是这个理论的根据)人体脏腑经脉,六十六个经穴(五行穴)都配合阴阳五行。“时”“日”天干也配合阴阳五行,因为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天地之和人体之是相应的,所以营卫之在人体经脉中就有盛衰不同的时候,而五行又有生克的关系,相生,同才能相应而合;相克,异就不能相应而合。所以十二“经的天干”逢到“日的天干”相同时,同穴相应,这条经上的穴,只要“穴的五行”和“时的五行”相应,经旺盛,这穴就“开”了。但是为什么用天干而不用地支呢?因为天之以阴阳五行生化万物,用针治病完全是根据炁化原理来的,所以前贤探究出经炁与天相应的道理,而发明了“子午流注”针法,为炁针奠定了临证治疗依据。

子午流注针法十二经脉血运行状态,根据不同的时间变化而有相应盛衰变化。子午,即时间变化。流注,即十二经脉血运行的过程,以及在十二经脉的井、荥、输(原)、经、合等特定腧穴上所呈现的血盛衰情况,由于年、月、日、时等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不同,根据这个原理,按时选穴进行治疗,即为子午流注针法。

《针灸大成》徐氏曰: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已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余两经,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虽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阴井木而阳井金,阴荥火而阳荥水,阴俞土而阳俞木,阴经金而阳经火,阴合水而阳合土。经中有返本还元者,乃十二经出入之门也。阳经有原,遇俞穴并过之,阴经无原,以俞穴即代之。是以甲出丘墟,乙太冲之例。又按《千金》云:六阴经亦有原穴,乙中都,丁通里,己公孙,辛列缺,癸水泉,包络内关是也。故阳日先行,而血后随也。阴日血先行,而后随也。得时为之开,失时为之阖,阳干注腑,甲、丙、戊、庚、壬而重见者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

如甲日甲戌时,以开胆井,至戊寅时正当胃俞,而又并过胆原,重见甲申时,纳三焦,荥穴属水,甲属木,是以水生木,谓甲合还元化本。又如乙日乙酉时,以开肝井,至己丑时当脾之俞,并过肝原,重见乙未时,血纳包络荥穴属火,乙属木,是以木生火也。余仿此。俱以子午相生,阴阳相济也。阳日无阴时,阴日无阳时,故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也。何谓甲与己合?曰:中央戊己属土,畏东方甲乙之木所克,戊乃阳为兄,己属阴为妹,戊兄遂将己妹,嫁与木家,与甲为妻,庶得阴阳和合,而不相伤,所以甲与己合。余皆然。子午之法,尽于此矣。

徐凤氏它是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血周流的情况相配合。推而广之着“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诀”,学者多为习诵以便应用。可知子午流注法由来已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所注重的一种高级的针刺疗法。

二、炁针心经炁针的本质还是中医针灸范畴,它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临证充分运用了针灸特色的理论体系与解剖学、生物力学等相结合,开创性地、机械地、科学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立了炁针疗法,它有效地保持了原始风貌的祖国医学价值。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会不理解炁针的治疗原理,难以接受,并认为它是不科学,在这一章节阐述气道针经概念。炁道者,三才布施,吾人身立于天地之间,处于炁中。天地之引,息息相关,人之疾安,自亦系于炁。故炁道者,炁治之道,专主疾苦,疾苦之患,系于三炁,三炁者,一曰先天元炁、二曰经脉之炁、三曰营卫之炁,炁针之道,以三炁为炁治之道,斯因炁而立名,炁针也。炁针者,气道真经之炁与针相融,混然一体,出乎炁针,自成针炁,针疾之际,诊治一体,诊治始终,妙在其中。炁治之理,启乎先机,明其病因,剖析病理,则治理在乎其中。明于炁治,则炁针之理,亦自可则而明焉。炁针诊治之法,皆因功而授,得者自知,功之不及,得法无验。故炁治之道,当修尚为先,夫功者,心之所习,心之所行,若能心力有加,临证得心应手。临证施针,心无内幕,如待贵宾,心为神也,医患各正其神,待炁进针,炁与针相随上下。正所谓道无高下,法无定法,智者自妙,妙者自神矣。今人闻炁治,便言空气,人以炁治,便思呼吸,于是乎喘呼喝吸,蓄炁鼓息,手以扇风,故作身势,不知炁而为之,曰炁之假称也,害群之马,呜呼!谈到炁道针经,许多人有些不认同,但有一点大家会认同,人的健康与否实际上与炁有着密切关系,人立身于天地之间,都处于天地交合所产生的物质精华之中,依赖着天地之炁的供给维持生命活动。这样的话炁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只不过是发挥的炁道极度不同,所产生的作用也不同,如歌唱家、体坛运动员他们都能调动炁道的运行作用,主要是对炁的了解较为深刻,才能发挥到最佳状态,他们不是天生的,也是靠长时间练出来的是吧,炁针临证也不例外。二、炁针的优势

(一)炁针源流

炁针源自于历代针灸内涵。早在千百年前的古代经典针灸著作中就阐述了炁针相关内容,如《针灸甲乙经》中说到:“针与炁相逢,炁至则针出,独居于内,血自纵横,其症即愈”表明古代针灸临证都离不开炁的作用。

余炁针之道,为人疗苦,精在衷古医训,集各家所长,娴熟解剖精要,剖析神针之精髓,取精祛糟,融会贯通;

奇在病者应手而起;

妙在“气道心经”,由气变炁,以炁为针,心神相应,入细入微;

神在随针上下出入,直刺病根,触激枢机,疏通炁道,逐邪扶正;

异在一病一穴,一穴多针,一针多穴,一针中穴,一针不留,痛感微弱,炁至出针,针感仍在滞留相当一段时间,继续发挥对人体自然调节机能之作用,大大提高了针疗效果。

伏思炁针之道,传法千古,开课授徒,思虑至此,援笔著文,捋理章节,经论立法,标新立异,成炁针之经,存针灸风貌,亦先人之功耶!

(二)炁针学术思想

炁针在针灸的医学理论基础上,结合炁道的医学原理,并在现代医学精细的解剖学、生物力学,人体生理学、病理学、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指导下,真知灼见,发人深思,堪资借鉴,反复玩味,慧眼识珠,知其精义,博观而约取,厚积薄发。

炁针在临证治疗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凝神透视,重重剥开。“去其皮,见其肉;去其肉,见其骨;去其骨,见其髓。”明白了“皮、肉、骨、髓”之所在,方能心中有数,取其精髓,为颠覆和超越了传统针灸的临床效率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炁针进入人体是“针刺”的理念,进入人体到达治疗点时需要解剖和炁的医学理念,更好地体现炁针治疗疾病的作用,更佳地适应基层中医临床医师实践,满足社会健康需求,提高了中医在医学领域的价值和地位,谨此,创立炁针系统性的医学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勤于整理,便于临床诊断、临证治疗和技术推广。

针灸与炁针本为一家,扬长补短,相辅相成,共谋发展,造就中国独特的现代针灸——炁针,将炁针成为针灸领域中超越性发展的里程碑。

炁针与针灸区别对照表

项目

针灸

炁针

理论依据

经络腧穴

炁、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

实施方案

刺激、灯照、通电脉冲、艾灸

直接导炁、导电、导热直达病灶

治疗部位

治疗部位多、取穴也多、且留针

治疗部位少、取穴也少、且不留针

治疗效应

作用短暂

鼓、感传、炁独居病灶、作用持久

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调和阴阳

脱离粘连、延长挛缩、减张降压、减压

治疗机理

经络感传效应,增加脑腓肽等物质

解除病变组织对机体的制约恢复原来组织的功能,恢复力学平衡

适应范围

以功能性疾病为主

增至以器质性病变为主、适应范围广

治疗时效

治疗过程长,疗程也长、见效慢

每个治疗部位只需几秒钟,见效快,大部分一次而愈

第五节炁针的特色

炁针特色是非药物、无创伤、无副作用。因此,它既不是传统中医,也不是纯粹的西医学,它吸取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现代医学的解剖、病理、生物学的长处,有效地将炁与针科学地、机械地、有机地与临床实践组合起来,形成了新一代中医临床技术——炁针,可称为“绿色疗法”。

一、融合型——炁针触激术

认定炁针为融合型触激术,其根据如下:

1、融合型触激性:术者的气道真经之炁通过毫针导炁、导热、导生物电进入患者病灶部位,再通过生物电激发人体内五脏六腑之炁、经脉之炁、血脉之炁与毫针融合整体,将针刺产生的经络效应感传到大脑,然后在大脑中枢神经调节下,激活患者自身修复机能。

、实操安全性:炁针选择治疗部位的设计原则是捷径和安全,所谓的捷径是以痛为俞,直接到达病灶部位,对正常的组织干扰极少;所谓的安全是炁针所经过的路径避开了神经、血管等重要器官,可避免造成器官损伤。

、无创伤性:由于融合型炁针触激术对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有了新的认识,把握人体生物力学在病变中所起到的作用,充分利用软组织某些些生物力学特点,并与精细的解刨密切配合以及经络腧穴的作用,临床将各方面的有机作用,机械地、科学地、有效地融合在0.45的毫针上起到导炁、导电、导热功能,无创伤的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目的。

二、炁针非药物疗法

炁针它不是药物治疗。因为,炁针是有机融合型触激术,针对风、寒、湿、痹病变、器质性病变、无器质性变、功能性疾病、六淫所致经络病变、疼痛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某些疾病的粘连、瘢痕、挛缩、囊压升高;某些组织异常高应力;无菌性炎症渗液的积聚;某些神经卡压病变等,均可实施摇针脱离、留炁疏通、提插减压等手法来达到治疗目的。

三、炁针是适度医疗

适度医疗评定标准

1、在条件允许下医疗是最好的(疗效要根据不同情况来评定,不一定是当代医学水平最高的)

、安全、无伤害或者将伤害限定在最小范围。

、便捷。是医疗可普及度的重要条件,便捷与疗效好联系起来。

4、痛苦小或无痛苦。

5、经济可承受性,即经济耗费最小。

6、要求不是过度的,也不是不及的,不到位的医疗。

根据上述标准来评定融合型炁针触激术,认定它为适度医疗是最恰当的。因此,大力提倡真正的炁针疗法——绿色疗法

四、炁针是专门技术国家提倡医疗技术简、便、验、廉,符合当今国家和社会医学发展的需求。对于目睹过、体验过炁针的患者,疗效的确如此,对于医生来说却不是这样。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识到炁针是一种专科技术,看是简单,入门容易,入深就难了,可概括为高、精、尖、难。要达到简、便、验、廉的话,不但要求术者具备深厚的医学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求对治疗部位解剖的精细认识,深刻地把握疾病的病因病理改变,还需要对炁针操作技法达到娴熟驾驭的境界,保证临证安全无痛苦的完成炁针操作。

针尖上的中医温性提示:长按







































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是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qa.com/wazlyy/847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