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姑娘说:
如果你和你妈都曾经
谈性色变
???
看到标题不要紧张。我还是我,你们熟悉的二姑娘。
但我今天的确要一本正经地跨界,一本正经地和你们聊聊,看起来非常不正经的妇科话题(毕竟简二家的粉丝中,女性占了大壁江山)。
今天这篇内容,我知道你们羞于转发朋友圈。没事,悄悄转给身边最爱的女性朋友就好。(什么?你一个大男人也点进来了?看完它,转给自己爱的女人好么。)
突然想写这个话题,缘起于前两天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小镇姑医院诊断出“宫颈糜烂”,被骗上万。而如果你稍微掌握一些妇科知识,你会知道,所谓的“宫颈糜烂”,特么根本不是病好么!
有感于身边这样的姑娘不少,对本应了解的妇科知识知之甚少,甚至被谣言洗脑多年,遂二姑娘择一轻松愉悦的周日,与你科普一二。有些知识,你现在不主动摄取,等到你急需了解的那一刻,也许为时已晚。
即使身处21世纪,在我大天朝,大家仍然视“性”,以及性相关的话题如洪水猛兽。甚至聊起妇科,大家都只彼此相视一笑,然后不约而同地讳莫如深。
妇科知识,我们羞于启齿,耻于讨论,却极其,十分,非常,特别,重要。在我的成长生涯中,并没有一个人,主动给我系统地普及正确的妇科知识,一切全靠摸着石头自我探索。索性我探索得还算及时。
日后我有女儿,我会尽早和她大大方方地聊这些羞羞的话题。这并不可耻,相反,它们很重要。
希望今天继续保持严肃活泼的作风,助你们有耐心拉到底,然后分享给身边最亲爱的女性朋友。
宫颈糜烂是病么?致癌么?要治么?宫颈糜烂是病么?致癌么?要治么?
答:
宫颈糜烂不是病,不致癌,不要治。
确切地说,这个词已经被废除了。
没错,宫颈糜烂这个词,已经被正式废除了,早在10年前。
在科普前先说一个我身边的例子吧。朋友的朋友的女朋友,大概三医院里做检查,被医生告知有“宫颈糜烂二度”。医生度镜片背后那佯装忧心忡忡的眼神,和苦口婆心的语调,让小姑娘感受到如晴天霹雳般的打击。
“医生我还有救么?”
“额……”医生娴熟地一顿,“这样,我先给你开药和输液,然后我们过两天给你安排个手术……”
小姑娘是真愁。想自己还是如花少女,却摊上听起来就瘆人三分的病,医院跑了几个来回,治疗费没几天就上万了,然而医生还是一脸不容乐观,宛如遇上绝症的神情。
后来,小姑娘索性医院。不想人家大夫轻描淡写就给开了个18块9的药,然后摆摆手送客了:没多大问题,别担心。
前者是典型的“过度治疗”。
“宫颈糜烂”——“糜烂”二字,足够给那些旨在借“过度治疗”,医院以肆意发(骗)挥(钱)的空间。
而事实上,早在10年前的年,国内的本科教材中,就“取消“宫颈糜烂”的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生理现象取代。”
所以,所谓的“宫颈糜烂”:
首先,人家根本没“糜烂”,只是受激素影响,从而“宫颈柱状上皮外翻”,显得宫颈口发红(其实就是一种炎症)。
其次,这只是个生理现象,而不是一种病,也不是一种诊断,纯属正常,无需治疗。
如果下次,再有医生诊断你为“宫颈糜烂”,还煞有其事地在后面标明“1度2度”,请果断地,换,医,院,头也别回。
妇科检查比你想象中要重要的多上面说到“宫颈糜烂”压根不是病,那么问题来了:
“宫颈糜烂”现象,和我们害怕的“宫颈癌”有关系么?
宫颈癌筛查有必要做么?
宫颈癌能提前预防么?
第一个问题,“宫颈糜烂”,确切地说,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现象,和宫颈癌并没有必然关系。
第二个问题,宫颈癌筛查,有且非常有必要做。
第三个问题,定期的宫颈癌筛查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预防。另外,现在的确有疫苗可打,去年刚在中国上市。可以说,这应该是目前唯一能提前打疫苗预防的癌症了(撒花)。
对于姑娘们来说,宫颈的定期检查非常有必要,这个不是为了预防宫颈糜烂(因为这特么根本不是病啊),而是为了预防宫颈癌。
因为HPV病毒,只有长期持续(5~10年)感染,才有可能发展为宫颈病变。在此期间,你有无数次机会提前对它采取措施。
我摘录一下知乎上田吉顺医生对于宫颈癌筛查的建议:
“<21岁,即使有过性生活,也不需要做任何宫颈癌筛查的检查。
21-29岁,宫颈癌筛查只需要做宫颈细胞学检查,也就是TCT,而不需要做HPV检查。只要TCT正常,每3年检查一次。
≥30岁,宫颈癌筛查做TCT+HPV联合检查,如果两个结果都是正常的,每5年检查一次。
PS:HPV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如果医生给你开了治疗HPV的药物,不用买——你不用药也照样可以清除HPV,而如果持续接触持续感染的话,用药也白搭。”
而预防宫颈癌的HPV疫苗的上市(去年刚上市),可以说姑娘们的福音了。
目前在中国上市的是二价疫苗,预防与2种高危HPV感染(HPV16和HPV18病毒)有关的宫颈癌(70%的宫颈癌都与这两种病毒有关。)
在香港、美国等地,可以打九价的(听名字就比二价更厉害对不对?它可以用于防治更多种病毒。但是国内出于各种安全和审查的因素,暂时没有上市九价)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组团去香港打疫苗成了一种时尚。
青春期的妙龄少女们(9~25岁),是这个疫苗的首选人群,最好在有性生活前去完成接种。
过了26岁,如果还没有性生活,可接种;
25岁以上已婚人士,接种意义不大。
二姑娘把这个建议人群发给了我27岁至今单身的朋友,这家伙兴高采烈回我:
“看来老娘27年单身也不是坏事啊,至少我特么还有机会能打HPV疫苗啊!”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感染HPV≠得宫颈癌。收到体检报告时,别一见HPV就色变。
我以手头的资料,尽可能简明地澄清一下这两者的关系。
一个有正常性生活的姑娘,在漫漫一生中,难免会感染HPV,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或者固定性伴侣有多个性伴侣的(谁特么能百分百保证呢?)。
感染了先别急着害怕。在自身免疫力的作用下,8个月~24个月就可以把它清除。
而只有高危型HPV长期持续(5~10年)感染,才有可能发展为宫颈病变。
所以敲黑板了,定期的体检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早期的病变,是可以被及时发现并且治愈的。切莫等病入膏肓之际,后悔自己没去做体检。
关于私处清洗那些事很多年前,电视上循环往复地播放着非常有魔性的“洗洗更健康”。五字Slogan,堪称洗脑金曲。
等到二姑娘学医的朋友,拿出教科书一本正经地跟我科普时,我才意识到自己被“洗洗更健康”洗脑很多年。
其实,正常的阴道根本不需要清洗,即使是同房前后(清洗外阴就好)。人家自我清洁的能力强着呢,根本不需要你去额外动手。你煞费苦心去清洗,纯属添乱。(当然,如果有阴道炎,那另当别论,谨遵医嘱就好。)
阴道里的常驻菌群有30余种,他们共同形成一个生态平衡来保护阴道环境。若你你硬要“洗洗更健康”,反而破坏了它们的平衡。
而外阴部分,只需每晚清水擦洗,充分干燥后,换上干净的香喷喷的内裤,就万事大吉。
外阴部位,也并没有必要用沐浴露或者香皂,因为它们通常呈碱性,会破坏阴部本身的弱酸环境。如果对香喷喷的清洗有执念,请认准弱酸性沐浴露。
至于是用毛巾洗还是手洗这种千年难题,在我遇上一次性使用的棉柔巾后就迎刃而解了。(放心,此处没有猝不及防的棉柔巾广告)如果用毛巾清洗,一定要做好毛巾本身的清洁和晾晒工作。
私处美白这种鬼话
信不得一定是小黄文害人不浅,动辄用“娇嫩的粉色”来形容姑娘们的私处,再加上坊间传闻,私处颜色和性生活次数息息相关,故衍生出“黑木耳”这种非常直男癌的表达,于是许多姑娘本着取悦另一半的美好愿望,去寻找私处美白的偏方。
什么嫩红素、美白乳液……各种不仅没什么卵用,还对私处非常不友好的玩意儿,层出不穷。
首先,私处的颜色的深浅,真特么并不是和性生活次数有关系好么!
它和你本身的肤色,先天的遗传,以及雌激素的高低都有关。通常来说,雌激素越高,私处颜色更深。
别让那些根本没有科学依据的直男癌的偏见,给自己套上枷锁。你看,多了解一些正确的科学知识,也许不一定能给你幸福,但是它能给予你底气,去接受自己的身体,而不是温顺地走进规训里,用徒劳的挣扎,去取悦根本不值得取悦的人。
就像,当你知道所谓处女膜,会在第一次性生活前,就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破裂时,你就不会因为第一次性生活没有流血,而忧心忡忡。而当有人以你是不是处女对你做出评判时,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离开他了。
其次,就算有关,性生活丰富,请问
丢脸么?
丢脸么?
丢脸么?
今天的内容暂且到这。关于这个话题的内容,如果还有想要了解的,我在评论区等你们。
最后,不点赞别跑!
本文授权转载自“简二家(zhbahu)
———End———
二姑娘家的狗很乖
扫一扫不会咬人
跟二姑娘说说
你们是否会大大方方地和闺女探讨这些话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当前时间: