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黑蒙治疗专科医院 >> 黑蒙常识 >> 扎霍乱子内蒙方言不用吃药治百病

扎霍乱子内蒙方言不用吃药治百病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我相信大部分雁北人都得过“霍乱子”“急霍乱子”或者“滚心霍乱子”。

我小时候常因吃东西冷热“接住了”(雁北方言),或者吃的太多一下子消化不良,就会出现手脚冰凉、出冷汗、肠胃胀气、浑身虚弱的症状,有时还会伴有微弱的恶心和排便欲望,但是大多数时候是吐不出来、也排不出来的。总之,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这时姥姥就说我得了霍乱子了,想好只有扎针放血一条道了。于是找出绣花针、布带子、卫生纸,准备给我施法了。扎针的过程是:挽起袖子,用手从大胳膊上使劲往下摍(sua)。等到发凉的血液被摍到手上,找根布袋子勒住手腕,再将血液捋向指尖,然后用绣花针在指甲上端的皮肤上轻轻一刺一挑(有时扎之前还会在指尖上轻弹几下),暗红色的血液就会像颗珠子一样渗出(如无病,血则鲜红;有时血稀而流,叫“血害了”),病情很快就会好转。

一般小孩只扎大拇指、食指、小拇指。然后把指血抹在扫炕扫帚的把上,放在家门口,意即让风把病吹走,以求小孩儿早日痊愈。

大人,如果难受得厉害的话,就需要在十个手指上都放点血。用不了多久,病人的手脚就会逐渐温暖起来,肚子里淤积的冷气也会随着打嗝或者排便慢慢排出,症状便逐渐消退。

针刺放血,雁北民间称“扎霍乱子”,其法普遍流行于有老人的家庭。家中如有人发烧发热,感冒、着凉,雁北人称“冷阴霍乱子”;若受热感冒,则叫“热接霍乱子”。

我小时候最怕扎霍乱子,原因不言而喻。为了使我顺从,家里大人想尽了办法。给毛票,给零食,或讲故事分散注意力,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便宣告结束了。哀痛地哭闹自然是常态,但在中国人人都能理解。如果在美帝那里,哼!一经邻居告发,家长是要蹲班房吃牢饭的。

七十年代,我在内蒙古农大读书时,一天在学生食堂吃过晚饭,立时感觉胃里难受异常,想吐又吐不出来。时冷时热,头晕目眩,脸色苍白,浑身无力,虚汗频出。我立即想到这是“急霍乱子”的症状,于是求同学帮忙,用缝衣裳的针给我扎指尖放血。但同学们都见识浅薄,甚至有人觉得此乃乡间迷信之举,形同巫术,无人肯帮忙,敢帮忙。于是我努力尝试自己扎,但没有成功。实在没有办法,就打算上床睡觉,想着睡一觉可能就好了。结果躺在床上更加难受了,感觉手脚冰凉,心跳也越来越快,在床上辗转反侧一个多小时,实在无法忍受,于是起身让同学去女生宿舍叫一个精于此术的人过来。

须臾,一个家住乌盟卓资山的女同学急如星火地过来了。她在农村当过几年赤脚医生,一进门就帮我摍胳膊、捆手腕、捋手指,然后让我闭眼、忍痛,遂开始大胆下针。那天她扎出来的都是黑血。扎完我躺下半个时辰,全身的症状便缓解了。

扎霍乱子的传统偏方究竟有何科学依据?估计无人能够说清。记得七十年代,我曾向一个大夫询问针刺麻醉的科学依据,他说,科学是没有的,但我们有毛泽东思想!现在笔者不怕贻笑大方,想班门弄斧地说一下自己的猜想:当吃饭时呛了风,俗话说“接住了”,其实是因为肠胃内多余的气体影响了正常的食物消化,导致由动脉流来的含氧血液不能高效提供消化食物的能量,因而使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运行变慢,四肢末梢含氧量低的静脉血不能及时流回心脏,在手脚淤积,缺氧时间长了便变成颜色越来越暗红的血。扎血其实是排出了四肢末梢的低氧血,促进血液循环系统恢复正常的运行速度。

本人还认为,无论针灸、放血、刮痧、拔火罐,都能给人体造成创伤,引起免疫系统的警觉。在激活免疫系统,修补人体组织时,病灶也得以修复。其实盛极一时的“鸡血疗法”,真的有人受益,但百人只要有一人过敏致死,此法便必须禁绝。

大同城里的多数药店都能买到扎霍乱子的专用针。针头是三棱的,比绣花针好使多了,一挑就出血。去年我托人从大同快递了几枚,现在给自己扎霍乱子,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了,摍下血来用二郎腿夹住手腕,用这种针一挑,血就出来了。

后来才知道,民间所说的霍乱子就是胃肠型感冒。针扎放血、刮痧都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人因着急或过度悲伤而昏厥休克,或头疼呕吐,称为急霍乱子。其治法为:用手或用鞋底蘸凉水拍打两肋,或揪、刮前胸后背,皮肤见紫色为止。同时用针扎十指放血,有时也扎虎口、人中等穴位,这都是民间的疗法!

刮痧也是雁北民间流行的一种急霍乱子简易疗法,适用于夏秋间因中暑或感秽浊而见的头眩、胸闷、恶心、肢麻、吐泻等症。其方法多是用光边瓷器(或光边铜钱等)蘸香油等轻刮颈项、胸背、肋间等处,刮至皮肤呈红黑色为度。如上述的霍乱子,还可用蘸水刮或揪“后燕窝儿”(即颈扣处),最好的作法是用木梳蘸水刮脊背,刮红、刮黑紫,甚至刮出“燎泡”(即洇血泡)。胸脯憋痛叫"脯子憋",也是刮前胸。

拔火罐,又称“拔罐子”,是雁北民间流行的另一种急霍乱子简易疗法。找一大小适中的小罐或玻璃瓶,点燃棉球或纸片,有时就是燃烧着的火柴梗,扔到罐中,再扣放到患者施治的部位,利用热气排出罐中空气而形成的负压,罐就能紧紧地吸附在皮肤上,将秽浊之气吸(拔)出。

霍乱子是个筐,甚也往里装。雁北乡民没有医学知识,昔日有病无钱看,医院送,通常采用扎针放血、刮痧、拔火罐的办法,条件稍好些的才看中医,抓草药。他们分不清心绞痛、肠梗阻、阑尾炎、胃穿孔,即便病人疼的满炕打滚,他们也一言以蔽之“滚心霍乱子”。许多人遽然离世,问家人死于何病?皆曰滚心霍乱子。

但土方医疗,见证着雁北人的生活沧桑和生存历练,透视着智慧的雁北人不怕贫穷、与不良生息条件抗争的勇气。

扎霍乱子至今仍在晋蒙民间流行,关于它的起源,我找不到相关资料,希望有懂蒙古族文化和历史的学者来解答。我个人的感觉是这种治疗非常类似于欧洲的放血疗法,考虑到元朝统治时期正好是欧洲放血疗法盛行的时期,很有可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遗迹。

实际上,霍乱子是雁北的方言,霍乱子最早的意义是泛指一切发热伴随消化道症状的疾病,特点是手足发冷,头疼脑热,呕吐腹泻,似感冒而非感冒,发病急痊愈也快。出现这种症状的最常见病因应该是胃肠型感冒,又叫病毒性肠胃炎,常由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引起。

而医学界所称的霍乱,则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死亡率比较高的疾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中国法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它可引起爆发和大流行。临床特征为剧烈腹泻、呕吐、大量米泔样排泄物、水电解质紊乱和周围循环衰竭,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因为霍乱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所以在医学界中,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应当被隔离。

雁北人常说的霍乱子,很多人认为是现代医学的霍乱,其实这是严重的误解。

后记: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年。

该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在六十年的时间跨度中,作者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

该小说不仅表达了“经历爱情的折磨是一种尊严”,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哥伦比亚的历史。战争和霍乱威胁着拉美人民的生命,而人为的破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的社会孤独感使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信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dnqa.com/wahl/1184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