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蒙治疗专科医院 >> 黑蒙护理 >> 文登作协一周人物之陈全伦原创散文运河

文登作协一周人物之陈全伦原创散文运河

 

人物简介:

陈全伦 原文登市文化局局长、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现任威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文登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系中国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磨坊》《油坊》《粉坊》《包子铺》、四部五卷本《陈全伦文学作品集》、电影《婶子》、电视剧《磨坊女人》。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致力于徐士林研究,系全国为数不多的徐士林研究专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持整理出版了古籍图书《徐公谳词》,创作发表了展示徐士林人生风采的散文《归舟》,与人合作创作了大型电视剧剧本《大清官徐士林》,目前长篇历史小说《一代完人徐士林》已经完稿。

运河归舟

文.陈全伦

从江苏镇江登舟,北渡长江,便到了广袤的苏北平原。然后你沿着澄波如镜的高邮湖向北行几百公里,会看到一片繁华的城廓,那便是淮安。与淮安相邻的地方是淮阴。秦末楚汉之争时的一代名将韩信就出生在这里。司马迁是这样记述韩信的:“淮阴后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形。不得荐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乡下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而信往,不为具食。信已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因出了韩信而显赫扬名,而淮安也不甘示弱,它在以后诞生的历史人物影响远远超过了淮阴。清道光年间,主张严禁鸦片,在英军进入虎门时,在靖远炮台率孤军奋战英勇战死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就是淮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被人民誉为一代名相的周恩来也是淮安的水土哺育的。

淮安,一个善于产生历史人物,又善于与历史人物际遇的地方。

乾隆六年(公元年)初秋,正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季节。夜晚,天空被浓重的黑云拥簇着,死死的封闭着星月,使苏北的大地上一片漆黑。远空中,还时时传来隐隐的雷声。北风挟着细雨一阵紧似一阵的向大地上飘洒着。只有远处的村落,偶尔闪过一点灯光。处于乾隆盛世的庶民们却感受到了这如磬暗夜的迫压。

就在这凄风苦雨里,一叶扁舟正在古运河上北行。船舱里一灯如豆,昏黄的灯光映着徐士林消瘦惨白的脸。他不时发出一阵阵痛苦的咳嗽声。

徐士林在江苏巡抚任上虽然仅短短一年,但政声卓著,好评如潮,“徐青天”的美名已经在长江两岸不胫而走。但多年来通宵勤政,殚精竭虑,已经累垮了他的身体,几度病倒在案头。今年四月,曾疏请归侍母病,圣上以暂时没有合适人选接替为由未予批准,关切地让他勉强办理,加意调养,并遣御医前往诊治。六月,已是病体难支,再次疏请致仕归养,终于获允。九月十六日,徐士林交职后,匆匆收拾了行装,带着几箱子书,避开了送行的官员和百姓,悄悄离开了南京,顺着运河往山东方向行进。他恨不得立刻返回他的故乡文登。

雨点拍打着船篷,发出啪啪的响声。风更急了,船身在水面上晃荡的很厉害。徐士林咳嗽得更重了,并不时地咳出了血。仆人不停给他擦着痰血。

徐士林问,船行到什么地方了。

仆人告诉他,前面不远即是淮安。

徐士林微闭着双眼,似乎在回想着一些与淮安有关的事。

船继续在黑暗中前行。

忽然,徐士林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冥冥中阴界的人似乎在向他招手,他知道大限已到。他强制自己坐起来,命仆人拿来笔纸,挑亮了油灯,伏案向圣上书写着遗疏。

“臣本滨海贫寒,赋性质直,蒙圣主知遇信任之深,畀以江苏重寄。每念尽瘁致身,仰副皇上培养元气,转移风俗之盛意,而学复不充,有志未逮,辜负皇上倚用洪恩,实万死莫赎。此一刻不敢偷安,一思不敢苟取之愈忱,庶几堪以仰对……”

遗书刚刚写完,徐士林便吐出一口鲜血,倒了下去。

一阵凄风吹来,油灯也被吹灭,船舱内与船舱外陷于同样的黑暗。

拂晓,船停靠在淮安码头,淮安知府忙将徐士林的尸体接上了岸,并将徐士林的遗疏以六百里加急,快马报送京城。

乾隆皇帝手捧徐士林的遗疏,感叹万端,泪盈于眶,曰:“徐士林学问素裕,忠孝性成,因母老远离,不受妻孥之养,鞠躬尽瘁,以至沉疴。闻解组之音,力疾旋里意图侍母,临终之际,无一语及私,劝朕以优盛危明之心,为久安长治之计。此等良臣,方资倚任,乃今溘逝,切切含悲不能自己者也……”

一代名吏徐士林,仅以五十八岁的中年遽而卒于还乡的途中。他死的有点早。

值得注意的是,徐士林的离世还带有一点神秘的色彩。徐士林的父亲叫徐之淮,徐之淮这个名是怎样起的,无法考证,但在文登,叫之淮是很少的。如果叫槐树的“槐”尚正常,而叫淮河的淮字却实属费解。徐之淮当年起“之淮”这个名字不知有何意,几十年后,他的儿子恰恰行至淮安溘然去世。“之淮”,“止淮”,这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还是谶语的应验?这件事是于植元教授在大连跟我提起的,他也感到很迷顿,他说,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是个谜。

徐士林,字式儒,号雨峰,晚号岜山老人。年出生于文登岜山后徐家村(泽头镇)。康熙五十年(年)中举,五十二年(年)登二甲进士。由教习授内阁中书,迁刑部主事,改吏部主事,晋员外郎。雍正五年(年)授江南安庆知府,十年(年)擢江苏按察使。因在安庆失察私铸,降为福建汀漳道。乾隆元年(年)升河南布政使,五年(年)秋升江苏巡抚。

凡一块文邦沃土,总是要发生历史事件,总是要产生历史人物。因为这样的土地善于创造,在创造中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又是这种创造机制的具体体现。

徐士林,正是文登这片土地上产生的历史人物。在他之前,有过明代的从兰,他官至南京工部尚书,著有《丰山奏议》6卷;在从兰之前,有过元代的于钦,官至翰林国史院编修,后任兵部侍郎,著《齐乘》6卷,为山东最早的志书;在于钦之前,有过金代的郭长倩,仕至秘书少监兼礼部郎中,著有《起居注》、《石决明传》、《昆嵛明道集》……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长达年的历史中,有过年的盛世,其景象可与汉之“文景盛世”,唐之“贞观盛世”相媲美,这就是辉煌于史的“康乾盛世”。一个盛世的形成,既依赖于一代或者几代具有雄才大略,善于励精图治的英主,也离不开一批或者几批献身社稷,焚膏继晷的良臣。徐士林正是整个清代良臣的代表人物。

粗看,徐士林的政治生涯是处在“康(雍)乾”盛世这段历史时期之中,其实处于这个盛世的正弦曲线的波谷区段。他考中进士是康熙五十二年,这正是熙朝的后期,朝政废弛,民生艰难,诸多社会矛盾已积累显现出来。雍正五年外放安庆知府,正是雍正王朝整肃朝纲,拨乱反正时期。乾隆元年授河南布政使,五年又授江苏巡抚,又是乾隆时代的创业时期。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又居于一个显赫的官位,这就决定了徐士林的仕途不会是风平浪静的,常常是云诡波谲,充满着险境。然而徐士林却很好地掌握了自己,靠着自己忠君报国爱民的拳拳之心;靠着自己刚正磊落、耿介不阿、公正廉明的人格力量;靠着自己的卓越才华和睿智机敏,在充满风险的封建官场上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虽然未能尽享天年,却赢得了乾隆皇帝“卓然一代之完人”的美誉,为自己的政治生命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死后,被乾隆皇帝赐祭葬,并入京城贤良祠。据清史记载,整个清代,地方官员入京城贤良祠者仅有二人,而徐士林是第一人。这是令文登人很荣光的事。

一九九九年春,为编著《徐公谳词》(徐士林判案手记)一书,我来到位于小观镇与泽头镇交界处的岜山脚下。徐士林就诞生在岜山脚下的徐家村。他晚年取号岜山老人,他的文集取名《岜山集》。可见他于岜山的不解情结。岊山与岜山指的是同一座山,但岊读jie,岜读ba,不知岊怎么后来演变成岜。而现在当地的老百姓干脆就读爬(pa)。当年,乾隆曾三度欲东巡文登,都被徐士林机智地挡回去了。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岜山危耸险峻,难以逾越。为了让乾隆相信,他还编了几段顺口溜:“岜山岜山,一爬半年,扶手摸地,仰手摸天,一不小心,掉进金粉湾。金粉湾,金粉湾,万丈深渊。水接东海,浪打岜山。”徐士林虽然欺骗了乾隆,却为文登百姓免除了迎驾之苦。如果是马屁精,如果是善于炫耀自己的浅薄之辈,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呀!

春日的暖阳款款的飘落下来,大地上泛起若无若现的氤氲。温和的南风从小观那面的海边吹过来,带着淡淡的咸味,越过岜山,轻盈地在泽头泊上空行走。农人们扶犁役畜,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耕作着。岜山上已是树绿草青,盎然着一片生机。我站在徐家村的标碑前,向南眺望,似乎在寻觅着一块块石崖,一棵棵树木,以期找到徐士林当年在岜山上砍柴、拾草、躲风、避雨的地方,更寻觅着金粉湾的所在……

走到村里,在村人的引导下,我寻访着徐士林的遗迹。徐家村当年有一个很大的祠堂,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很多石碑、廊柱都被砌了河堤,架了石桥。尽管祠堂已拆,但人们对祠堂的记忆依在。老人们向我介绍了当年祠堂的壮伟与旺气。特别告诉我祠堂中有一块“礼石”。徐士林的清廉是出名的,他每到一地做官,从不敛取钱财,而必留下一块石头,称作“廉石”,清朝许多官员都有这样的做法。当年徐士林回乡为父亲守孝,曾带回家来一块石头。徐士林去世后,建祠堂时,族人就把这块石头嵌放进地上人们跪拜的地方,后来人们就称为“礼石”。老人们至今记得这块石头呈白色,长约一米,宽约70-80厘米。当然,后来随着祠堂的拆毁,那块“礼石”也不知流落何处了。说到那块石头,老人们无不肃然起敬。村人们还给我讲了徐士林的其他一些事情。徐士林小时候随母亲讨饭走到了晒字村,一个姓黄的私塾先生收留了他,并教他读书。徐士林为官后,还经常到黄老师坟前祭奠……我在村中盘桓许久,总算找到了几间徐士林族人的老宅,这老宅已破旧不堪,门楼残留着几片旧瓦,我征得房主的同意,摘下一片瓦带走,女房主狐疑地望着我……

徐家村的百姓至今对他们的先祖誉不绝口。但由于年代久远,沉淀在他们脑子里的徐士林只有一些民间传说了。我只得回去翻阅《清史稿》和《文登县志》,在这些官方史料中,我不但发现了徐士林的不凡,更发现了徐士林父母的殊常。《清史稿》载:……士林幼闻邻塾读书声,慕之。跪母前曰:“愿送儿入塾”,乃奋志励学。而《文登县志》记述徐士林父亲徐之淮,母鞠氏孝敬侍奉老人简直催人泪下。县志记述,徐之淮之父母年迈有病,徐之淮夫妇无微不至地侍奉,从无怨言。父亲中风六年,不能说话,不能行走,临终前三个月大小便失禁,夫妇俩手捧粪便,勤洗其衣裤,从不用别人。父亲临咽气的时候用笔写道“吾儿吾妇于吾无憾也,惟天报汝姻缘。”亲戚见其场面无不感动流泪。父亲死后,他们又精心照料母亲。母亲双目失明,又患咳嗽,夫妇俩“亲手哺饭,起居扶之。”夜间只要一听到母亲有咳嗽声,马上起来给母亲用药,一晚上不下于十次,十年如一日。癸未年(年)遇大灾荒,难以为炊。夫妇俩前方百计弄来大米给母亲吃,母亲问他们吃的什么,他们说和你一样,也是大米,其实吃的是稻糠和树叶,而且吃后生病。宗族乡邻都称他们是双孝。

徐士林当然会受到父母的深刻影响,父亲病故他乡,母亲有病也疏请归侍母病。以致乾隆皇帝给他下了:“学问素裕,忠孝性成”的高度评价。

县志中还记述道,徐士林父亲去世,母亲又病,经皇上批准,徐士林丁忧在家,一边为父亲守孝,一边侍奉母亲。后来,朝廷任命他为江苏布政使护理巡抚任,徐士林以母病未愈为由三番推辞不肯上任。此事被母亲鞠氏知道后,对徐士林大加叱责。曰:“汝徒以吾故,屡渎天聪。今吾已强饭,而仍留恋于此。天可欺乎?违天不忠,违母不孝,汝何居?”徐士林被母亲批评得面红耳赤,第二天便告别亲人,走马上任了。可见徐母鞠氏不仅至亲至孝,而且是个深明大义,富有气节的伟大女性。

徐士林既是一位能力非凡的出色官吏,又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博识文人,他在为官的同时,著述也颇丰:有诗集《岜山集》和《蟫馀集》。他还把办案的案例记录下来,形成办案手记,有《守皖谳词》和《巡漳谳词》,是他分别在安徽安庆府和福建汀漳道为官时的办案手记。可惜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这两部谳词手稿,珍藏于文登图书馆,是全国孤本,成为文登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文章严密,字迹飘逸,极为珍贵。为了确保这一珍贵的历史资料不至失传,我正主持将其整理出版,名之曰《徐公谳词》(齐鲁书社正在出版中)。我们原以为这两部谳词是十分完整的,也从未公开出版过。结果一九九九年通过江苏图书馆的联系才知道,已有人出版过这两部谳词,他叫李祖年。

李祖年,江苏武进人,光绪乙未科进士,翰林庶吉士。光绪二十二年任文登县令。李祖年在文登不足三年,他主要干了三件事,一是主修文登县志;二是禁赌;三是抵制洋教。正因为抵制洋教而见罪于清廷。光绪二十四年李祖年离开文登,先后任宁海知州,利津、历城、泰安、益都等县知县,升山西宁武府,历任泽洲、汾洲、太原等知府。民国初任山西国税筹备处长兼财政司长,后任山西财政厅长,全国菸酒事务署长,年死于车祸,终年50岁。

年,我市作家张太连在美国巧遇李祖年的女儿李宗蕖,并得知李祖年之重孙女Wendi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从教。李宗蕖女士已八十多岁,系上海师范学院教授,女儿程怡,亦从教于该学院,今年春天,我曾与程怡女士通过电话,程女士流露出想到爷爷为官的地方来看看,我表示欢迎。

由于徐士林曾任江苏巡抚,其官声又佳,李祖年自小就十分崇拜敬仰徐士林。曾曰:“自清朝立国以来,谈吴中治绩者,汤文正公之后,首推中丞(徐士林)”。没有想到他后来竟有机会到徐士林的家乡为官,正是处于对徐士林的崇敬,李祖年在江苏刻印了徐士林的这两部谳词,而通过李祖年的版本,我们才发现现存于文登图书馆的《守皖谳词》少了27篇。如果没有李祖年,这部分就永远地遗失了。我们文登人要感谢这位武进人。

我简直是孤陋寡闻,尚不知道广东省有个电白县。年,中央媒体上曝光了广东电白县的高考舞弊案,电白这个小县名噪天下。凑巧得很,我在翻阅《文登县志》时发现徐士林的弟弟徐士楹曾任电白县令。其弟士楹“著赏赐进士,准其一殿试。后任电白知县了。电白县志:士楹,乾隆十五年知县事,清洁持躬,衣履旧敝,视民如子,尤善培文风。见生童俊秀可造者,勤为教养。以邑中科第未盛,疑修风水,为论数百言,欲改建文庙城门,以振士气。大功未举,以辛未夏卒,在官甫及一年,市民咸伤,环署泣涕。”很显然,徐士楹以操守清廉和倡导文风给电白百姓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而后世发生了令人痛惜的高考舞弊案,不知九泉之下的徐士楹作何感想。又查史料,得知徐士林之子徐朝亮系乾隆丙子举人,曾任浙江乌程县知县,升湖州府同知,亦官声甚佳。可见都受到徐士林的良好濡染。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初秋,徐士林的灵柩在淮安停放了几天之后,最终送回了文登,安葬在宋村镇郭家店村西九顶山前。时过年,徐公的坟墓只能见一个浅浅的土堆,已没有了当年的规模和气势,但坟周碧草萋萋、松柏森然,于萧萧风声中萦荡着一种气氛,似一种英气,一种豪气,一种正气。我伶仃地伫望于坟前,独自沉思于心中。对于这位历史先人,我自感掌握了不少资料,进行了不浅的研究,但至今仍难望其项背,仍难以解读他这部人生大书。

文登人至今感叹徐士林卸官后没有能够活着回家,其实他早已将生命的元气注入故乡的地脉里,他的精神和风范给了家乡父老非常大的影响,使之在以后的岁月里文登这片土地更加风火壮阔,烈烈扬扬地展现出峥嵘嶙峋之气象。光绪二年的黄二男霸埠口,光绪二十一年的中日甲午海战,辛亥革命的反清驱鞑,光复文登;年的地文头暴动(又称11.4暴动);年的天福山起义……大事迭连,风起云涌,动地憾天。其英雄豪杰饮颈喋血,慷生慨死。黄二男、王国成、北宫“丛氏三兄弟”、刘振民、曹云章、张连珠、于德水、林一山,一个个如惊雷闪电,耀现于历史的星空。特别值得骄傲的是文登这方灵山秀水,育化更多的是文人雅士,鸿儒巨擘:于令淓、于书佃、于霖逢、赵泮馨、毕树堂、于植元、王润滋……可谓代不乏人,各领风骚,遂成“文登学”之美称。

又是雨。

这可不是乾隆六年古运河上那场秋雨,这是公元年初夏的一场大雨,一场已经干旱了半年才落下的一场难得的大雨。雨下的大,天便显得惨白,雨柱织成密帘做垂直状向下降落着,地上的积水泛着沫泡挨挤着向低洼处流去。

一场好雨,文登县城被它洗刷一新。更重要的是它解了土地的燃眉之急,次第阳光照来,这山野间万生万物将是怎样的一种生长态势呀。

作者著作:

陈全伦为村民现场签名

村民们在认真阅读陈全伦赠送的图书

原创声明:以上文章为作者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任何网站不得转载

荒段喜剧传媒开通了《每周心雨》,爱好写作的文学爱好者(写手)可以投稿到电子信箱

qq.







































看白癜风权威的医院
儿童白癜风有哪些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qa.com/wazlyy/75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