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碎碎念艾灸很火,盛行于世。但是,当代的艾灸书籍中,好书委实不多,除了《灸绳》和《马氏温灸法》等寥寥几本。所以,向前人学习,挖掘艾灸古本,是初艾书斋的重点工作。
《艾灸通说》售卖有一段时间了,不知道买了书的灸友有没有用心去看。有些灸友反馈看不懂,虽然书里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地方加了注解。那么,潇湘君就带大家一起看。我们会陆续把该书各章的校注分享给大家。花点时间,一起来读艾灸书。我相信,在读书的过程中,一定有收获有提高!
今天学习《艾灸通说》第八章:《艾火非燥》。翻开书,第24页,跟着朗读先通读一遍。
▼
予尝对灯有感焉。夫人身犹灯盏也,元气犹火也,血液犹油与灯芯也。是以观察其形气血液相与活动健运者,譬犹灯盏盛油加灯芯三四条,点火扬明,而渐渐红焰舞去于上,则灯芯亦终至并油暗耗,然屡以添入其油,灯芯则自当继明保全,是乃平人善得日常之修养者也。若盏底才见油脚,垽浊日聚,动令灯芯凝涩,透影随致阴沉者,殆与疝、癥、淤血为之内滞以生诸症相同;又小虫掠火,多误落于油中,必有旁著灯芯而火亦将灭者,即如寒、暑、风、湿、疫邪、饮食之患也。于是乎早以去其油浊,驱其虫害,则火气顺引灯芯,再得金英,可以报喜者,实是不异于灸药针按之调理矣。至其飞蛾来往,游儿一呼,忽然灭火者,则与暴痱、中恶、猝死等症何异焉;或油及灯芯,滴消尘减,无因把掭挑留其火,亦如内伤渐虚,胃气无力,遂失瘥理者乎,能近取譬,可以概见矣。
注解
垽(yin,四声)浊:沉淀物与污垢。
透:跳。
金英:火光。
瘥理:瘥,病愈。瘥理,治好病的道理。
释读
作者后藤将人体比喻为灯盏,将体内的元气比喻为灯火,将血液比喻为油和灯芯,生命活动就像一盏点燃的灯。
后藤认为,体质强健的人,好比灯盏里要多两支灯芯,光明倍增,精力也就旺盛;日常的营养调摄,就像在灯盏里添油,维持生命的新陈代谢。灯盏里的油出现了沉淀,使得灯芯凝涩,犹如体内出现了淤血、痰浊、癥瘕,暗生内疾;飞蛾扑火,误落于灯盏之中,使得火焰翳乎将灭,则有如感受六淫、疫毒外邪。此时采用针灸药物调气行血,恢复阴阳的平衡,就像祛除虫蛾,清除油垢,使得灯火重放光焰。遇到顽童将火吹灭则有如突然出现的暴痱、中恶、卒死等症。如盏内油将尽而无法添油,则好比气血虚弱,胃气无力,疾病难以治愈。
后藤艾灸治病的理论在于扶助元气,以灯火比喻元气,不无道理。但是也有不妥之处,暴痱、卒死看似突发,其实是内因决定的,不像灯火被顽童吹灭,是外部因素所致。
盖古人采艾,名灸草者,其功鸣呼伟矣哉。意其灸之为用也,孤行虽微,内治有力,非惟火气温之,暗通艾气之妙,至矣尽矣!专谓火气温之,则温石熨法亦何别焉。若夫杨起、杨诚皆曰:小儿脐风,妇人腹痛,脐上隔蒜,以艾灸之,熨斗熨之,候口中有艾气自愈者。则吾未敢信以为然也。艾气虽通腹中,亦岂自口中出乎?凡百病宜灸者,腹背手足选其要穴,务以艾火活壮之气,直解表里涩滞之气,则血液通融,癥疝奔窜,胃元随输,诸证随退,譬如火焙粢糕,中心温润也。今之医家,谓以灸干耗血精者,何足以语治病养生之术哉!故《灵枢》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又曰:“视其血脉之陷下者灸之,是也。”《外台秘要》引苏游论曰:“凡患癥癖之人,多成骨蒸,须依癖法灸之。”盖骨蒸劳瘵,乃血精元气虚乏之证,崔知悌亦立“四花灸”,及危亦林称“遇仙灸”者,益可准知矣。
注解:
火焙粢糕:用微火烘烤米糕。
干耗:使人血干精耗的意思。
释读:
后藤认为,艾灸能提升中气,温养元气,补阴和阳,治疗诸多疾病。作者用八个字来形容艾灸的能量:孤行虽微,内治有力。
《灵枢》一书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为什么说针刺难以见效的病症,却适宜用艾灸治疗呢?下句道出了艾灸的真谛: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按后藤的说法,凡百病宜灸者,在腹背手足选要穴,以艾火灸之,解表通里,消积化滞,活血化瘀,攻除癥疝,促进消化,化生气血。
后藤认为,艾灸治病,不仅仅是艾火温之,暗通艾气之妙。艾气,可以理解为艾绒的药性。
本章的标题是“艾火非燥”,作者不拘泥于众多医家之言,否定了艾灸耗人血津的说法。作者形象地用“火焙粢糕”来比喻艾灸,做艾灸就像用微火烘烤米糕,灸灼于外,使体内津液蒸腾,所起的作用是温润,而不是燥烈,换句话说,艾灸不是烤肉,那些鼓励用峻火、猛火大面积施灸的灸疗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道理。将青蛙投入40摄氏度的水中时,青蛙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而奋力跳走逃生,但当科研人员把青蛙放入温水中,慢慢加热,温水中的青蛙不知不觉失去了跳出的力量,最终被煮死了。潇湘君认为,如果把疾病比喻为青蛙,艾灸就是温水煮青蛙的过程,艾灸的温润作用带来治疗作用,持续艾灸,驱走病邪。
今时灸后,若有寒热、头疼、腹痛、胀满等一二证,则皆以为灸疗之过,嚇然骇人,众口铄金,殊不知其癥虫畏动,实属瞑眩也。若其孤鼠进退,疑之中止者,则因噎废食之类乎。病人灸火难堪,及易瞑眩者,先以温石炒盐等物,屡令温熨其募俞,习惯觉快,然后灸之亦佳。近世之人,诸病愈后灸者,呼曰“止灸”,所谓尘饭土羮,绝类儿戏。嗟乎,世远俗纷,古之道不明久矣。张机曰: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又徐汝元曰:浮数脉忌灸。此医家动为引证,亦不必拘执也。
注解
瞑眩:和现代所说的瞑眩(冥眩)反应是一个意思。服药治病过程中的“调整反应”或“好转反应”,被中医称为“冥眩反应”。
习惯觉快:同网络语言“不明觉厉”的用法,是语言的缩写,意为习惯了并觉得舒适。
张机:张仲景。
释读
古人认为:“药不瞑眩,厥疾不瘳”。瞑眩是服药后的一种正常反应。灸疗犹如服药,也会出现寒热、头痛、腹痛、胀满等瞑眩反应。这时候不可因噎废食,应继续灸疗,如瞑眩反应较为强烈,可以温熨相应的背俞穴或募穴,让其症状减轻,患者感到舒服后再施灸。
潇湘君认为,遇到瞑眩反应较为强烈,可以温熨相应的背俞穴或募穴,让其症状减轻,患者感到舒服后再施灸,这点值得我们探讨学习。这做法,平时在其他地方都没有看到过,但愿能帮助到各位灸友。
延伸阅读为什么我艾灸后病情反而加重了呢?为什么我原来好好的反而艾灸出病呢?艾灸做为一种中医治病养生的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寻病、治病、养生的过程。艾灸不但可以治病,还可以发现潜在的疾病,当艾灸激发了人体的正气后,人体就有能量和身体潜在的疾病做斗争,这时体内的正邪之气在斗争,需要一个出口把邪气排出去,就会有症状反应,如艾灸后拉肚子了,原本不痛经的艾灸后反而痛经了,原来好好的艾灸后咳嗽了……
这些看起来是生病的现象,其实是人体正气在和邪气做斗争,赶走邪气的表现。可惜的是,很多人一看到这些现象就认为是艾灸把身体弄坏了,赶紧停止艾灸,并且又开始使用抗生素来强行消灭症状,这样做真的是前功尽弃了!一句话:艾灸调理身体是一个过程,需要坚持,需要温水煮青蛙的慢功夫。从大量的艾灸临床实践来看,灸疗对慢性病的确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起效,在理疗的整个过程中至少会出现4-5次大的反复,就是常说的“排病反应”,排病很多时候感觉上病情比以前还要加重许多,这是身体在修复过程中的正常调整,大家不必过分担心,但是很多人在这个阶段都会出现恐慌、迟疑、着急等,这反而不利于这个阶段顺利度过。令人惋惜的是很多人在这个最为关键的阶段放弃了艾灸,其实再耐心坚持一个阶段,身体状况也许就是另外一个状态了。任何事物在修复或者前进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假疲劳现象”,排病和返病反应正是假疲劳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艾灸的过程中,有几天会觉得特别累,特别想放弃,比如我们跑步,开始的时候跑的很快,也很好,可是跑着跑着就觉得腿没力气了,跑不动了,可是只要再坚持一下,又会变得很轻快,这种感觉每个人都有体会。
互动1、如果你对文章有不懂之处,欢迎在文末留言。
2、如果你对本文的观点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
3、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怎么改进?留言来吐槽吧。最佳吐槽将获赠《艾灸通说》一本。
4、购买《艾灸通说》,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店即可购买。
—THEEND—
⊙免责声明:仅供学习参考,如有涉及用药灸疗,请在执业医生指导下施治。
⊙投稿信箱:
qq.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北京白癜风治好要多少钱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