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综合部署了中国地质调查“九大计划”,满足“五项服务”要求。主要目标是:显著提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开展能源矿产调查,支撑能源安全战略实施;实现找矿重大新发现,重塑重要矿产勘查开发格局;提高地质工作水平,促进地质科技创新;提升服务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减灾防灾能力;完善国家基础地学数据更新机制,提升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水平;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和人才队伍建设,建成世界一流地质调查机构。
九大计划共包含48项项目,21家单位牵头,48位首席专家负责。
九大计划:
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计划
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计划
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计划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支撑计划
国土开发与保护基础地质支撑计划
"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
地质科技支撑计划
地质数据更新与应用服务计划
海洋地质调查计划
一
陆域能源矿产地质调查计划
1
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王剑,研究员,沉积能源与沉积大地构造学方向
工程目标:进一步开展羌塘盆地地质一地球物理调查与研究工作,明确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优选有利区带与勘探靶区,实施油气调查井工程,获取羌塘盆地“第一桶油”,实现盆地油气勘探战略突破。攻坚克难,集成与创新并举,实现羌塘盆地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突破,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髙原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模式。
工程任务:以优选的9个区块为重点,分层次按照有利区构造详查、井位论证、实施战略调查井、综合研究与集成的工作思路,逐步实现西藏油气战略突破的目标。开展横穿盆地的二维反射地震大剖面调查;开展重点区块石油地质与地球物理详查、优选目标实现战略突破;系统开展青藏高原油气勘探综合研究,创新髙原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2
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陈树旺,研究员,石油与天然气勘查方向
工程目标:紧密围绕松辽盆地及外围油气勘探需求,以“开辟新区、探索新层系,力争油气发现、引领商业勘探”为指导思想,通过开展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工作,查明松辽盆地及外围油气地质条件、评价油气资源潜力;为实现大区层面油气勘探突破和油田企业拓展外围盆地勘探提供可靠的“油气远景区和有利目标区”;在此基础上,培养人才、打造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团队。
工程任务:针对侏罗纪和晚古生代油气新层系、瞄准松辽盆地及外围“三区、一带”(三区包括松辽盆地外围的西部、南部、东部盆地群;一带指松辽盆地西缘的北东向带状分布区)的油气新区和重点坳陷,开展地质剖面测量、非震物探、土壤油气化探及重点区二维地震和地质调查井钻探;分析油气远景盆地的形成演化规律和主要目的层系沉积特征,查明油气地质条件,探索火山岩覆盖区有效的勘探技术方法、评价油气资源潜力;优选油气远景区15?20个、有利目标区8?10个,可供招标的油气勘查区块5?8个;力争实现2?3处油气新发现。
3
天山—兴蒙构造带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周新桂,研究员,油气资源调查与成藏潜力评价方向
工程目标:支撑新疆油气勘查开发体制改革,提供勘查区块10~12个。查明塔里木盆地(深层)、银额盆地及周缘、准噶尔外围中小盆地、河西走廊盆地群、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及周缘中小盆地和华北石炭-二叠系地区油气地质条件,预测油气资源远景区,评价油气资源潜力,优选油气有利区。
工程任务:以“立足油气矿权空白区,突出低勘探程度区,针对关键问题,整体部署,分年实施”为部署思路,具体到各个主要区带,根据勘探程度和油气资源潜力不同,将每个工作区分成重点突破、新区探索和战略准备等三个层次梯次部署。开展塔里木盆地深部、银额盆地及其周缘、准噶尔及外围中小盆地、河西走廊盆地群新领域、鄂尔多斯盆地、华北石炭-二叠系、柴达木及周缘中小盆地等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部署二维地震、非震勘探和油气地质调查井,摸清油气富集规律,优选有利区,评价资源潜力。
形成适合塔里木盆地前陆冲断带等复杂地区的地震处理、解释方法及大剖面拼接处理解释技术;建立塔里木、准噶尔盆地的盆山结合带构造模式;形成针对准噶尔盆地周缘、河西走廊盆地群、鄂尔多斯盆地周缘等中小盆地油气评价方法技术;建立适合中国中西部地区地质特征的碳酸盐岩成盆-成烃-成藏新理论。在新区新层系圈定油气远景区40~50个,为新疆油气勘查改革试点工作提供10~12个勘查区块和资料包,力争取得2~4项重要发现和突破。
4
南方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翟刚毅,教授级高工,石油与天然气调查评价方向
工程目标:在页岩气资源调查进程中抢占制高点。完成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全面摸清资源家底;开展南方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圈定一批页岩气远景区和有利区,提出页岩气招标区块建议,向社会提供资料服务。开展典型页岩气勘查示范工程建设,探索形成我国特色的页岩气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体系;加强页岩气资源数据库与人才队伍建设,为页岩气勘查开发规划目标实现和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工程任务:按照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远景区调查、有利区优选、勘查示范4个层次开展调查评价工作。开展四川盆地、武陵山、滇黔桂、中扬子、下扬子等地区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查明构造格局、富含有机质页岩的时空分布,建立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系地层剖面,获取地质评价基本参数,圈定含气页岩有利区。形成复杂构造海相、海陆过渡相页岩气等地质理论,形成页岩气富集区预测、选区评价等方法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开展页岩气开发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调查。圈定60~80个页岩气远景区,落实80~个页岩气有利区,提交40~60个页岩气区块资料包,力争实现1~2处页岩气发现或突破。
5
新能源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张家强,研究员,非常规油气地质调查与评价方向
工程目标:基本查清全国煤层气、特殊用煤、油页岩、油砂、干热岩等新能源矿产资源家底和富集规律,掌握勘查开发动态,提升对资源管理的基础支撑能力,为国家煤炭清洁利用、能源结构调整、能源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坚实依据。
工程任务:开展全国重点地区煤层气、特殊用煤、油页岩、油砂、干热岩等资源基础地质调查和资源潜力评价;开展特殊用煤的分布状况、赋存特征、开发现状、资源潜力、基础经济可行性、液(气)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资源产业化基础等综合评价。建立新能源矿产勘查评价技术体系、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促进新能源矿产产业发展。优选新能源矿产资源远景区50~70个、有利区30~45个,提出勘查区块20~30个。
6
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金若时,教授级高工,铀矿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固体矿产资源勘查方向
工程目标:创新机制,推动我国煤田勘查区、油气田勘查区铀矿地质调查工作,开辟铀矿找矿新区,查明一批大中型铀矿产地,努力实现北方砂岩型铀矿重大突破,提交铀资源量XX万吨,为夯实我国核电发展的资源基础、保障能源安全和国防安全发挥关键性、基础性、先行性作用。
工程任务:在15个铀重点区带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磁法测量、电法测量、浅层地震、放射性测量和综合异常查证及工程验证,提供可进一步勘查的铀资源找矿靶区;以我国北方主要盆地砂岩型铀矿为重点,择优开展铀矿资源选区调查和勘查示范,新发现矿产地。开展铀资源存在和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促进煤田分布区铀放射性污染调查与防治。
7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叶建良,研究员,石油天然气调查评价方向
工程目标:为满足国家能源需求,实施并完成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加大实物工作量投入,力争获得油气重大发现和突破,形成新区、新领域、新层系、新类型油气地质理论、勘查与评价技术体系,形成公益性油气资源调查与商业勘探的良性互动机制,显著提升油气资源管理业务支撑能力和成果社会化服务能力。
工程任务:选择油气重点远景区,以二维地震、参数井为主要手段,以验证地质认识、获取油气资源评价参数为目的,开展油气战略选区调查,优选有利目标区和勘查区块,评价资源前景,力争油气发现。。优选25~30个有利目标区、15~20个油气(包括非常规)探矿权出让区块;实现油气调查发现或突破3~5处。
二
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计划
1
南疆地区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滕家欣,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矿产勘查方向。
工程目标:以锰、铅锌、铁、铜为重点,围绕玛尔坎苏锰矿、黑恰-岔路口铅锌矿、塔什库尔干铁矿等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及重要找矿远景区,系统部署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初步查明沉积型锰矿、层控热液型铅锌矿、沉积-变质型铁矿等主要矿床类型的找矿潜力、找矿方向等,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理论指导和基础地质支撑。
实现找矿重要新发现,新发现一批具有进一步找矿价值的矿(化)点和物化探异常,圈定找矿靶区60处,为形成新的大型资源基地奠定坚实基础。对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总结重要类型矿床找矿技术方法组合,形成一批创新性地质科技成果。分层次培养卓越地质人才、杰出地质人才及优秀地质人才。
工程任务:围绕玛尔坎苏锰矿、黑恰-岔路口铅锌矿、塔什库尔干铁矿等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及重要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1∶5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加强异常查证,选择重要地区开展矿产检查和工程验证,新圈定一批找矿靶区。
2
西北主要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计文化,研究员,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方向。
工程目标:以东昆仑、天山-北山、祁连、秦岭、阿尔泰5个重点成矿区带为单元,围绕17个整装勘查区、32个找矿远景区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初步摸清5个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圈定新的成矿远景区与整装勘查区,对重要的找矿靶区,安排少量的大比例尺地质、物探、化探工作等开展概略查证工作。
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信息资料服务。圈定余处找矿靶区,促进大型资源基地的建设。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4名、优秀人才20名。国土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造山带地质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在卡拉先格尔、小热泉子-卡拉塔格、昆仑河-开荒北、卡瓦、崖湾-大桥等重要成矿远景区以及成矿有利地段开展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以营毛沱、祁漫塔格、滩间山、同仁-合作等重点勘查区和整装勘查区为重点,开展异常查证、矿产调查评价。开展典型矿区和浅覆盖区找矿技术方法示范。对已完成1:5万地质矿产调查地区的成果资料进行系统总结。
3
东特提斯成矿带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王立全,研究员,区域构造与成矿研究方向。
工程目标:以铜、金、钨、锑、铅锌、铬、锂等为主攻矿产,以斑岩型、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为主要成矿类型。围绕东特提斯成矿带内的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调查,提交60-80处可供进一步开展矿产勘查的找矿靶区,提交15-20处新发现矿产地。加快推进地质找矿工作,引导商业性勘查,助推形成3~5个大型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基地,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
推动西藏地质找矿新机制,拉动基金跟进和商业性勘查投入,进一步实现藏中、藏南找矿工作新突破。坚持“公益性地质工作更加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先行作用,加强地方需求、地方优势资源和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紧密结合,为乌蒙山特殊困难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与扶贫攻坚提供资源基础和地质信息服务。形成青藏高原地质找矿和罗平生物群研究2个国内一流团队,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3~5名、优秀人才20~25名。建成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和罗平生物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工程任务:在冈底斯-喜马拉雅、西南三江、南盘江-右江、乌蒙山等地区,围绕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综合部署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开展综合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工作,提交一批可供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的找矿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在乌蒙山区开展岩溶石山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特色农业区土地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助推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罗平生物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4
青藏高原能源资源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许志琴,院士/研究员,构造地质学研究方向。
工程目标:以大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以建立羌塘、伦坡拉等重要油气盆地和班公湖-怒江、冈底斯等重点成矿带的构造格架、指导和服务重要盆地油气调查和重点成矿带找矿突破为主要目标,以东特提斯演化和青藏高原生长研究为主线,以贯穿东特提斯和青藏高原的科技长廊的精细地质调查为基础,以多学科综合研究和高技术为手段,开展特提斯-青藏高原主要油气盆地和成矿带的构造-沉积-岩浆-成矿(油)综合调查。培养卓越人才2名、杰出人才5人,培养一批国际型的特提斯-青藏高原优秀团队。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的特提斯-青藏高原创新平台。
工程任务:贯穿祁连-阿尔金-昆仑、羌塘、冈底斯、喜马拉雅4个地体及始特提斯缝合带、古特提斯缝合带、新特提斯缝合带开展地质长廊地质调查,对冈底斯地体和班公湖-怒江等大型成矿带开展构造-沉积-岩浆-成矿综合调查。开展2条冈底斯地震反射剖面调查工作。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西段重要矿集区及其周边开展区域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开展铁格龙南、多不杂、商旭、尕尔穷等矿区外围矿产调查评价。
选择柴达木盆地西部工作程度较高的南翼山储油构造为主攻靶区,调查正在施工的油田钻孔并取水样分析;调查青藏高原不同类型的盐湖5个;开展西藏碳酸盐型盐湖(杜佳里、朋彦错、班戈湖等)卤水室外自然蒸发实验;完备西藏扎布耶盐湖、当雄错盐湖、班戈湖观测站的观测项目,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以蛇绿岩型铬铁矿为主攻矿床类型,在充分收集和分析评价区内已有的地质矿产、物探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对丁青蛇绿岩体及外围超基性岩体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和重力测量等基础工作。在普兰岩体的地表矿体周边布置20个20~30米孔深的浅钻,以查明矿体的延伸和矿体周围岩性的变化。
5
扬子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牛志军,研究员,区域地质和地层古生物学方向。
工程目标:一是以锡、锰、铅锌、铜、金等矿种为重点,围绕南岭、湘鄂西-黔东南、桂东-粤西及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区带,以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为工作重心,部署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提高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工作程度,摸清资源潜力,圈定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为实现“”目标,形成亿吨级的环扬子铅锌远景区带以及花垣千万吨级铅锌基地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信息资料服务。二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3名,优秀人才10~15名。三是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基本完成南岭、湘鄂西-黔东南、桂东-粤西及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内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开展华夏陆块地质演化与成矿、钦杭结合带的形成和演化及其与成矿、秦岭-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扬子陆块前泥盆系盆地演化与成矿等研究。
6
江南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邢光福,研究员,区域地质、中生代火山地质与矿产研究方向。
工程目标:一是以铜、金、银、铁为主攻矿种,兼顾铅锌、锂、铌钽、铀等金属矿产和萤石、晶质石墨等非金属矿产,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钦杭成矿带(东段)和武夷山成矿带为单元,以整装勘查区及重点勘查区、找矿远景区为重点工作区,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地质调查,为开拓长江中下游第二找矿空间、再造一个德兴铜矿和再造一个紫金山铜金矿提供基础。二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2名、优秀人才20名。三是建实火山地质矿产研究优秀团队。
工程任务:重点在东乡-德兴铜金矿整装勘查区、紫金山铜金矿整装勘查区等整装勘查区以及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围绕成矿带主攻矿种和主要矿床类型,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地质调查。围绕华夏造山系、钦杭结合带(东段)、江南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等制约区域找矿突破的重大地质问题,开展政和-龙泉-诸暨构造混杂岩带、樟树墩—伏川蛇绿混杂岩带大比例尺专题填图,开展浙江1:5万陈蔡幅关键地质问题区填图方法试点示范。
7
华北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赵凤清,研究员,前寒武纪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方向
工程目标:一是以华北陆块及周缘铁、铝、金、铜、稀土、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的地质矿产调查调查为重点,依次围绕大兴安岭、阴山、燕山-太行、中条-熊耳山以及胶东地区开展地质矿产调查,以重点成矿区带为单元,以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找矿远景区为抓手,开展1:5万地质矿产调查,基本摸清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圈定新的找矿靶区和找矿远景区,引导地方和商业投入,逐步形成中型-大型后备矿产资源基地,有力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和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信息资料服务。
二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2~3名、优秀人才5~7名。三是打造华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兴蒙造山带显生宙地壳增生和成矿作用研究团队,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前寒武纪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开展不同层次的调研,开展重大区域重大地质矿产问题的研讨。开展大兴安岭南段、豫西和晋冀成矿(区)带地质矿产综合研究,编制成矿带1:50万地质矿产图、构造建造图、系列物化探图件,梳理重大地质矿产问题,总结阶段成果。开展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8
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朱群,研究员,区域地质与成矿规律研究方向
工程目标:
一是争取至年完成大兴安岭、辽东-吉南重要找矿远景区的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工作,基本摸清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
二是主攻金、铜、铅锌银、硼、石墨等优势重要矿产,优先部署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重要找矿远景区的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工作,圈定新的找矿远景区和靶区,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资料信息服务。
三是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紧密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以经济区为单元编制1:25万地质环境系列图件,疏理资料,提高认识,为经济区规划服务;在重点地区开展1:5万地质环境综合补充调查,对重大的环境地质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建立地质环境综合信息数据库。四是培养杰出人才4人、优秀人才15~20人,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五是支撑建设中国-东北亚地学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大兴安岭成矿带以铜、锡、银、铅锌为主攻矿种,开展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阿荣旗-大杨树、扎赉特-大石寨、扎鲁特-霍林郭勒和大板-翁牛特等5个重点地区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工作和多宝山-大新屯整装勘查区内重要矿产地找矿攻关示范及勘查区外围深部找矿远景调查。
在辽东-吉南成矿带以金、银、铜、铅锌、硼、石墨为主攻矿种,开展宽甸-集安金铜铅锌硼石墨矿远景区、营口-岫岩-青城子金多金属找矿远景区、抚顺-辉南铜金铁铅锌矿远景区、松辽盆地南缘油气砂岩铀矿远景区、机房沟-采秀洞构造混杂岩带、辽吉古裂谷岩石地层对比等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辽中南城市群沈阳-抚顺重工业基地、鞍山-本溪钢铁产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东部丘陵山地开展1:25万环境地质补充调查和1:10万环境地质调查。
在长吉经济圈重点地区以长吉都市区、长吉北线工业新区、中线生态旅游产业带和长吉南线特色小镇和中新食品城为重点,开展1:5万水工环综合调查平方千米。提交成矿带提交1:5万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分幅图及说明书幅,找矿靶区60处,成矿带1:50万建造构造图;提交辽中南城市群重点地区地质环境系列图件和专题研究成果报告5份;提交长吉经济圈专题研究报告及相关图件。
9
整装勘查区基础地质调查与潜力评价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吕志成,研究员,矿产资源勘查方向
工程目标:
一是优选一批找矿靶区。围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找矿目标任务,在整装勘查区和重要矿集区优选成矿条件好,资源潜力大的地区,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和矿田构造调查,全面评价整装勘查区和重要矿集区资源潜力,圈定可供社会资金选择和进入的找矿靶区处,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资料和信息服务。
二是支撑引领整装勘查区和重要矿集区实现找矿突破。在整装勘查区及矿集区中优选处重点勘查区开展找矿预测,预测矿体赋存位置,提交工程验证方案,引导企业进行增储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50处,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是建立科技创新引领找矿突破的工作模式,把科技创新贯穿于地质找矿的每一个环节,全面提升整装勘查区及矿集区找矿的科技水平。围绕矿集区、整装勘查区地质找矿工作对物探的技术需求和物探技术本身面临的强干扰等技术难题,以“精细设计、精细施工和精细解释”为指导,开展整装勘查区、矿集区特殊景观、地貌勘查技术方法的示范与推广,解决勘查过程中的勘查技术难题,推广示范一批实用找矿勘查新技术。
四是完善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及技术方法体系,建立整装勘查区1:5万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矿产地质专项填图及矿田构造填图技术方法体系。五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3名、优秀人才10-15名。建立1-2个野外实验示范基地。
工程任务:编制各类基础系列图件。在整装勘查区和19个典型矿集区优选重点地区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在整装勘查区及矿集区中优选处重点勘查区开展找矿预测,预测矿体赋存位置,提交工程验证方案,引导企业进行增储勘查。完善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及技术方法体系,示范与推广有效物化探技术,开展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技术培训。
开展“”第二、三阶段(五年和八年)目标任务评估,完成《找矿战略行动总体方案》修编,完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总结,开展整装勘查区进展跟踪与部署研究,提出调整和完善整装勘查工作部署建议,组织开展专家巡回技术指导。完成典型整装勘查区实物资料采集、集成、应用与服务工作,总结形成整装勘查区实物资料应用与服务的技术方法,为整装勘查区地质找矿提供资料服务。开展整装勘查区矿产勘查激励制度创新研究,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调整和优化建议,为重塑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格局提供决策依据。
10
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王登红,研究员,成矿规律与矿产资源评价研究方向
工程目标:
一是对钾盐、铬铁矿、铁锰等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锂、铍、铌、钽、锆、铪、稀土、晶质石墨等重要矿产开展调查评价,新发现一批矿产地,引导社会投资开展后续商业性勘查。
二是创新理论与技术,取得一批示范性成果,为提高我国大宗急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发挥基础支撑和科技引领作用。
三是培养卓越人才2名,杰出人才2名,优秀人才3-5名。四是加强盐湖科学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工程任务:开展柴达木西部新近系-下第四系深层卤水钾盐评价;开展海相盐盆地固液相钾盐异常查证;开展新疆罗布泊地区钾盐盐湖调查评价;开拓新时代、新地区盐盆地找钾调查;开展杂卤石和深埋型可溶性钾盐开采和深层钾盐溶采技术研究。全面梳理、总结“三稀”项目的成果,按时提交,争取及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开展湘中和桂中锰矿、新疆西天山铁锰矿、准噶尔周缘和西昆仑蛇绿岩型铬铁矿调查评价,圈定找矿靶区。在湖北利川盆地开展钾盐资源调查,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恩格勒、辽宁阜蒙务欢池—哈尔套、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上库力开展萤石矿资源调查,在福建武夷山桃棋-建阳岭根墙地区开展晶质石墨矿资源调查,圈定找矿靶区,提交矿产地并探求资源量。
在四川攀枝花、河北张家口、新疆奇台及甘肃肃北等地区进行石墨资源调查评价,在山东临沂和安徽大别山地区开展脉石英资源调查评价,在山东沂源地区开展金刚石调查评价工作,圈出找矿靶区。对安徽栏杆地区含金刚石母岩开展研究,对其含矿性作出评价;开展苏皖地区金刚石靶区优选,提出苏皖地区金刚石找矿部署建议;开展鄂尔多斯陕北斜坡基性—超基性岩研究,对区内金刚石出土点产出赋存、空间分布规律开展综合研究,提出具有找矿潜力的远景区;对重点区开展评价,提交可供进一步勘查的靶区。
11
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胡建民,研究员,构造地质学与区域地质学方向
工程目标:针对浅覆盖区(森林覆盖区、戈壁荒漠区)、平原区、岩溶区、南方强风化层覆盖区、高山峡谷区、活动构造区等特殊地质地貌区开展1:5万填图试点,探索适合这些区域开展1:5万基础地质调查的技术方法,总结针对不同类型特殊地质地貌区的填图技术方法,为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指南积累资料。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2名、优秀人才10名。
工程任务:完成“覆盖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工作技术要求(试行),完成平原区、浅覆盖区及高山峡谷区填图工作指南。积极推进西部戈壁荒漠区、东北森林覆盖区、东部平原区、西南岩溶区、西部高山峡谷区及新构造-活动构造区等特殊地质地貌区的填图试点示范工作。
12
重要油气盆地和成矿区带航空物探与遥感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熊盛青,研究员,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方向
工程目标:紧密围绕保障能源矿产资源、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工作需求,采用先进的航天-航空-地面一体化技术与方法,通过开展高精度、高分辨率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与评价,为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查、区域地质调查、基础地学研究,以及国家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和国家扶贫开发建设等快速提供地球物理遥感基础资料和解释研究成果。
以基础地质调查为依托,以服务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为重点,按照超前规划、统一和连片部署、急需优先的原则进行工作部署,采用高新技术支撑和引领、勘查科研一体化、航空物探遥感综合勘查的思路组织实施,形成标准化的系列基础图件产品、按需定制的专题图件产品和综合集成的重大调查研究成果,并及时提供应用和服务,实现遥感资料的统一采集、统一初步解译和统一分发利用。
到年底,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区带和同期地质填图规划区的1∶5万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1∶5万高精度航磁国土覆盖率达60%。与此同时,通过加强实用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建立较为完善的航空物探遥感技术体系,保障航空、物探、遥感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卓越人才1~2名、杰出人才2~3名、优秀人才3~5名。建成国产卫星数据处理及服务基础软硬件平台。
工程任务: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准噶尔盆地中西部开展航空重、磁调查,在西北重点油气盆地开展无人机航磁调查示范应用,开展基于航磁资料银额-河西走廊盆地群油气远景评价研究,开展塔里木中北部地区航空重力调查综合研究工作。在西南三江成矿带等成矿带开展航空物探调查,开展无人机航磁和航磁/放、航空时间域电磁、以及整装勘查区高分辨率航空物探勘查等试生产和应用示范。
在典型景观区开展国产卫星数据的全要素遥感地质解译,开展基于北斗和多通讯技术的地质调查安全保障应用研发,建立整合地质、环境、社会公共资源的地质调查安全保障数据平台。在班怒成矿带、东昆仑成矿带、阿尔金成矿带开展高分辨率遥感调查,在新疆北山、营毛沱整装勘查区开展高光谱遥感调查。开展星载全极化SAR数据地质矿产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基于遥感地质试验场的地质应用技术方法开发研究等应用示范工作。
13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冯安生,研究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技术推广和标准化建设研究方向。
工程目标:调查获取22种重要矿产节约集约利用基础数据,包括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指标,制修订相关矿种“三率”指标要求,调查我国尾矿利用现状、评价尾矿减量化和资源化潜力,开展相关数据的综合评价,支撑政府发布相关年度报告,服务矿产资源管理决策。
开展4个矿产资源集中区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在资源潜力、矿产可利用性、技术经济、环境效应综合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提交大型资源基地对策战略建议,服务矿产资源中心工作。培养杰出人才1人,优秀人才1-2人。建设完善非金属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中心和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实验室。
工程任务:
第一,围绕“基本查清地质矿产基本国情,夯实国家宏观决策基础”目标,部署开展内蒙、四川、青海、新疆等四省四个重要矿集区1:5万资源环境综合调查,预测矿集区地质环境发展趋势,提出矿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形成矿集区典型矿石综合利用技术,确定矿集区资源的开发顺序、规模,提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规划建议;开展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三率”等数据调查,查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三率”与尾矿等国情、矿情数据。
第二,围绕“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目标,部署开展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工作重点是查清矿产资源利用现状,挖掘二次资源潜力,科学评价战略新型材料产业发展所需矿物原料的资源情况和可利用特征;部署开展大型资源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技术经济评价,建立一套可推广的矿产资源基地资源环境多目标调查技术体系。
14
沿边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工程首席专家:李高生,研究员,区域地质勘查方向。
工程目标:以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为导向,围绕夯实沿边地区公益性地质工作基础和服务沿边重点经济区建设,部署各项工作。以10个重点成矿区带为单元,围绕3个整装勘查区(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整装勘查区、甘肃岷县寨上-马坞金矿整装勘查区、甘肃文县阳山金矿整装勘查区)、15个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主要部署在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找矿远景区及其周边地区。
初步摸清10个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为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和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圈定找矿靶区,新发现一批矿产地,引领拉动商业勘查,为提交金等重要矿产新增资源储量和打造资源基地提供基础支撑和科技引领;通过选区试点、系统对比和总结,初步形成不同地质地理景观区的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方法技术组合;集成全国金矿勘查和科研成果,这国家金矿资源战略制定提供支撑。培养金矿地质研究与勘查创新团队、军事地质信息工程创新团队,杰出人才5~10人,优秀人才20~30名。推动军事地质学科建设,建立军事地质重点实验室。
工程任务:在大兴安岭成矿带漠河-塔河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东马扎尔-老沟地区开展金多金属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在北山成矿带额济纳旗、辽东-吉南成矿带吉南地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西秦岭成矿带甘肃文县阳山、岷县寨上-马坞整装勘查区和北巴颜喀拉成矿带玛多-班玛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甘肃文县阳山金矿整装勘查区,进行异常查证,探获新增金资源储量。
在东昆仑及北巴颜喀拉成矿带开展资源潜力评价,在冈底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南段措美-隆子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在西南三江成矿带甘孜-理塘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环上扬子成矿带西南缘(乌蒙山连片扶贫区)东川-罗平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在河北五台-太行,安徽江南古陆,新疆西南天山、阿尔泰,广西钦杭等成矿带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
三
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计划
1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区地质保障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马震,教授级高工,水工环地质调查方向。
工程目标: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三个突破”及扶贫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在京津冀及周边的重点地区部署开展综合地质调查,掌握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基本查明重点地区基础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特征,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体系和三维可视化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平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实施、重点地区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服务。
工程任务:
开展京津保核心功能区、沿海发展区,以及京津、京唐秦、京保石发展轴的节点城市等非首都功能疏解区和产业转移升级重点规划建设区环境地质调查;
开展京津唐张等重要交通廊道及冬奥会场区环境地质调查;
开展重点流域和重要湿地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开展环京津成片蔬菜种植基地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
开展燕山-太行山连片扶贫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
开展汾河流域晋中南大型岩溶泉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地球关键带综合调查等水工环前沿科学问题攻关研究;
⑧完善地质环境综合监测设施,优化三维可视化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平台。
2
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姜月华,研究员,地质环境方向
工程目标:以长三角经济区、皖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等重要经济区或城市群为重点地区,开展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掌握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基本查明重点规划建设区基础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为长江经济带国土规划、城市群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提供依据,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基础支撑。培养卓越人才1-2人,杰出人才3-5人,打造创新团队4个;做强做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环境地质研究中心”业务平台。
工程任务:
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基本查明示范小城镇、重要城市和城市群三个不同层次地质环境条件和存在问题;
围绕长江经济带交通干线重大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查明沿江、沿海和沿高铁沿线重点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存在问题;
围绕长江经济带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基本查明岩溶塌陷、地壳稳定性、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成因机理,保障供水安全;
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基本查明环境敏感区、脆弱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存在问题;
创新技术方法,推进学科发展,探索地质工作模式;
构建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数据库和地质环境信息系统,为承接产业转移、优化国土布局、建立长江绿色生态走廊和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基础支撑。
3
泛珠三角地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黄长生,教授级高工,地质环境方向
工程目标:以珠三角、北部湾和海南岛等重要经济区为重点工作区,开展综合地质调查,掌握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基本查明重点规划建设区基础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支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国土空间优化开发。
工程任务:
查明土地资源紧缺的重点城市国土空间资源,水资源短缺的重点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问题,经济区海岸带地学旅游资源与环境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查明经济区岩溶地面塌陷和不良工程地质条件,为防灾减灾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服务;
查明重大工程建设区地质环境问题,为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服务;
建立泛珠三角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开展重要规划建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土地利用、三条红线划定、三规合一、多规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针对泛珠三角地区海岸带、岩溶塌陷、水土污染等问题选择典型地区,开展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示范,科学引领泛珠三角地区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构建泛珠三角地区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平台,通过数据集成、数据分析、信息管理,形成整装产品,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培养人才和学科团队,建设研究基地。
4
丝绸之路境内段综合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张茂省,研究员,地质环境方向
工程目标: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重点,同时兼顾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和天山北坡等重要经济区,开展丝绸之路境内段综合地质调查,全面提高基础地质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的认识,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科学应对地质相关问题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和服务。
工程任务:
开展重要经济区1:25万综合地质补充调查,进一步梳理各经济区带存在的重大地质问题,重点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地质环境承载力;
开展大西安、宝鸡、兰州、西宁、呼和浩特、银川、乌鲁木齐等重要城镇规划建设区的1:5万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和重大工程建设区(段)的工程地质调查;
开展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活动断裂、大型能源基地地质环境、黄土灾害、生态地质环境等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专题调查;
结合全国地下水监测工程,完善地质环境综合监测网络,建立经济区带和中心城市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
四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支撑计划
1
重要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张永双,研究员,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方向
工程目标:紧密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重要工程规划建设面临的关键地质问题,按照“东西并举、东部优先”的原则,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地区、郯庐断裂带、南北构造带等地区的活动构造与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加强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和地域性专门地质问题的专项调查分析,探索多尺度活动断裂和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调查技术,建立地震滑坡风险快速评估技术平台,提高活动构造带工程地质调查的服务水平。
工程任务:
提出活动构造对重要经济区、城镇和重要工程影响的评价体系,完成重点地区1:50万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全国1:万活动构造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选取关键地段或构造部位,以活动构造和内动力地质灾害为主,开展1:5万为基本比例尺的综合工程地质调查,完成南北带强震山区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和重点城镇地震滑坡风险区划。
探索活动断裂监测技术、地震滑坡快速识别与编图技术、活动构造带三维工程地质填图技术等,建立地震滑坡风险快速评估技术平台,制定区域地壳稳性评价规范。
建强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和局新构造与地壳稳定性研究中心,发展工程地质学。
2
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工程首席专家:李媛,教授级高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数据库建设方向
工程目标:以支撑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职能为核心,针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突出问题,在地质灾害发育程度高、成灾机理典型、防治需求迫切的地区,示范开展以孕灾地质条件为主线的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增强对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和重大地质灾害科技问题的认识,提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方案,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地质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建设国家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加大支撑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公益服务的力度,促进地质灾害信息共享。
工程任务:
在集中连片扶贫区的乌蒙山、吕梁山、武陵山区、大巴山区、渝东北地区、雪峰山北部、藏东南等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人口密集的城镇,部署开展1:5万及更大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示范,查明致灾地质条件,研究成灾规律和机理,评估地质灾害风险,提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管控)方案,服务山区城镇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和移民安置;
在甘肃陇南白龙江、洮河流域、浙江飞云江流域围绕流域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与开发利用,部署1:5万及以小比例尺地质灾害调查,服务流域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破解地质灾害防治关键难点问题;
针对重大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极端降雨条件下斜坡稳定性、崩滑流地质灾害演化机理与灾害链效应、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等关键问题,依托图幅开展专题调查,建立新阶段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
搭建全国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形成地域全覆盖、信息多来源、内容多样化、服务多层次的地质灾害动态数据库,完善数据更新机制,加大数据共享,加强成果二次开发和综合集成,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全面提供服务;
开展专题研讨、技术培训、成果展评和国际交流。
3
生态脆弱区和特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工程首席专家:郝爱兵,教授级高工,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方向
工程目标: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目标和要求,以解决群众饮水困难、促进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服务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西北干旱盆地和青藏高原等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基地等为重点工作区,开展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查明基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提出地下水合理开发与保护方案;圈定富水地段,在条件适宜地段实施探采结合,解决当地人畜饮水困难。依托工程,建设全国地下水与地面沉降信息系统,为地质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与公益服务。
工程任务:
集中力量开展陕甘宁、沂蒙山等革命老区,乌蒙山、燕山-太行山、大别山、吕梁山、罗霄山等连片贫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为连片解决革命老区、贫困地区饮水困难,保障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直接服务与技术支撑;
开展河西走廊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疏勒河流域,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干旱盆地重点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为西北干旱生态脆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源保障,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开展神东、晋东、晋中、晋北、冀中等大型煤炭基地以及川渝页岩气重点勘查开发区水文地质调查,为解决能源开发中的地下水环境问题,提供早期预警与决策支撑;
开展黄淮海平原粮食主产区典型区段、南阳盆地等1:5万水文地质调查,协同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
适度开展青藏高原重点城镇1:5万水文地质调查,青藏高原重点成矿区带、巴丹吉林沙漠等水文地质调查空白区的1:25万水文地质调查,为区域经济发展、矿产开发与生态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建立全国地下水与地面沉降信息中心,构建水工环地质信息获取与共享机制,集成全国性和区域性地下水资源与环境重大成果,开展全国地下水资源综合评价,设计制作决策支撑和公共服务产品,为国家规划、重大决策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创新发展基岩地下水与大型盆地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完善建立地下水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整体提升我国地下水调查评价技术水平和国际地位。
4
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蒋忠诚,研究员,岩溶区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研究方向
工程目标:针对岩溶区干旱缺水、地下水污染和石漠化严重等问题以及我国地质碳汇、碳储潜力大等优势,开展1:5万岩溶水文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为岩溶地区水资源保障、地质环境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调查与研究有机融合,创新岩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研究理论与技术方法,提升岩溶地质调查研究成果水平和服务能力,巩固和发展我国岩溶地质的国际领先地位;建实建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岩溶动力重点实验室等岩溶地质科技平台,大力培养杰出的岩溶地质专业人才队伍。
工程任务:
完成我国西南岩溶地区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2.88万平方千米,我国典型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平方千米,形成基础性地质调查成果,建立空间数据库,编制一批全国性和重要岩溶区域水文地质图、环境地质、地质灾害专业性图件
以岩溶流域为单元,编制岩溶水开发利用与环境地质综合整治区划,以及利用岩溶过程固碳增汇区划;形成拟开发重要水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和地质环境防治方案;为国家和部局重大决策编写岩溶水安全保障、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与企业或地方结合,实施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岩溶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岩溶环境二氧化碳固碳增汇、二氧化碳地质储存与资源化利用等试验示范。
5
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孙继朝,研究员,地下水调查方向
工程目标:在系统总结首轮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成果基础上,实施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和典型含水层修复示范。有序推进我国主要含水层系统水质综合调查,基本掌握地下水水质现状和演变趋势,构建地下水水质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开展典型污染含水层修复技术示范,初步建立典型污染含水层修复技术方法示范研究基地,服务于国家水污染防治计划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工程任务:
调查:第一阶段开展东部重点地区11个主要含水层约70万平方千米水质综合调查,第二阶段开展我国其他主要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查明主要含水层水质现状和演化趋势,评估水质恶化带和风险带,构建调查、测试及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及信息系统平台。
修复技术示范:完成典型污染含水层风险评价,评估典型污染含水层修复技术示范成效,初步建立我国三氮、重金属以及有机污染等典型污染含水层修复技术方法示范基地。为国家主要含水层饮用水安全及地质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6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工程首席专家:教授级高工,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评价与综合治理研究方向
工程目标: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紧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的严峻形势,面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需要,以不同类型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为重点,开展地质环境调查、影响评价和专题研究,建实建强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与服务平台,加快构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监测、治理与修复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为建立“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矿山环境制度体系提供基础依据。
工程任务:
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地质环境调查。摸清矿区地质环境条件,查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类型和动态变化特征,分析采矿活动影响下的区域地质环境效应,评估地质灾害、水、土、生态环境风险和恢复治理的成本效益,支撑矿山复绿行动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与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国矿山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平台软件,强化系统应用与服务功能。加快全国矿山地质环境多源信息的综合集成与分析,实现数据获取动态化、数据管理标准化、数据处理高效化和数据应用多样化。提升为国土资源部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数据支撑的能力。
矿山地质环境技术方法与标准体系建设。基于集采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探索区域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和成果表达与应用,推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监测与治理恢复标准编制和发布,逐步构建技术标准体系。
未完待续......
搭讪小桔
物探全套正版软件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