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蒙古族居住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个游动的帐篷。由于蒙古族人以放牧为主要生活内容,逐水草而徙居,所以他们就创造出了这类搭建和拆卸都很方便的蒙古包。
草原民族是移动的民族。在移动的群体中,毡包独具风采。蒙古包已有千年的历史,古代称为“穹庐”或“毡帐”。它外观呈圆形尖顶,一般以柳木杆和驼毛绳组合编制成蒙古包的支柱,顶上及四周以一至两层白色的厚羊毛毡覆盖,顶中央开有天窗,以利于采光和通气。蒙古包的门都朝南或东南方开设,这与其宗教信仰有关。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容易侵入。包的乌尼是连接套脑和哈那的木杆。乌尼杆向上支持套脑,向下依托哈那。乌尼杆的长度是套脑直径的1.5倍。乌尼杆上部稍细,下部稍粗。乌尼杆的上端为方形,稳定在套脑的方形插口内。下端为圆形,并有小孔,孔内有绳圈,可以固定在哈那的头部。乌尼杆的制作要求粗细一致、混元光滑。哈那是支持全部蒙古包的状木墙。野柳条柔性好,是制作哈那的最好材料。蒙古人利用哈那的折叠伸缩性,调理蒙古包的高低程度。在雨水多的季节,把包扎得高些,可避免漏雨并保持包内凉爽。在大风季节,把蒙古包搭得矮一些,可以减少风的阻力并保持包内的温度。百叶哈那是用数根相同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
古老的蒙古包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生命和情感流淌的殿堂。蒙古包的称谓是受满语影响而产生的。满语称“家”、“屋”为“博”,“博”和“包”谐音,用汉文书写时,取其音就成“蒙古包”了。鄂尔多斯蒙古包根据用处划分有四类:普通蒙古包、诺言蒙古包、祭祀蒙古包、车载蒙古包。也可以根据包主身份不同,分为3种类型:1为古老的成吉思汗八白室,2为近代各旗王爷居住的蒙古包,3为一般百姓居住的蒙古包。各旗札萨克(王爷)居住的蒙古包与普通蒙古包差别不大,但其规格要大一些,一般由8—12个,最大的24个“哈纳”构成。在鄂尔多斯,蒙古包或房屋前面,都竖立着一根或两根旗杆,旗杆顶端迎风飘扬着印有骏马图腾的布幡。这是意味成吉思汗军徽神祗大皂的“黑莫勒”旗杆。
白癜风怎么看好贵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