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幼苗期与成株均可发病,雨水多时土壤中病菌随水滴渐至基部叶片而发病,之后逐步向上蔓延。染病初期叶背面出现褪绿色水浸状斑,扩大后变黄褐色多角形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有灰黑色霉层,叶正面初期褪绿,边界模糊。后期有黄色坏死斑,病斑连片,病叶枯死,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霜霉病单发背面1.2发病条件
温、湿度是病害发展流行的主要条件。因为病菌的萌发和侵入需要有足够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配合才能完成,病菌在有水膜的情况下,温度在10~20℃范围内即可萌发侵入,并引起植株叶片发病。所以地势低洼,土壤质地差,肥料不足,栽培过密,通风不良,浇水次数过多,都能引起病害加重发生。二、细菌性角斑病单发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上主要的病害,该病为细菌性病害,分布广泛,通过风雨水流传播侵染,一般减产10-30%,严重时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细菌性角斑病单发初期2.1症状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除了为害叶片,还可为害叶柄、卷须和果实,有时也侵染茎,这是它跟霜霉病的最大区别之一。叶片受害时,最开始为水渍状浅绿色后变淡褐色,病斑扩大时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期病斑呈灰白色,容易穿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色黏液。干燥时病部开裂,形成貌似机械损伤的残叶烂叶。茎、卷须及叶柄感病时,症状由水渍状、近圆形病斑,逐渐转为淡灰色,严重时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遇高湿天气的话,病部容易产生菌脓,散发臭味。果实染病时,初期产生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连片成不规则状,病部溢出大量白色菌脓,受害果实通常容易受软腐病菌侵染而呈黄褐色水渍腐烂。细菌性角斑病单发2.2发病条件
大棚黄瓜病部溢出的菌脓,遇水滴或结露遇风、抖动,很容易飞溅传播蔓延,导致重复侵染。相对湿度70%以上,若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则发病重。黄河华北地区,每年4-5月大量危害棚室黄瓜,7月中旬进入露地黄瓜为害高峰期。江浙地区,4-5月为发病盛期。三、区别对比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危害症状与霜霉病极为相似,但是却是细菌性病害,如果不是经验丰富,很难辨别。因此,小编特整理了这两种病害的症状区别:二病对比细菌性角斑病病斑比较小,后期病斑往往穿孔;霜霉病病斑比较大,病斑不穿孔。霜霉病潮湿时叶背病斑上产生黑紫色霉层;细菌性角斑病潮湿时叶背病斑溢出白色菌脓。摘下病叶对太阳光观察,霜霉病病斑无透光感;细菌性角斑病有明显透光感。霜霉病不为害瓜条;细菌性角斑病为害瓜条。四、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混发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往往混合发生,由于为害症状极为相似,导致农户通常只使用一种真菌药或细菌药而无法彻底防治,导致黄瓜严重受害、减产。二病混发症状:病叶上有的多角形黄褐色病斑处有白色菌脓,有的多角形黄褐色病斑处有黑色霉层,尤其是病害后期,细菌性角斑病的穿孔叶片多角形斑块,则表示田间细菌性角斑病和霜霉病同时发生。二病混发五、防治方法5.1农业措施
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培育无病种苗;大棚设施及时放风,降低棚室湿度,发病后控制灌水;采用膜下沟灌,以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整地时要施足有机肥,浇水时随水追施适量速效性肥料,适当增施磷钾肥;适时叶面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提高黄瓜抗病能力。5.2生态调控
及时调节棚内温湿度,上午棚温控制在28-30℃,湿度60%-70%,棚温超过30℃时放风;下午温度20-24℃,湿度60%左右;傍晚20℃时盖膜。浇水一定要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后及时放风排湿,阴雨天不浇水。5.3药剂防治
注重预防:在温室浇水前或浇水后一定要喷药预防;在雨后露地菜园也一定要喷药预防。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1倍液。霜霉病用药:发现病株后可采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或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倍液,或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0倍液,或47%烯酰?唑嘧菌悬浮液-1倍液。细菌性角斑病用药: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剂倍液,或45%代森锌水剂倍液对水喷雾,连防3-4次,交替喷施。混发用药: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混合发生,可以使用25%甲霜?霜脲氰20克,或80%烯酰吗啉10克配合70%代森联20克,或65%代森锌的20克,同时添加20%的叶枯唑20克,或47%春雷?王铜20克兑水30斤,连续喷雾1-2次,每次间隔7天。: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