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蒙治疗专科医院 >> 黑蒙预防 >> 哈琳阿拉善到北京,蒙古音乐的滋养

哈琳阿拉善到北京,蒙古音乐的滋养

 

我一直坚信,自己会给哈琳写一篇文章。哈琳的音乐,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大概是年,我尚且生活在我的家乡——一个广东东部的海滨小城,我很喜欢蒙古歌曲,但是我发现,在流行于父辈之中的、被翻译为汉语的草原金曲里,我已经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感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夏牧场彩虹》,我很惊讶:用蒙语来唱歌,可以这么好听。因为蒙语特殊的发音,一个单词是连贯的、有轻重的,非常有感情,而非像汉语那样一字一音的形式。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哈琳的歌曲,然后我开始不断循环她已经发行的歌曲。那时候我十几岁,没有到过蒙古地区。而在当时,正好韩流盛行,学校里的女生开始崇拜东方神起,而男生则开始非主流的发型。可是,我觉得,那些都是主流,我才是一个另类。那时候,我身边没有人跟我Mp3里的歌单是一样的。对于一个在南方小城长大的孩子来说,身边根本就没办法找到可以跟我在音乐上有共鸣的同学。以当时的认知,我也不知道用哪一种妥当的方式去跟周围的人分享蒙语音乐的魅力。那时候,我听的正是哈琳的第二张个人专辑《蒙古天韵》,这是第一张在内地发行的纯蒙语专辑。而这位从美丽的胡杨林(内蒙古阿拉善)走出来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的女歌手,恰恰也让我一开始就需要学会纵观地理解“蒙古音乐的世界”。她不是传达那种城市人臆想中的“天苍苍野茫茫”,她的音乐里有蒙古音乐的特质,也有着流行元素的滋养。作为较早一批出道的蒙古族歌手,哈琳开启了我对蒙古音乐的认知,并开始我长达十几年聆听的一个起始,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位置,也是我从“草原金曲”到“蒙语音乐”欣赏的转折点。而同时,她给我传达的不仅仅是蒙古音乐本身的一些特质和魅力,同时也在启示我蒙语音乐与世界流行元素的一些衔接。比方说,这首早期的蒙语歌《思念》,让在学生时代的我开始对这种遥远的音乐有了新的理解。▼哈琳《思念》我从来都没有追星的习惯,但是那时候,我听遍了哈琳的每一首歌。哈琳,来自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她的姥爷是多年前从伏尔加河畔东归到额济纳的土尔扈特部第十三代的王爷,从小哈琳在姥姥身边长大,姥姥教会了她很多土尔扈特民歌。延续着蒙古人对歌舞的基因,哈琳从小就很喜欢唱歌和跳舞。11岁时,哈琳跑到乌兰牧骑当起了学员。一年后,当东风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到乌兰牧骑选演员的时候,她就被选中,从此便穿起军装参军了。后来,哈琳考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舞蹈系。在年,她遇到了一位家乡的大哥——莫尔根巴特尔,他正在北京的奥体筹备一届内蒙古春晚,因为他知道哈琳也喜欢唱歌,又是舞蹈专业,就邀请了哈琳去参加,并且希望展示是一首创新的歌曲。当时,蒙古国音乐人萨如拉赛汗还在北京,他为哈琳写了一首叫《朋友们舞起来》的歌曲,这是一首非常欢乐的舞曲。于是,哈琳就在这次内蒙古春晚的舞台上亮相了,当时还特意邀请了四、五十人的北京街舞团来伴舞。这也正式开启了哈琳的歌手生涯,《朋友们舞起来》在电视台一经播出便火了。大家发现,这样的演绎方式是前所未有的,甚至一开始一度以为这位之前未曾露面的“新人”是一位蒙古国的小姑娘,因为在此之前,在内蒙古并没有这样的气质的歌曲。就这样,哈琳因此便在大家的视野里出现了,开始活跃在音乐舞台上。《朋友们舞起来》这首快歌也引起了圈内的注意,包括蒙古国作曲家得·比和巴图。因为当时哈琳还没有自己的作品,而得·比和巴图老师听完哈琳的歌曲之后,印象深刻,他觉得,哈琳的嗓音里有一股伤感,可能不仅仅合适快歌,也可以尝试一些慢歌。在创作的时候,他请哈琳分享一些印象深刻的故事,哈琳便想起了阿拉善的干旱,想起了母驼,想起了故乡的环境。在很多深情的故事的述说中,得·比和巴图为哈琳写了一些歌曲,其中包括《悲泣的母驼》、《母亲》等等。后来,哈琳演唱了很多得·比和巴图老师专门为她而创作的作品,几乎每一张专辑里都有。年,累积了大概十几首歌曲,哈琳便在中国民族出版社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叫《蒙古人之歌》。图/哈琳的第一张专辑《蒙古人之歌》当时,哈琳还在部队里服役,每一天的工作非常忙碌。当时经常在内蒙、北京有演出邀请,但是因为请不了假,大部分时候哈琳也只能拒绝。有些可以去参加的演出,哈琳也是周六去演出,周日就得赶回来。这种心里很喜欢,但是又不得不拒绝的状态,让哈琳很难受。年,正好CCTV春晚正在筹备,当时节目组的老师就联系到了哈琳,因为这次演出里已经有藏族组合(高原红)和朝鲜族组合(阿里郎),他们希望可以有一个蒙古族组合,于是,让哈琳再邀请另外两位蒙古族姑娘,一起组个组合叫“爱艺斯”,来参加这个演出。那时候,哈琳她们以组合的名义参加完春晚之后,恰好遇上普罗唱片在准备一些作品,组合就在他们的邀请下便前往试音。组合三位成员分别进录音棚里试音,当时,资深音乐制作人——秦万民先生正好也在现场。哈琳在录音棚里唱完了《黑小伙》和一首自己的原创歌曲,就离开了。一个多月后,哈琳接到了秦万民先生的电话,秦万民先生非常喜欢哈琳的嗓音,希望能跟她合作,给她单独出唱片。于是,哈琳又来到录音棚里。她把自己从小到大学会的多首歌曲唱给秦万民先生听,而秦万民先生则用吉他伴奏,录制了一些歌曲小样,其中有快歌也有慢歌。他们从中挑选出来十几首曲目,从年到年,筹备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正巧遇上普罗不做唱片),在秦万民先生的帮助下,哈琳在广东鸿艺发行了第二张个人专辑,也就是这张广受大家喜爱的《蒙古天韵》。发行于年的《蒙古天韵》,与当时盛行的草原金曲完全不一样。这是首张在内地发行的纯蒙古语专辑,当时几乎很少在内地会有这样的作品(纯蒙语专辑大部分在内蒙发行)。秦万民先生也是想做一次尝试,并把它推向市场。这张《蒙古天韵》一经上市,红极一时(如今头版唱片已脱销)。尽管那时候哈琳因为工作原因很多宣传活动和演出都没办法出席,但在当时全国大大小小的唱片店里,都可以看到这张《蒙古天韵》。在专辑制作的期间,为了在音乐技巧和专业素养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年,哈琳考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那时候每天特别累,上午在单位处理工作,中午就要去学校上课,晚上还会到录音棚工作,基本每天都要忙到凌晨1、2点。”哈琳回忆起往事,说道。而《蒙古天韵》在市场上的发酵,随即也让哈琳与秦万民先生、广东鸿艺的合作持续下去。紧接着,《蒙古天韵2》也面世了。这张专辑,除了新作品之外,也是迎合歌迷的一些愿景。因为大家很喜欢《蒙古天韵》里的歌曲,但是有很多朋友并不懂蒙语,无法去学唱,所以哈琳在制作这张《蒙古天韵2》的时候,邀请了几位老师创作了汉语词,将《天韵摇篮曲》、《遥远的妈妈》等作品改编成了汉语版。《蒙古天韵3》也在不久之后面世了,里面收录了1、2都没有的作品,有蒙古民歌和内蒙古经典音乐作品,这也是在哈琳在广东鸿艺发行的第三张个人专辑。从这张专辑,她开始尝试自己去创作歌词。哈琳说,秦万民老师给了自己很大的指导和帮助。在录音的时候,一般歌手觉得唱不好,就喜欢补录其中的一小段。秦万民老师则要求至少是一整段来录制,不要断开再做弥补,这样可以保持情绪的连贯,即使有小瑕疵也没有关系。哈琳发行了这四张个人专辑后,唱片行业开始受到了数字音乐时代的冲击。“现在很多人家里都没有CD机,很多新车里也没有安装光驱了,音乐人唱片发行了之后有时候都不知道有什么合适的销售渠道,唱片店很多也倒闭了。唱片仅仅只是音乐人的名片,所以,这个行业很多公司都不知道怎么做唱片了。而真正做音乐的人也变少了,我身边很多用心做音乐的朋友有时候会感到很沮丧。”哈琳说。然而,哈琳依旧在坚持自己的音乐之路。《蒙古天韵》系列的第四张,也就是哈琳的第五张个人专辑《蒙古天韵4祈祷》在中国唱片公司发行,这张专辑,主要是哈琳与卡尔梅克、蒙古国和内蒙古的一些优秀音乐人合作的作品。“所以,正式发行的专辑,现在是五张,并且都做了实体唱片,对吗?”我问哈琳。说起自己的实体唱片,哈琳笑了笑,讲了一个小插曲:她在“蒙古天韵”系列发行后,发现有很多唱片盗版的现象——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有些商家把她《蒙古天韵1》和《蒙古天韵2》的歌曲放在一起做成一张合集。于是,她觉得自己也应该出一张精选集,这也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在跟中信出版社和中唱沟通之后,中信表示唱片发行后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店面上铺货,哈琳觉得这是很好的一次宣传,决定自己出了一版《蒙古天韵》精选集。“于是,这张《蒙古天韵》精选集的实体唱片也面世了,包含《蒙古天韵1》到《蒙古天韵3》里的歌曲,一共45首歌,有3张碟,每一张15首,A碟是关于家乡和亲情的歌曲,B碟是关于爱情与友情的歌曲,C碟则是汉语歌曲。这些年来,哈琳时不时也会发行单曲,也在源源不断地创作。从《蒙古人之歌》到《蒙古天韵》系列,到《蒙古天韵》精选集,恰恰也是哈琳音乐生涯的一个回顾。每一张专辑,都是她与音乐相伴的日子的见证。我联系哈琳的时候,恰好她在筹备自己的新EP《蒙古马》。01.您出过五张个人专辑和一张精选集,近些年来也在不断发行单曲,听说正好在筹备一张叫《蒙古马》的EP,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哈琳:是的,这张《蒙古马》的EP还在筹备中,计划在一个数字音乐平台上做首发,EP里收录了三首关于蒙古马的歌曲。主打歌《蒙古马》是蒙古国的萨如拉赛汗老师的作品,这是十几年前他为我参加“全国骏马奖颁奖晚会”而打造的作品,从创作、录制到第一次登台只花了不到三天的这首歌,现如今悄然经过了十几年的打磨、改编、沉淀,重新编曲,反而赋予了它岁月的洗礼所带来的故事感。这首歌曲的汉语词来自崔富老师,蒙语词来自锡林宝乐尔先生。《天驹》是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功勋艺术家、卡尔梅克国歌创作者——阿尔卡特老师作曲,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的铁力木杰老师作词,我觉得这首作品特别有蒙古马的力量,原词只有四句,有点像民歌,我请北京艾基木工作室的呼戈老师改编并编曲,在曲式和节奏上去做一些变化。还有一首叫《我的骏马》,《蒙古马》EP中最为“年轻”的作品,由蒙古国著名作曲家得·比和巴图老师担任词曲创作,也是他为我参加《嘿!马上出发》的节目时创作的歌曲。我特别爱马,所以当时发现自己有三首马主题的歌曲后,就决定出这样一张EP。02.《胡杨女人》里很多歌曲都是您唱的,同时您还扮演了斯琴的奶奶(年轻时),可以给我们讲讲当时的情景吗?哈琳:当时正好我在担任《胡杨女人》的音乐总监,剧组邀请我参加开机仪式,希望我体验一下这部电视剧,因为正好又在内蒙古拍摄,于是让我客串了这样的一个角色(年轻时候的斯琴的奶奶)。03.您唱过两首蒙语版的《吻你》,《胡杨女人》里使用的是您与锡林宝乐尔的版本,是专门为这次电视剧创作的吗?哈琳:当时《胡杨女人》一开始是想用我和乌日格之前合唱的版本,但是歌曲作者——昭日特先生正好在准备一部叫《吻你》的电影,想用回自己的这首歌。于是,我们就重新创作了一首新的《吻你》作为电视剧《胡杨女人》里的配乐,这两个版本其实完全不一样。04.您是较早在内地发行蒙语歌曲的蒙古族歌手,在蒙语和汉语歌曲的推广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哈琳:当时《蒙古天韵2》里有几首歌曲就是将《蒙古天韵1》里的蒙语歌曲改编成汉语版,因为很多人想要学唱。蒙语歌改编成汉语版其实难度很大,汉语对于音乐的演唱来讲,包括音律上的运用并没有那么简单,也没有那么容易(好听)。而对于将蒙语改编成汉语的作词人来讲,要求很高,除了要懂音乐,还要懂蒙古音乐。在这些改编的汉语歌词里,并非仅仅用“草原”“蓝天”等等这样的词那么简单。(阿桐注解:由于蒙语与汉语的音节长短、语调、气息运用等方面的差异,蒙语歌曲改编到汉语演唱中有不小的难度,尤其在结构完全不同的语言中的情绪的呈现)▼哈琳锡林宝力日《吻你》蒙语的发音是很圆润和饱满的,而通过翻译过来的汉语去表达,很多情绪确实是出不来,这也是改编的时候很大的难点。比如那首《吻你》,一开始是蒙语版,后来在唱汉语版的时候,我们前后一共改了7遍才定下来。05.很多人都喜欢用“天籁”去定义您,您是怎么理解自己的音乐?哈琳:“天籁”这个词很多地方都在用,如果说起我的音乐的话,首先我要把一首歌曲的灵魂找到,然后把自己融入到里面,再用很真诚的情感把它演绎出来。06.一开始您的音乐更接近于舞曲,很欢快和跳跃,从《蒙古天韵》开始也有了很多慢歌,怎么样去界定它们?哈琳:其实在我心里,快歌和慢歌没有明显的界限,很多歌手也需要去演绎不同风格的歌曲,我也不一定只唱慢的歌曲。比如《向星星祈祷》是一首德国歌曲,但是我在一个内蒙的晚会上,用蒙语演唱了它。▼哈琳《向星星祈祷》我对快歌并不排斥,我觉得它也是歌手练习气息很好的方式。(采访时间:.8.30)尽管已经不在原来的单位工作,对于这位14岁就来到北京的阿拉善蒙古族歌手说,北京已经成为了她的第二故乡。如今,她会参加一些节目录制以及参与音乐工作上的事情,时间上会比较自由。不过没有变的是,她依旧源源不断有新作品诞生,比如《月光故乡》、《跪乳的羔羊》、《暖阳》等等单曲。在年的节目《嘿!马上出发》之中,哈琳(作为常驻嘉宾)与多位文化名人骑马横穿整个内蒙古,在内蒙古12盟市当地素人的帮助下,一起寻找内蒙古12盟市最具代表性的声音,并且,他们将这些声音做成一张代表内蒙古的“声音地图”。如今,她也会给一些影视作品演唱一些歌曲。比如曾在CCTV8黄金档播出的37集电视剧《我是幸运儿》的同名主题曲《我是幸运儿》、片头曲《事过境迁》和片尾曲《如果没有遇见你》,都是由哈琳演唱。聊起哈琳的音乐,我就会想起一个故事:当时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的时候,哈琳的老师正好是乌日娜,听完哈琳的歌曲之后,乌日娜老师觉得她的声音非常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并没有教她美声唱法,因为不想用学院派的内容去破坏她本来的音质,只是教了她气息等等基础知识。乌日娜老师希望哈琳能保持这种原汁原味的音色,并不希望转变成千篇一律的唱法。对于一个歌手来说,声音的辨识度非常重要。就像哈琳的歌,闭着眼睛就能听出来,这也是她的独特之处。抛开文化和语种,这样的音乐里有温柔却没有嗲气,有力度却不会鲁莽。想起如今,我对于蒙古音乐传播的理解,我得说一声:感谢哈琳。就像我所说的那样,我一直坚信自己会给她写一篇文章,她的音乐给予我的是一种滋养和认知。尤其,这么难得,穿越几千公里,抵达南方。图片由哈琳提供

本文作者新浪微博:

阿桐宝力代

「广州马头琴部落」平台创始人/主理人

身处文化创意行业、10年美术基础的理科生

用“圈外视角”解构蒙古音乐的广东人

阿桐宝力代

来自广东的马头琴媒体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qa.com/ways/127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