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一定伴随结构性失业
经济新常态与促进就业是当下热门议题,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看来,两者存在契合关系,结构性失业是经济结构调整一定出现的阵痛。 "我国如此庞大的经济体,不可白癜风能不能完全治好能永久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保持中高速增长也应当说是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白癜风怎样才能治好。"信长星表示,既要看到经济新常态对就业带来的挑战,需要研究、解决和克服,同时分析就业面临的一些新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 信长星认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就业变化在两方面都是契合的。1是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契合了劳动力数量由无穷供给向有限供给的转变;2是产业结构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也契合了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 具体而言,第一点所提及的劳动力供给变化,体现在比例和数量两个方面。在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上,过去30多年的就业结构从最早的7:3,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6:4、90年代中期5:5、本世纪初4:6,和现在的3:7,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产生变化。 在劳动力总量方面,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2012年和2013年分别减少345万、244万,过去几年平均每一年减少约300万。信长星认为,这类变化未来还会延续下去,劳动力供给呈总量减少、压力减轻的趋势。 劳动力供给在减少,而经济总量扩大,结构又在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低一点的经济增速也能够满足就业增长的需要。信长星表示,如果这类经济增长变化产生在劳动力供给高速增长时期,就业肯定是难以承受的。 对产业结构契合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信长星指出,现在劳动力供给结构主要特点是在青年劳动者中,高校毕业生供给数量延续快速增长。本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年均100万,今年大概是750万,是本世纪初的7倍多。 信长星告知,部分大学生找工作遇到一些困难或暂时找不到理想工作,这反应了产业转型升级所能够提供高端岗位的速度,赶不上高校毕业生增长的速度。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为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储备,但是现在产业转型升级还没到这样的程度。 信长星认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进入中高端将带来高端、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增加。随着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公道的阶段迈进,一定有大量新职业、新工种诞生,这将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非常好的条件。 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信长星表示,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破解,最突出的问题是结构性矛盾会更加复杂。了解到,现在就业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结构性矛盾,比如社会上反应突出的招工难,实际上反应了现在的劳动力供给很难再支持低端的、以要素投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国内需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要有一定的结构上的选择,要有速度上的调控。同时,技工短缺也反应了结构性矛盾,职业教育、技工培养赶不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大学生就业问题,反应的也是一种劳动供给和岗位需求阶段性的不匹配。 信长星将以上现象总结为,经济结构调整中一定要付出的代价或说阵痛。在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进程中,一定伴随着结构性失业问题。产业要转型升级,意味着一部分企业要关停乃至要破产、退出市场,也就意味着一部分劳动者要从传统产业转入新产业。但是,这个进程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从传统行业转入新领域,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是需要提高的。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