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去医院挂号看病是个技术活儿。
可能我比较笨。且听我慢慢讲来。
(一)
前几年,腿疼。膝盖后边窝的地方疼(后来很长时间才知道那个部位叫“腘窝”)。
比如坐长途车,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停车后,我起来就走不动了,好像筋短了似的,但是坚持着走几步慢慢走开了就好些了。
同事说,“你平时走太多了,使用过度,透支了!”
到A医院,先到导医台,描述了情况,人家告诉我看骨科。挂了骨科号,医生一问,我赶紧自首了,“腿疼,平时喜欢走路到处逛……”
医生:“膝盖的问题,老化,磨损了”
我:“可是我不是膝盖疼,是膝盖后边那个窝的地方疼,像有根筋变短了一样。”
医生:“那病因也是在膝盖上,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拍个片子吧”
看完片子,医生说,“年龄的问题,退行性病变,自然规律,没什么可治的。”
得,省着点用吧,从以往的步行上下班,改成坐车。
年8月,医院的一个项目组,搜集数据,“治未病”,免费给职工号脉调理。小大夫说,“气滞血瘀,平时有哪里不舒服吗?”
“腿不舒服。”我主动交代。
“让我看看,哦,你这是静脉曲张。”
啊?想起年家里老人住院,我陪床好几天腿疼的厉害,后来过了好久才缓解,莫非那会儿就是静脉曲张了?可是腿上并没有传说中的蚯蚓样的血管变化呀。
小大夫说应该尽快治,拖延久了病情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就得手术治疗了。
百度“静脉曲张”,挺可怕。
赶紧跑到B医院(同事们的习惯做法,小病去A医院,大病去B医院),咨询台前描述了症状,人家指点,“挂血管介入科吧。”
医生问,“哪里不舒服?”
“腿疼,有中医大夫说是静脉曲张,我来看看是不是。”
大夫瞟了一眼,“轻度静脉曲张,吃药,穿袜子。”开完药,顺手递给我一张纸,上边是经营压力抗栓袜的公司广告,还有联系电话。没啥说的,买吧。
遵医嘱,吃药,穿袜子,说来也神了,第二天就见效,不疼了!
我又恢复了到处逛的模式。
(二)
年5月,腿又开始疼了,天热以后就没怎么穿抗栓袜。
赶紧恢复穿上,有点效果,但不明显。
有朋友建议看看中医。目标C医院。
挂哪个科呢?京医通上有挂号咨询。
症状描述:腿胀痛。
京医通回答:1.经常把腿抬高。2.挂周围血管科。
遵命。挂周围血管科。
进诊室前,我想过两个问题,一是静脉曲张,二是会不会是腰椎的问题。但是,进了诊室,先向医生描述症状,说了之前治疗静脉曲张的过程。
医生看看我的腿:“轻度静脉曲张,没什么事,不用管它,坚持穿抗栓袜!”
我:“可是,疼啊,很疼,穿了袜子还疼。”
医生:“那就吃药吧,吃两个月。”
我把腰椎的问题彻底忘了。
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出了诊室。不甘心。
直奔针灸理疗科:“大夫,我小腿疼,那边医生说是静脉曲张,我想问下,针灸能治不?”
医生:“去周围血管科吧”
得,又支回去了。
没什么话说,交费,取药,吃药,穿袜子。
可是,还疼。
除了胀痛,好像还跟最早的疼有点类似,膝盖后边窝那里上下有一根筋连着一样疼,有时小腿外侧有个点也疼。
说话间就到了7月份。那天躺在床上百无聊赖,一位老同学打来电话,听了我的“惨状”,她说“说不定根源在腰椎上。”
“我也往这儿想过,所以最近开始游泳锻炼了。”讳疾忌医,我想通过锻炼,把“病”绕过去。
“还是去做个核磁排查一下比较好。”老同学说。
我这人有个优点——听人劝。
赶紧查一下京医通,D医院有“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科”,赶紧挂了次日上午的号。
跟大夫一描述症状和过程,大夫说,“就是腰椎的问题。约个核磁吧。”
核磁片子出来一看,果然腰椎间盘膨出,压迫坐骨神经。
大夫说,我的椎间盘膨出本身并算很严重,但问题是,膨出的地方在第几第几节上,正好压迫了坐骨神经,神经往下走,表现出来就是腿疼。
到此为止,才算真正找到了病因。
(三)
体会:去医院挂号看病是个技术活儿:挂对号,说对话。
首先是挂对号。要想看好病,首先要找对科室挂对号。但怎么才能挂对号,是个问题。患者只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但不知道病因,不知道属于哪个科的事,想对症挂号,挺难的。除非有经验的患者,大多数人要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瞎蒙,要么听亲朋好友的指点,医院的导医台。我的挂号过程就是这样的。
如果挂号系统改变一下,把按科室挂号,改成按症状挂号,是不是就好多了?比如挂个“腿疼”的号,先由全科医生判断属于哪科,再转到对症科室,就大大减少了患者“在黑暗中摸索”的麻烦?
其次:说对话。排除医生专业水平、责任心方面的因素,单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我觉得,在看病过程中,我说错了话。
A医院,我主动跟大夫说,“我喜欢走路,有时连续走很长。”这是事实,却不一定是导致腿疼的主要原因,但这句话有可能把医生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