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蒙治疗专科医院 >> 黑蒙诊断 >> 马铃薯病害黑胫病

马铃薯病害黑胫病

 

黑胫病---PotatoBlacklg

mbd

马铃薯黑胫病病原物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病亚种,属于细菌病害。菌丝适宜温度10~38℃,最适为25~27℃,36℃以上不生长,高于45℃即失去活力。寄主范围极广,除危害马铃薯外,还能侵染茄科,葫芦科,豆和黎科等多种植物。

黑胫病

发病原因

病害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关,气温较高发病重,高温高湿有利于细菌增殖。

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有利于发病。粘重土壤往往土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植株组织木栓化形成,降低抵抗入侵能力;土壤含水量高,利于细菌增殖,传播和侵入。

种薯带菌后经刀切使带菌种薯数量扩大,后切块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迅速形成木栓层,也会使发病率增高。

?继续查看?

病状表现

黑胫病主要侵染马铃薯茎或薯块

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

种薯染病腐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

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胫部变黑,萎蔫而死。横切茎可见三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

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区别于青枯病。

:传播途径

黑胫病

传播途径

马铃薯黑胫病病菌在病薯上越冬,主要靠病薯传播,也可通过土壤和昆虫传播。种薯带菌,土壤一般不带菌。病菌先通过切薯块扩大传染,引起更多种薯发病,再经维管束或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部发病。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后期病株上的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到新长出的块茎上。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薯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

防治方法

1】要严格执行检疫制度。无病区不能盲目调运种薯,需要调入时,必须经过严格检验,严防病薯传入;未经检验者一律不得作种薯使用。病区要严格封锁,严禁种薯向外调运。同时,应从无病区调种薯,淘汰本地感病品种,这是防治黑胫病的根本措施。2】采用整薯播种。细菌性的黑胫病和环腐病菌都可以借切刀传播,采用整薯播种,就可切断病菌传播蔓延的途径,同时还有抗旱保苗、防止退化等优点。为了节省种薯,提高产量,最好采用秋播留种的小薯块作种,种薯过大,播种量增加,不够经济,也起不到增产的目的。

3】淘汰病薯。种薯在播种前一定要经过严格挑选,凡是病、烂、破伤薯块一律不能做种,切块的种薯,要等到切面完全愈合好后才能下种以免病菌借切口侵入种薯。

4】拔除病株。幼苗出土后,要逐垄逐行的随时进行检查,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拔完病株的周边喷灭菌王消毒,挖掉的病株要带出田外深埋,以免再传染。

5】实行轮作。重茬会加重病害,实行3或4年的轮作制就可以避免病菌感染。在土壤粘重、低洼下湿的地块发病严重。因此,在轮作时,还要注意避免在下湿涝洼地上栽培马铃薯。

6】切刀消毒。可用2.5%-3%的灭菌王进行切刀消毒,可做到快速灭菌消毒。

蒙邦达“三防一治”综合防治

方案

三防:

切刀消毒。可用2.5%-3%的灭菌王进行切刀消毒,可做到快速灭菌消毒

拌种。干拌采用根泰g+滑石粉4-5kg混匀后拌-斤芽块

沟施。改土归尊菌液1kg/亩

一治:

发现病株时期及时治疗,如硫酸铜等铜制剂(最好滴灌),或者在覆土中耕时带改土归尊1kg/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qa.com/wadwh/110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